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垦区电视艺术事业

第二章 电视艺术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垦区电视艺术事业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垦区电视艺术事业
  电视,是人类社会20世纪十大发明之一。电视艺术,这一形声兼备的新兴艺术形式,在新时期迅速普及,也走进了北大荒的千家万户。
                 一、艰苦创业的队伍
  北大荒电视艺术起步于电视新闻创作。刚刚拿起摄像机的新闻记者,首先拍摄的是反映垦区的现实多彩生活的新闻,并开始研究电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提高艺术表达能力。而后,逐渐运用专题片、艺术片、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装点垦区的电视荧屏。最初组成这支队伍的成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摄影工作者,发挥摄影艺术的优势,迅速而灵活地掌握摄像机,在取景、构图、用光等方面发挥了艺术专长。如栗连、吴乃华、白新秋、张春喜、蒋庆涵等,都是先拿照相机,后拿摄像机的专业人员。二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发挥文字与声音传播方面的专长,寻求声音与画面的最佳结合,较迅速地掌握电视艺术的规律,如李德仁、罗新民、冯力、丁凯伟、陈虹光等。三是文学艺术工作者,发挥文学艺术等多方面艺术功底的优势,掌握电视艺术的特点,如王凤麟、崔可法、顾震夷、傅强等。以上这三方面专业人才密切配合,在垦区电视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骨干和尖兵作用。
  1985年11月,北大荒电视艺术家协会正式成立,选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王好,副主席栗连、白新秋,秘书长王凤麟。1987年12月,北大荒电视艺术家协会召开一届二次理事会,选举栗连为主席,李德仁、王凤麟、白新秋、许明哲为副主席。1991年6 月,北大荒电视艺术家协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主席李德仁,副主席于安学、王凤麟(兼秘书长)。1997年11月,北大荒电视艺术家协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选出名誉主席李德仁,主席王凤麟,副主席丁凯伟、陈虹光(兼秘书长)、邓洁(副秘书长)。
  垦区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抓紧人才培训,壮大创作队伍。从1985年到2005年20多年时间里,先后举办短训班30多期,培训业务骨干 2 000多人次。1988年至1990年请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薛飞、李瑞英、潘捷和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付程、汪伶等来垦区讲学。1991年请中国农业影视中心总编辑吴以铮,1992年请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传基等8 人为垦区的电视编导班讲学,1999年请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高鑫、叶子等3 人为垦区的电视编导班讲学,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性强,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01年始,广播电视局每年派出部门主任、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大连和香港参加业务培训和业务高峰会议。1985年以后,垦区每年都组织一次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奖活动,还有一些单项奖和理论研讨活动,促进电视艺术工作者互相学习,提高精品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在农业生产与科研岗位,在水利工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在垦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各行各业,都有电视艺术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设备短缺等重重困难,精心摄制电视艺术作品,为弘扬北大荒精神,扩大垦区对外宣传,做出了贡献。
                  二、喜人的艺术成果
  随着人才的培养,设备的更新,垦区的电视艺术工作者辛勤创作,不断取得喜人的艺术成果。从1985年到2005年,在垦区内评出了600多件优秀电视艺术作品。在省以上的各项评奖中,有70多件电视作品获奖。参赛作品种类逐年增加,获奖数量也逐年增加。1982年,由王凤麟、吴乃华摄制的电影片转录的电视专题片《英雄又胜北大荒》,在黑龙江省首届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二等奖,这是垦区第一部获奖的电视片。1994年度全省电视节目评奖中,垦区一举拿回10项奖励,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0 年度黑龙江省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中,垦区获一等奖5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2005年度黑龙江省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中,垦区获一等奖6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4件,创历年获奖之最。
  为集中而系统地宣传北大荒的艰苦创业史和北大荒人的风采,垦区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纪实性电视片。1986年由栗连主持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片《光辉的历程》;1989年由栗连、郑加真主持拍摄的《大荒情》;1993 年由李德仁、白新秋、 王凤麟主持拍摄的11集系列片《冻土热流》;1993年由冯力主持拍摄的《走出昨日的辉煌》等作品,都在垦区内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陈虹光主持拍摄的反映农业战线成果与先进人物的电视片《他,黑土地的骄子》,乔荣战、张良猷主持拍摄的《黑龙江鲟鳇鱼》等3部作品,在1991 年全国第三届农业电视“神农奖”评奖中分别获银奖和铜奖。《志在观云测暴雨》、《奉献者的足迹》等,把北大荒人的情怀与创业者的业绩结合,做到了情趣融合,引人入胜。
  以春节联欢会为拍摄基础的电视艺术片,从1984年开始到2002年共计拍了15部,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北大荒的地方特色。通过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反映垦区的创业成果和北大荒人的壮志豪情。春节联欢节目的拍摄过程中,集中了垦区最好的摄像设备,拔尖的人才、精彩的文艺节目,编导、摄录、舞美、灯光、道具、合成制作等各环节,都协调一致,全面锻炼和提高了电视艺术工作者的素质。15部电视艺术片,各具特色,获得了垦区内外观众的好评。其中1987年由王凤麟担任总导演的《春到北大荒》,在黑龙江省十几家市及电视台春节联欢节目评比中名列榜首,为垦区夺得了荣誉。
  北大荒电视艺术工作者不停留在一般纪实性电视片和现场拍摄的晚会节目上,而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1987年由顾震夷、陈虹光主持拍摄的大型音乐电视片《北大荒的歌》,把北大荒文工团的演唱节目与北大荒版画作品有机地结合,进行大胆尝试,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片长47分,这是垦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音乐电视片。1994年,由冯力,宋北龙主持拍摄的电视音乐风光片《乌苏里行》,把北大荒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北大荒人豪迈精神的歌曲组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声画结合,形象感人,在1994年度黑龙江省电视节目评奖中获一等奖,成为垦区对外宣传的电视艺术精品。此片1995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7年,由李德仁担任制片,顾震夷、陈虹光主持, 王怀德主摄像, 陈虹光、王怀德制作,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主持人刘纯燕主持的电视音乐舞蹈片《雪娃娃》,在1997年度全国第六届农业电视“神农奖”评奖中获铜奖。由冯力、李德仁、李洪及、 王玺昌等共同策划与组织拍摄的10 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荒涅槃》历时2年时间完成,成功地展示了北大荒辉煌的50年,于1999 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农业电视“神农奖”特别奖,这是截至目前北大荒电视艺术片中荣获最高奖的作品。从1991年由郑加真、范国栋等人创作了电视剧《黑土上下》之后,北大荒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又积极与垦区内外同行一起,于1995年创作了由邢丹导演的反映北大荒生活的40集电视连续剧《黑土地·黄棉袄》,1996年创作了由张建成导演的电视剧《雪灯》(上下集)等,都取得很好的艺术成果。特别是以韩乃寅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爱在冰雪纷飞时》、《破天荒》等剧目,更生动、更深刻地反映了北大荒丰富的现实生活,成为全国电视荧屏的一个个新亮点。2005年,开拍的由韩乃寅编剧的20集电视连续剧《龙抬头》,则是新组建的北大荒影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标志着北大荒电视艺术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