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北大荒舞蹈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章 舞蹈

第一节 北大荒舞蹈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北大荒舞蹈的创立与发展
  北大荒的早期舞蹈多为移植舞蹈,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首批组建的宁安、通北、伊拉哈、查哈阳、九三等农场,在庆丰收、庆新春联欢晚会上, 演出过的大秧歌、 朝鲜舞、赶驴、跑旱船等。进入50年代,全国各地陆续移入一批支边建设人员,尤其是1958年初,大批转业官兵和中央直属机关、各大城市一批文艺人才的调入,使北大荒舞蹈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当时,在大小型演出中,不仅能表演《蒙古舞》、《跳月》、《鄂伦春舞》、《花鼓舞》、《采茶舞》、《新疆舞》、《桔梗谣》、《四川号子》、《狮舞》等专业性舞蹈。还能表演一些外国的民间舞蹈,如《马刀舞》、《印度舞》等,并且能表演一些自创的舞蹈,如转业到友谊的三十九军文工团演出的舞蹈《东郭先生》、《快乐的啰嗦》、《酒舞》等。
               一、初创时期的舞蹈活动
  垦区的舞蹈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有史料依据的是1953年梧桐河农场演出的歌舞《风雨夜》。但影响最广泛的要数1955年后兴凯湖农场演出队的舞蹈活动,他们聚集了一批下放舞蹈艺术人才,编演了一系列歌舞节目,水平较高。如大型歌舞《说唱导流堤》,曾被选到北京汇演。而真正意义上的北大荒舞蹈的起源是从1958年开始,由于十万转业官兵的到来,他们当中一些优秀的舞蹈人才极大地丰富了北大荒舞蹈的内容,也提高了舞蹈表演的水平。在铁道兵农垦局举行的汇演中,自编的各种舞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都是专业表演水平。如八五二农场的《掰棒子》和伏尔基河农场的《积肥舞》等创作舞蹈,不仅参加了合江地区的汇演,而且还获了奖。到了60年代,随着垦区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文艺团体,使北大荒的舞蹈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舞蹈,是由八五七农场文工团吴汉杰作词、边乃菊编舞、李鸣文谱曲的歌舞《春归雁》。舞蹈情节是这样的:春天来了,一群南来的大雁飞到了兴凯湖畔,发现荒原已变了模样,找不到旧日的家乡,便询问一位牧羊的转业军官。牧羊人告诉大雁,是转业官兵的辛勤劳动使这里变了样。大雁们永远在这里落脚,尽情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遨游。《春归雁》词曲优美,如:“三月里来三月三,春风吹度山海关,关里关外春光好,红花绿柳满人间。”“芍药花开十里香,兴凯湖水闪霞光,渔船队队撒大网,金鱼银鱼装满仓。”“十万官兵进荒原,北大荒变北大仓,富饶的北大荒,美丽的新家乡,塞北江南一个样,大雁不识旧家乡。”歌舞《春归雁》后经八五六农场和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加工,在省城汇报演出时,引起轰动,受到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高度赞扬,各大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称:“该剧以浪漫主义的艺术和手法,歌颂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英雄业绩。”随后,该舞作为保留节目,南下演出,走遍粤西、海南、雷州半岛、江西、上海、北京等地,行程两万多里。并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人民画报》还将《春归雁》舞蹈画面,作为封面刊登,发行全国。
  这期间,合江农垦局文工团也创作演出了一系列舞蹈,如,翟玉玳编舞、汪立三作曲的民族舞蹈《跳鹿》(又名《赫哲渔家》),吕敏、艾华编舞,铁生谱曲的舞蹈《晒麦场上》,以及何处编舞、王颖作曲的歌舞《常青树》、《山东姑娘支边来》。还有赵金铭编舞,顾震夷、李萌作曲,李萌等演出的大型歌舞《军垦战歌》在省演出后,其中一节《八月的北大仓》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入纪录片。翟玉玳编舞、顾震夷作曲的舞蹈《赫哲民兵》,参加合江文艺演出后,被选至全国调演。
               二、“文革”时期的舞蹈
  “文革”前期,跳“忠字舞”最为普及,男女老少早晚必跳,无一例外,盛行一时。大小单位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除样板戏、语录歌外,大都跳一些“造反有理”的口号舞蹈。“文革”中期一些演出队,将现代歌剧和样板戏中的一段抽出来,编组配乐,配歌舞演出,颇受欢迎。如歌剧 《江姐》中的《绣红旗》、 《红梅赞》、《红色娘子军》里的《斗笠舞》、《洗衣舞》等。在这一阶段,有两支颇具特色的业余宣传队:一个是一师二团宣传队;一个是三师十九团宣传队。他们表演的舞剧影响较大,在省内外有名,推出了舞蹈。如双人舞《常青指路》、《扎头绳》,单人舞《寻仇》、《进山》等,都达到了专业舞蹈表演的水平。他们演出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轰动全省。“文革”后期,二师十六团一些连队,自己制作了多种典型人物的大头,跳出生动活泼的舞蹈,大受欢迎。一些民间舞蹈,也逐步盛行起来。
  总之,在“文革”中,舞蹈领域基本让“左”的“造反”舞蹈占领,但也创作出一些生活气息较浓的优秀舞蹈。如八团创作表演的舞蹈《向北京汇报》、《锦花朵朵》,嫩江局创作表演的舞蹈《喜庆丰收粮》,十九团创作表演的《探亲归来》、《打坦克》、《做鞋垫》、《养鹿姑娘》等舞蹈。在兵团各地演出多场,并到沈阳军区各驻军及东北三省部分城市演出。在哈尔滨市演出后,省舞蹈家协会的专家们还召开了座谈会。
                三、新时期舞蹈的多样性
  新时期以来,文艺上“左”的禁锢逐步解除,各种能表达喜悦心情的舞蹈,都涌现出来,连世界各民族的土风舞、流行西方的迪斯科以及群众交谊舞,都登上了舞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总局连续举办几届大型汇演和调演,北安局演出的歌舞《彩虹》,九三局创作的大型歌舞《老兵》受到好评,获优秀节目奖。位于偏远的建设农场还组建了以演出歌舞为主的文艺宣传队,创作演出了歌舞《一颗红心献边疆》,饶河农场也创作了《边疆巨变》等舞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大荒的舞蹈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宝泉岭分局组织创作了一套歌舞专题节目《大荒歌》,在垦区产生了轰动影响。后由北大荒文工团加工改编为《大荒风采》,组团晋京演出17场。并在全省汇演中获“天鹅艺术节”一等奖。之后,先后在上海、无锡、天津等地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1993年,又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演出,得到了来自全国边疆各省、区代表的好评,使会议出现了一股“北大荒热潮”。1994年,又被邀请赴京参加国庆节演出。
  这一时期优秀的舞蹈还有马玉霜的独舞《摇篮曲》,彭华、王虹的双人舞《黄土情》及马玉霜、王虹、张雨红的三人舞《江南好》。
  1995年,北大荒文工团为省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创作演出了专题文艺晚会《冰凌花——北大荒女人》,舞蹈占大多数,其中吴波编舞、张昆作曲、丁宝华领舞的《奶奶的辉煌》深受观众赞扬。
            四、《大荒风采》与新时期垦区舞台艺术
  《大荒风采》是北大荒文工团,专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晋京汇报演出而排练的、史诗式的大型歌舞晚会。它不但是垦区歌舞之最,而且还是垦区所有舞台艺术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一台音乐舞蹈作品。1991年6 月,北大荒文工团进京,在解放军艺术学院首演,即大获成功。接着又在农业部演出,又引起轰动,其他部门纷纷来邀请。除了原定的为军艺、农业部和“知青”演出专场外,又应邀为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国防大学等国家和军队重要部门演出了17场,并场场爆满,观众达3 万多人,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在此期间,《大荒风采》演职人员还受到了国家副主席王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和于永波,以及农业部领导们的接见,受了高度赞扬。解放军艺术学院还专门组织专家召开了《大荒风采》作品座谈会,对作品给予了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随后《大荒风采》在“天鹅艺术节”上,荣获了节目一等奖和导演一等奖,其中的不少歌曲舞蹈作品,以及乐队的伴奏,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此后这台晚会又在农业部调演中获奖,其中舞蹈《荒原婚礼》、歌伴舞《春风吹开了门窗》、歌舞《怀念战友》等获一等奖。
  《大荒风采》作为北大荒文工团的保留节目,先后到过上海、无锡、天津、珲春等地演出。1993年,又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边疆各省、区代表们的好评,掀起了一股“北大荒热潮”。1994年,又被邀请赴京参加国庆节演出。这台晚会,北大荒文工团连续演了整整4年,为宣传北大荒,弘扬北大荒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荒风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垦区广大业余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晶。仅从其创作的过程来看,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85年,宝泉岭管理局共青农场建场30周年,农场温伟杰书记下决心, 要搞一台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那样的大型晚会。 于是请来了北大荒文工团的顾震夷为总编导、佳木斯市艺术馆的田亚萍为编舞,由农场宣传部长赵永祥主管,李萌统管业务并指挥乐队。其他参演人员,以共青农场宣传队为基础,还从管局其他农场借来了文艺人才,用了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排练演出任务。1987 年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又在这个基础上搞了一台大型歌舞晚会,由北大荒文工团吴波执导、编舞,苗炳镇、马长英作曲。1990年10月总局举行“丰收杯”汇演时,宝泉岭管理局由辛风雷负责,抽调全局文艺骨干组成代表队,又吸取了前两台晚会的精华,重新排出了《大荒歌》,并给晚会安排了一个很好的系列高潮《丰碑》。演出引起轰动,一举夺魁。随后,总局北大荒文工团,又在《大荒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加工,对晚会中原有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加工再提高,打破了由一个分局选择作品的局限性,选用了全垦区几十年来积累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夸土地》、《八月的北大仓》、《北大荒人的歌》等歌曲,又创作了一些新作品,使晚会得到又一次飞跃,达到了最终呈现的高度。《大荒风采》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垦区最有分量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大荒风采》是一台综艺晚会,它调动了各种文艺手段,竭力来表现北大荒开发史的宏大场面。整台晚会以歌舞为骨架,其中分量最重的是舞蹈,有舞不一定有歌,而每歌必有舞。无论从创作上看,还是表现力上看,舞蹈的分量大多不处在“伴”的位置,有的可以和唱平分秋色,而有的可以说是以舞蹈为主。《神奇的土地》女子舞蹈,由王怡凤编舞、牛珉作曲,表现千古荒原的丰美和悲凉,有待开发,给观众以期待,是整台晚会的铺垫,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节目一开场就是满堂彩。《十万官兵战大荒》男声通俗独唱,由石江、顾震夷词,马长英、苗炳镇曲,表现大部队开进荒原的豪迈壮举,和上个节目形成强大对比。《千古荒原第一犁》男子舞蹈,由宋秋菊编舞、顾震夷词曲,表现人拉犁的拼搏精神。《夸土地》有舞蹈的女声独唱,由杨荣秋词曲、宋秋菊编舞、张秀英演唱,并伴有热烈、活泼而夸张的民间舞。《大烟儿炮》有舞蹈的男声独唱,由王德伟作词、耿全作曲、宋秋菊编舞、石江演唱,表现北大荒人在暴风雪中的英气。还有话剧小品《雪地情》,群舞《荒原上的婚礼》等节目。
  原《大荒歌》策划:温伟杰、车延奎;总策划:顾震夷、范国栋;总导演:范国栋、顾震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