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关王震的电视纪录片与人物专题片
第二节 有关王震的电视纪录片与人物专题片
第二节 有关王震的电视纪录片与人物专题片
北大荒的农垦事业,靠的是一代代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在各条战线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北大荒电视艺术工作者以满腔的创作激情,拍摄了数百部人物专题片,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感人事迹与高尚情愫。代表作如下:
一、有关王震的电视纪录片
(一)《王老和我们在一起》
1985年8月26日至30日, 王震将军来北大荒视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拍摄了王震将军和北大荒人在一起的亲切热烈的实况:在农场总局机关欢迎大会上,在友谊农场建场30周年的庆祝会上,在八五二、八五三农场场部和职工家中,在田间地头,在蛤蟆通水库,王老兴致勃勃地与老干部、老职工们交谈,手拉手,心贴心,同时,也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北大荒人的深情关怀。
此片由栗连编导、撰稿,白新秋、张春喜摄录制作。
(二)《情系大荒》
1990年7月28日, 国家副主席王震又一次来黑龙江省垦区视察。李德仁、白新秋、张春喜全程跟随采访。从总局到农场,从麦收现场到农场欢迎会,以及王震早年创建的八一农大的校庆活动。摄制组白天随王老活动,紧张采访,晚上回驻地编辑制作。电视片的解说词大部分是在专列上写成的。王老视察活动结束的当天夜里,摄制组连夜编辑合成。在王老即将离开垦区时,总局局长刘成果把这部电视片的录像带系上红绸带,亲手交给王老,并说:“您如果想北大荒人,就看看这个录像吧!”王老非常动情地接过录像带,表示谢意。这部电视片是王老最后一次来北大荒视察的重要历史资料,几次播放,都激起了北大荒人对王老的无限怀念之情。
二、人物专题片
(一)《志在观云测暴雨》
五九七农场气象工程师蔡尔诚,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垦区的。他长期研究气象科学,观云测天,取得了突破进展,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电视片介绍蔡尔诚事迹,把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自然地体现在日常平凡的观云测雨的不倦求索之中,把事业的成功、家境的艰难、个人的意志情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1987年,在全省“党的建设”优秀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获一等奖。
该片编导、撰稿:李德仁、赵连升;范学新、陈玉友参加策划与撰稿,由白新秋、张春喜摄像编辑。
(二)《誉满征途老战士》
这是反映全国战斗英雄李国富在垦区继续艰苦创业的专题片。李国富,在解放战争中荣立大功7次。在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担任班长, 功勋卓著,中央军委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所在的班为“李国富班”,至今在人民解放军中还保留这个班的称号。李国富转业到北大荒,仍保留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当过渔场书记、武装部长、副场长,干一行爱一行。退居二线以后,仍给民兵和边防战士讲传统。这部电视片运用战争年代的珍贵资料与现实生活中的李国富的录像实况结合,科学编排,使这位老英雄闪光的形象跃然屏幕,真切感人。获1987年度黑龙江垦区优秀电视专题片二等奖。
该片主要作者是张元海、曹秀江。
(三)《焊接历史与未来》
这是反映浩良河化肥厂厂长张玉良在改革中治厂建功的专题片。该片把典型人物放在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冲击与对未来的追求中,居高临下地观察与思考,去领略大峰顶巅的无限风光。文字解说透视人生哲理,摄像的画面多用人物特写,突出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反映人物精神世界。1988年在全省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获二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2次播出。
该片由王凤麟、葛荣和编导、撰稿,张春喜摄像制作。
(四)《夕阳情》
这是记录建三江管理局原副局长李万宝退休生活的电视片。在垦区艰苦创业30多年的李万宝,退休后继续为垦区建设出力,搞大棚葡萄栽培试验,给孩子们讲北大荒创业史,深受人们的敬仰。该片从模范共产党员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树立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形象。1989年全省党员电视片评比中获优秀奖,全省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获三等奖。
主要作者是:杨璐、张元海、曹秀江。
(五)《他,黑土地的骄子》
电视片介绍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员、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场长万金普的事迹。万金普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在黑土地上耕耘。与众不同的是不断学习农业科学知识,走进了大豆高产的科技攻关行列,获得了省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奖。该片从普通人的平常作为反映出典型人物的高尚情操,构思巧妙,摄制精细。1991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电视神农奖银奖。
编导、撰稿:王凤麟;摄像:陈虹光;编辑:陈虹光、李彬。
(六)《山里有俺的家》
这是一部反映劳动模范孙俊福在荒山造林的电视专题片。孙俊福是宁安农场长丰林场工人。他克服荒山野岭的重重困难, 忍着儿子被毒蛇咬伤致死的悲痛, 十几年在荒山造林 1 000多亩,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的开拓与奋斗精神。摄制组深入造林现场采访,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运用大量现场拍摄的长镜头与同期声,充满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地表达主题,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1991年获黑龙江垦区优秀电视专题二等奖。
编导:丁凯伟;撰稿:丁凯伟、许曼虹;摄像:丁凯伟。
(七)《黑土地的眷恋》
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英语教师杨乾龙,多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眷恋北大荒的黑土地。1987年去加拿大留学,2 年时间取得两个学位证书。1989 年,北京发生动乱, 许多留学生不想回国,而杨乾龙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北大荒。电视片跨越时空的障碍,利用照片、空镜头与现实中的主人公的言行录像,从上海到北大荒,从国外到国内,真实自然地反映了杨乾龙的赤子之心,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获1991年黑龙江垦区优秀电视专题一等奖。
编导:王凤麟、王永政;撰稿:王凤麟、邹德俊;摄像:叶小秋、王永政。
(八)《丹青韵》
这是1992年拍摄的反映北大荒版画家郝伯义事迹的人物专题片。此片把郝伯义这位典型人物的信念、追求与他的美术创作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则是采用自然朴实的纪实手法,没有大段解说词与空洞说教,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在制片过程中。从画室到家庭,表现创作活动与家庭生活的场面,采用访谈式,生动自然。此片获1993年度黑龙江省电视人物节目二等奖。
主要作者:邓洁、张春喜、林子彬、陈虹光等。
(九)《塔山赤子》
在建三江农垦分局,有一位曾经在解放战争年代屡建大功、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老英雄。他百战沙场,勇敢顽强;开发边疆,无怨无悔;双鬓染霜,壮心不已。他就是年过七旬的老英模李国富同志,人们称赞他是塔山赤子、北国苍松。这部电视专题片《塔山赤子》是建三江分局重点制作专题片。2000年7 月,摄制组全体人员与老英雄李国富同志一起奔赴辽宁省、广西贵港市等地进行拍摄,历时20天。本片通过对老雄英李国富回访部队的跟踪采访拍摄,层层展示了塔山英雄团的光辉历史,从而也充分揭示了李国富——这位塔山英雄团的老战士,以赤诚之心和毕生的心血续写着“塔山精神”的壮丽凯歌,在生命的长河中铸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凭着一颗忠诚的心,李国富在北大荒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续写着“塔山精神”的新篇章。该片获2001年度垦区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2001年度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一等奖(政府奖),2004年3月获中央电视台“东北宣传月”金奖。
作者:曹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