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音乐

第一章 音乐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音乐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音乐
  北大荒音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垦区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活动基本上局限在农场范围内。1948年,通北农场在庆祝建场第一个大丰收的联欢会上,业余文工队演出了《兄妹开荒》、《杨勇立功》、《放下你的鞭子》等自编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积极形象地配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宣传了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方针。同时,又把延安兴起的新文艺火种在北大荒这块古老的荒漠上点燃。随之,各场相继出现了职工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
  有记载的第一首创作歌曲,是1950年8月伏尔基荣军农场集体填词的《咱们荣军真光荣》,还有伊拉哈荣军农场场长郝光浓创作的歌曲《农场就是我的家》,另外,梧桐河农场的《风雨夜》、兴凯湖农场的《说唱导流堤》、宝泉岭农场的《麦收大合唱》等歌曲,也很有影响。
  1957年,在黑龙江省举办了全省农场系统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通北农场获总分第二名,九三分局荣军农场的表演唱《老两口进北京》获优秀节目奖。这是北大荒音乐艺术走出农场、相互交流的第一次尝试。
           一、歌曲《永不放下枪》与垦区音乐的第一次高潮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的到来,使北大荒一下就云集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他们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一是来自北京的总政、空政、海政等军队文工团转业来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以及电影乐团、中央乐团、实验舞剧院等中央文艺团体和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中被打成“右派”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如,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作曲家秦西炫、歌唱家李书年等。二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班里被打成“右派”的、有才华的学生。如,作曲系的汪立三、廖叔同等。三是来自解放军各兵种、各军文工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如,原上海警备区军乐队指挥钱正钧等。四是来自全军广大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其中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如,作曲家张梅果等人。这些人,大多有着较高的文艺级别,体现了当时全国音乐的最高水平,有的已经成名。如时任中国电影乐团乐队队长,曾写过《齐白石》、《中国杂技》等艺术片的乐曲的词曲作家何彬。他编曲的板胡独奏《大起板》,由他的学生板胡演奏家刘明元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奏,获得了金奖。还为《铁道游击队》、《为了和平》等电影写过歌词,举世闻名的歌曲《东方红》的歌词,也由他重写了二三段词。由于错划为“右派”,1958年来北大荒。
  这批文艺骨干的到来,大大加强了垦区的业余文艺队伍力量,使垦区群众文艺活动异军突起。当时,他们排演了《考验》、《千万不要忘记》、《三世仇》、《小陈庄》、《青年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大型话剧、歌剧外,还积极开展了群众性的演新、唱新、说新等活动,排演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农垦职工战天斗地的自创节目。当时最著名的歌曲是合唱《永不放下枪》,由转业军官徐先国作词。
  《永不放下枪》一诗,最早发表在5月7日《人民日报》上,诗中写道:
  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强迫土地交出食粮……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给诗作者的一封信,标题为《千万人的心声》:“读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们都会同你合唱……你这首诗我认为是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我已经请总政治部慰问团的同志把它谱成歌曲……”没等作曲家们的精品问世,垦荒战士们已经按照将军和诗人修改过的《永不放下枪》,开始自编自唱了。不久,这首短诗由著名作曲家时乐蒙谱曲,作为大型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的主题歌出现在银幕上,随后总政文工团和空政文工团代表总参、总政来北大荒慰问时,又各自谱曲搬上舞台,并在各新建点上教唱,先后有时乐蒙、李伟、丁家岐、潘少泉、姜春阳和芦艺等人的曲作品登在报刊上,共10余种唱法流传在北大荒的各个角落。在《永不放下枪》众多的唱法中, 最有影响的, 也最有生命力的,是当时在八五九农场文工队的,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大管演奏员潘少泉谱曲的,被收进20世纪80年代末垦区电视台制作的音乐电视艺术片《北大荒的歌》中,于1989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被收入垦区出版的盒式录音带《北大荒人的歌》中,2000年垦区出版CD《大荒回声》时,再一次将《永不放下枪》这首歌收入。
  1959年初,铁道兵农垦局从各场业余文工队抽调一批骨干组成慰问团,代表农垦部随王震赴海南岛慰问演出,同时还去了江西垦殖场、上海、北京、大连、大庆等地。主要演出了范国栋执笔创作的大型话剧《北大荒人》和一些歌舞节目。 农场业余文工队创作的《献花舞》、《春归燕》等歌舞,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工文艺汇演。《春归燕》舞蹈的大幅剧照还被刊登在《人民画报》封面上。据东北农垦总局工会1963 年统计,全局有业余文工团66个,有1 602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荒原上。而这还是经过了1960年大灾荒,文艺队伍大力压缩后的数字。
       二、歌曲《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及垦区音乐的第二次高潮
  文化大革命初期,农场的文艺团队被取消,一些文化设施也停止使用,群众文艺活动曾一度处于低谷。1968年以后,54万知识青年来到垦区,他们中间有很多文艺专科学校和全国各大城市学校的文艺骨干。他们能编、能导、能演,十分活跃。兵团各师、团和省农场局各分局、场相继成立了以“知青”为骨干的文艺宣传队。
  这时,十年前来的文艺人才,大部分在1962年到1963年已经离开垦区。“右派”已经摘了帽的,回到了原单位,或者调出垦区。而部队转业来北大荒的文艺精英,大多集中到了北大荒文工团,接着又被黑龙江省歌舞团和哈尔滨歌剧院调去了。而分散在垦区各地的转业官兵中的文艺人才,又被大量调往内蒙、云南和省内的其他地方。知识青年中的音乐人才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在这些年轻的音乐人才中,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学生,他们都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大多很有音乐天赋,使垦区的群众文艺活动又兴旺红火起来。仅在1972—1975年的4 年中,就先后有六师、三师、四师、五师演出队代表兵团参加省文艺调演,引起极大反响。
  歌曲《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是当时的代表作品,由高思作词,王德全作曲。1973年经李郁文改词,选入省《优秀创作歌曲》一书,后在《战地新歌》上发表。随后在全兵团传唱,家喻户晓,起着兵团“团歌”的作用。歌中唱道: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胸有朝阳//屯垦戍边/披荆斩棘/战斗在边疆// 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茁壮成长/祖国大地/山山水水/充满阳光//三大革命炼红心/迎风冒雪志如钢//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誓把北疆变粮仓//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红心向太阳……
  这一时期,是垦区音乐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除《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这首歌曲外,还有王永令词曲的《军垦组歌》、《身背钢枪手拿镐》,刘万超词曲的《边疆颂》组歌;王永令、别闽生、邓宝晋作词,王永令作曲的《为普及大寨场而奋斗》组歌;顾震夷词曲的女声表演小合唱《咱们的指导员》、男声独唱《开起我的拖拉机》;刘万超词曲的歌曲《北大荒来了年轻人》、《我和铁牛交朋友》和金康民词,王德全曲的《我爱我的细羊毛》;马莉词,王永令曲的男声小合唱《棒小伙》;曹洪翔词,王永令曲男声小合唱《特号鞋》等诸多优秀歌曲。由顾震夷作曲的音乐故事《送肥》,以竹笛为孙女,单簧管为爷爷,在乐队配合下,描绘了一幅爷孙俩清晨送肥的小故事,形象鲜明有趣,受到群众欢迎。这些音乐作品铿锵有力,很快被传唱,有的还代表兵团参加了沈阳军区、 黑龙江省、 兵团等汇演,有的还获了奖,并被收入《兵团战士歌选》、《兵团战士歌曲集》、《优秀创作歌曲》、《创作歌曲》等歌曲集。
         三、歌曲《北大荒人的歌》与垦区音乐的第三次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垦区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了繁荣时期。1979年垦区工会相继恢复,各农场又重新组建以老垦荒子女为骨干的文艺演出队。据统计,1980年全垦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153个,人数达 3 193人,到1990年末,业余文艺团体已发展到350个,有 5 000多名文艺骨干。
  从1987年起,总局先后举办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培训班30多次,培训文艺骨干 2 000余人。编辑出版了具有推广、指导作用的《北大荒演唱》一书,共5集。1990年总局工会在北京举办了近百人的垦区群众文化干部研修班,聘请了时乐蒙、严良楚、王酩、徐沛东、金铁林、李双江等中外知名专家教授讲课辅导,大大开阔了垦区文艺骨干的视野和提高了理论、业务水平。垦区在有条件的农场还办起了小红花、小白桦等十几个少年业余艺术学校,坚持从小培训的方针,重视在少年儿童中培养文艺幼苗,使垦区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为了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促进繁荣。1982年、1986年和1990年总局召开了3 次大型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每3 年举办全垦区大型文艺调演,还举办了“丰收杯”文艺汇演,专题文艺调演、声乐、舞蹈、曲艺、戏剧小品等单项大奖赛,发现人才,检阅群众文化艺术成果。在多次组队参加全省调演和单项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展示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风貌和文艺才华。1985年8月,组织了以八五三农场小红花艺校为主体的“北大荒雁窝岛儿童业余艺术团”赴京汇报慰问演出,受到王震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和首都人民的热情欢迎和赞誉。在举国欢庆党的70周年前夕,北大荒艺术团受总局党委委托,代表160 万人民的深情厚意,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首都人民进行了汇报演出。演出了以歌、舞、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组合独具荒原生活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专题文艺晚会《大荒风采》,取得了轰动效应。人们称赞《大荒风采》是一部开发荒原、建设荒原的史诗奏鸣曲,是一部用北大荒人鲜血和生命凝聚的壮丽凯歌,生命的礼赞。
  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很多,最著名的当数由哈尔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德作词,省歌舞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的女声独唱《北大荒人的歌》。此歌曾获全国一等奖,全国流行。
  王德(1937—),原名王德胜,河北省乐亭人,1954年从农建二师转业来北大荒。1955年末调哈尔滨歌舞团,曾任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省韵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歌词,如《山水醉了赫哲人》、《我爱你塞北的雪》、《织网》等。他作词的《北大荒人的歌》获全国一等奖后,立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北大荒人的歌》主要是写人,歌颂几代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十万官兵,45万“知青”,共同为这片黑土地洒过血,流过汗,有的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这是一句从几百万人心灵深处喷发出来的共同的声音。歌词中最能激起人们共鸣的,还在下面的这些诗句:
  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同甘共苦在一起/一起分享春光的爱抚/一起经受风雨的洗礼
  你为我的命运焦虑/我为你的收获欢喜/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这首词经过著名作曲家刘锡津谱曲,插上音乐的翅膀,在祖国天空飞翔。在垦区农场每有集会唱起这支歌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199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会,凡到过北大荒的“知青”,都会不自觉地唱起这支歌。在哈尔滨青年宫的“知青”集会上,演唱这支歌时,场内场外,台上台下数千人, 涕泪横流。 那感人至深的场面,实属罕见。《北大荒人的歌》写出了生活和历史悲壮的真实,所以,拨动了千万北大荒人的心弦,也震撼了天下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北大荒歌词的创作影响很大,使很多北大荒写词的人,摆脱了过去如流水账似的老套,开始专注一个情字。为此, 垦区资深音乐家顾震夷1991 年6 月在《词刊》发表了《有感“北大荒人的歌”》的评论文章。1994年,顾震夷又在黑龙江省文联组织的《刘锡津作品研讨会》上宣读了《他写出了历史的悲壮》的论文,准确地道出了这首歌的魅力所在,他说:“《北大荒人的歌》写出了历史的悲壮!”又经他的建议,1993年总局党委研究,将《北大荒人的歌》定为垦区的“垦歌”。同年,总局与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录制了合式录音带《北大荒人的歌》,精选了《北大荒人的歌》、《后团战士胸有朝阳》等12首歌曲,并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发行。
  在《北大荒人的歌》之后,垦区又出现了一首有影响的歌曲,这便是由顾震夷作词,王黎光作曲,张也演唱的女声独唱《说不清这黑土地》。此外,《水兵复员到北大荒》、《采伐谣》、《等我唱完这支歌》、《哦,我们的黑土地》、《大荒情深》、《北大荒正往高处走》、《大烟炮》、 《黑土恋歌》、 《不知你到没到过北大荒》、《光荣的黑土地》、《大荒情魂》、《荒友情》、《大荒男子汉》、《大荒酒》、《北大荒我心中的祝福》、《多好的地方多好的人》、《家乡有迷人的海》、《大荒人再创辉煌》、《小两口吵架》、《盛世北大荒》、《大地母亲》、《今生今世不后悔》、《北大荒女人》、《黑土地》、《北大荒恋曲》、《“知青”老师》等歌曲,都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被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