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舞蹈训练班与少儿舞蹈
第二节 舞蹈训练班与少儿舞蹈
第二节 舞蹈训练班与少儿舞蹈
从1987年起,总局工会把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到组织建设经常化、工作考核数据化、队伍素质标准化,建立制度规范化、开展活动多样化的目标管理,制定了组织培训骨干、开展达标活动、检查验收评比、建立达标档案、总结表彰先进等实施步骤,使垦区群众文化工作进入了健康发展轨道正常运转。总局先后举办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培训班30多次,培训文艺骨干 2 000余人。编辑出版了具有推广、指导作用的《北大荒演唱》5 集。垦区在有条件的农场还办起了小红花、小白桦等十几个少年业余艺术学校,坚持从小培训的方针,重视在少年儿童中培养文艺幼苗,使垦区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一、舞蹈训练班
(一)虎林艺校舞蹈班
1960年春,牡丹江局筹建成立虎林艺校。下设舞蹈专业班,教师由冯玫等担任。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在阁楼上课,于小庭院中练功。年轻学员们仍然十分刻苦,基本功扎实、舞艺渐进。8 个月后,因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等因素,被迫解散。学员林淑香、石永昌等结业后,经文工团的一段学习提高,后来被选入黑龙江省歌舞团,成为骨干舞蹈演员。
(二)小红花艺校舞蹈班
八五三农场建场初期,领导重视少儿健康全面发展,试办了“小星星艺校”,做了一些工作。1982年11月,农场文化馆任毅、赵湘杰、李健等3 人发起,重新组建“小红花艺校”,并建立了舞蹈训练班,由赵湘杰分工负责,蔺兰任教师。学员曾达到24名。他们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并请各级舞蹈家协会和歌舞团专业人才来指导、示范。
1985年7月21日至8月底,音乐家张权带6 名同志深入八五三生活,并对小红花艺校学员进行系统辅导。1986春,著名表演家、北京儿童艺术学院院长方鞠芬带剧组到农场慰问演出,并与陈嘉尧、张萍具体辅导少儿学员的舞蹈表演。陈嘉尧是北京市少年宫业余训练负责人,张萍曾率北京少儿艺术团赴美演出,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使小红花艺校舞蹈班学员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三)总局工会举办的舞蹈班
1983年2月,工会宣教部聘请专业人员,在佳木斯市举办舞蹈训练班。基层文艺骨干40余人参加,学习舞蹈基本知识、身段步法,共40天,收获较大。
1984年8月及1985年4月,先后在佳木斯市经济学校和哈尔滨香坊招待所,共集训378人,历时17天,着重教学集体舞与交谊舞。
1990年8月,总局工会在八五一一农场举行“兴垦杯”舞蹈竞赛,并组织舞蹈技术交流活动,总结提高舞蹈水平。
二、少儿舞蹈
少年儿童舞蹈,在垦区内是一支经久不衰、异香四射的奇葩。 各农场、 厂矿办起小行星(后改为小红花)、小白桦、小杜鹃、小蓓蕾、小山花、小晶花、红孩子等少儿业余艺术学校(兼剧团演出)。
其中八五三农场的小红花艺校,坚持时间长,办的质量较高,活动多,影响大。他们有专门的舞蹈班,演出一些移植的成品舞蹈,如东方的《罐舞》、《樱花舞》、《桔梗舞》,还有西方的《斗牛舞》、《马刀舞》等, 并且创造了不少生动活泼、 反映农场生活的小舞蹈,如《丰收舞》、《刨土豆》、《积肥小车舞》、《大红花》……
“小红花”曾赴京汇报演出,在全国政协礼堂、总政礼堂、中南海等重要场所登台表演12场。最小的舞蹈演员(8岁)赵冉,于1985年8月14日下午,专门受到王震的邀请,为王震将军跳了一段《木瓜舞》。
垦区中学生汇演中,也出现一些优秀舞蹈。如《探望雷锋叔叔的路上》、《北大荒的新一代》、《放鹿归来》、《小小鸭姑娘》、《白云深处的学校》、《北大荒朝向天安门》、《白兔妈妈》等。另外,孙晶冰编舞,张进、顾震夷作曲的舞蹈《孩子与小树》,获省少儿舞蹈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