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故事片《北大荒人》及其艺术成就
第二节 故事片《北大荒人》及其艺术成就
第二节 故事片《北大荒人》及其艺术成就
故事片《北大荒人》的诞生,标志着北大荒电影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如果说《老兵新传》是我国第一部塑造北大荒人形象的故事片,那么,《北大荒人》是第二部塑造北大荒人的故事片,而且突出地塑造了英雄群像。
一、故事片《北大荒人》
《北大荒人》是垦区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它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1960年8 月,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的话剧《北大荒人》在京演出,获得好评。经农垦部长王震将军的指示,改编成为了电影,并请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拍摄。该剧剧本由北大荒文工团编剧范国栋执笔,基本上按照同名话剧的路子进行改编,使之电影化,并突出了原剧中存在的两条路线(即先进与保守之间)的斗争。次年3 月,北影摄制组在著名演员兼导演崔嵬的带领下,到八五二、八五三农场拍摄外景。崔嵬担任该片导演,并主演剧中老猎人这一角色。著名演员张平扮演剧中的主角——党委书记兼场长。其他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大都由文工团演员担任。如于绍康演剧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农场副场长,袁玫演老猎人的女儿小燕子等。
影片通过对雁窝岛的开发,展开了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即是否进岛开发,敢不敢进岛,以及进岛后能否站住脚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群复转官兵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万难的英雄气概。电影拍摄完毕后没有马上公映,人们陷入对“大跃进”的反思中。
不久,该影片作了某些技术处理,于1963年在全国放映,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北京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仪式。同时,北影送来电影拷贝,在虎林县——牡丹江农垦局所在地虎林剧场放映。
二、《北大荒人》的艺术成就
由于影片的主旋律是鲜明的,弘扬了北大荒精神,以及导演、摄影和主要演员的阵容是一流的,为本片奠定了坚定的艺术基础。
影片中洋溢着那个时代“人定胜天”的思想,人们用血肉之躯,靠拼身体创造了为国家提供大批粮食的业绩,是北大荒开发者独有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了新中国建设,有多少官兵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是影片的巨大的思想成就。其次,影片集中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群像,包括场长兼党委书记,老猎人、女技术员以及一大批转业军人,表现了农垦战士的光辉群像。加上老猎人的扮演者崔嵬杰出的表演艺术,和张平、于绍康等角色的塑造(尽管角色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大批文工团演员塑造自己熟悉的复转官兵的形象,都成功地突出了北大荒人的英雄形象。他们各有自己的性格,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形象,既有普遍性,又是集中典型。另外,影片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借助彩色的渲染和构图,第一次在广大观众面前,展现了北大荒自然的瑰丽和广宽,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威力,以及北疆军垦农场的社会习俗,使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军垦特色和泥土气息。
回过头来看《北大荒人》,应该说这是一部激情式的时代产物,有着鲜明的政治印记。除了思想上的重大成就外,艺术上没有突破。作品的人物情节设计与当时同类电影剧本有些雷同。跃进和保守两种力量的斗争作为主线已反映大跃进时代的迷误。但是《北大荒人》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些普通的官兵,在开发北大荒的历史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