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片

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片



               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片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垦区电视工作者不仅摄制了上百件专题片、风光片、音乐电视片、科教片、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等10多个门类的作品,而且从1986年开始,还拍摄了春节晚会专题片,进一步繁荣了北大荒的电视艺术园地。
               一、历届春节晚会专题片
  (一)《壮哉北大荒》(1986年)
  这是垦区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像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垦区的发展变化。参加晚会的有老红军、老垦荒、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等各界人士的代表。总局领导王桂林、王强等参加了联欢会。晚会还穿插了农垦部副部长赵凡、省委书记孙维本向北大荒人拜年的镜头,以及聂卫平、姜昆等人向北大荒人拜年的镜头。这台节目在省电视台播出2次,并作为各省交流节目在陕西、河南等地播出。
  本片监制:王好;总编导:王凤麟;摄录像:白新秋,张春喜等。
  (二)《春到北大荒》(1987年)
  这是1987年春节联欢节目。晚会突出表现了改革开放成就和北大荒的变化。不仅有北大荒文工团的精彩节目,而且有家庭农场代表的演出,科技带头人和加拿大贵宾白马克等参加演出,丰富了整台节目的内容。在拍摄手段上,首次运用特技处理和现场切换技术以及字幕设备。这个节目荣获全省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
  总监制:邓灿;制片:栗连;总编导:王凤麟;摄像:白新秋、张春喜;编辑制作:陈虹光;执行导演:顾震夷。
  (三)《龙腾北大荒》(1988年)
  这台春节联欢节目,首次采用分会场拍摄总体合成的办法。分别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和垦区的洪河农场设立分会场,组织前期录像,在总局广播电视局演播厅设主会场,现场拍摄,穿插电视分会场的节目。北京分会场邀请了著名诗人艾青、剧作家吴祖光,作家陈明、张天民、李龙云,世界马拉松冠军黎叶梅,漫画家丁聪,还有姜昆、赵炎、郭颂、林芳兵、常蓝天、李忠梅等著名演员。在洪河农场分会场由北大荒文工团和洪河农场业余演员表演了歌舞、小品等节目。垦区著名企业家孙世明、王德胜等在晚会中与观众见面。整台晚会体现了改革开放、振兴经济的主题。
  监制:邓灿;制片:栗连、李德仁;编导:王凤麟;摄像:白新秋、张春喜;编辑制作:陈虹光。
  (四)《志在北大荒》(1989年)
  这台晚会采用主持人串联节目,用反映生产建设的外景,文艺节目和新闻镜头组合画面,集中反映了垦区兴办家庭农场的大好形势。晚会有文工团的节目,少年儿童的小提琴联奏,农垦大厦的舞蹈《厨房交响曲》、小品《优质服务储蓄所》等,还有曾相龙、花春芬等演唱的歌曲。
  由李建斌、牛丽欣主持,总编导:栗连;摄像:白新秋、张春喜;编辑制作:陈虹光。
  (五)《情溢北大荒》(1992年)
  这台晚会在农垦大厦一楼大厅拍摄,陈虹光担任晚会的舞美设计,该晚会突破一般联欢晚会的形式,充分利用了黑龙江农垦大厦前厅的假山、旋转楼梯、回廊、绿地当舞台,并由大厦、三江食品公司等单位的观众组成方阵,与演员配合呼应,使整台晚会气氛更加热烈。省人大副主任赵清景、省委副秘书长申立国、总局和各管理局、农场参加农垦工作会议的领导参加了晚会,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代表党委向在抗灾中牺牲的烈士王海林赠匾——“北大荒的儿子”;总局党委副书记邓灿向知识分子题词赠联:“情溢北大荒。”这台晚会从策划、创作到会场装置、前期拍摄仅用了4天时间,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在省台播出2次。
  监制:邓灿;总编导:王凤麟;制片:李德仁;导播:陈虹光;摄像、编辑、制作:张春喜等。
  (六)《大荒新韵》(1993年)
  这是一台由外景和晚会现场结合的春节联欢节目,首次制作了MTV。 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农垦广播电视局和北大荒文工团分别在北京和北大荒拍摄,在垦区制作合成。整台节目反映了新时期、大农业的新气象。垦区的演唱节目《北大荒正往高处走》、《跟过去不一样》,小品《写情书》,活报剧《农场的早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诗朗诵《您好,北大荒》等,都各具特色。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院长傅庚辰通过电视向北大荒人拜年的场面穿插其中。
  此片总编导:顾震夷;电视导演:刘东方、王阿丽;主摄像:刘东方、曹秀江;编辑、制作:陈虹光;总监制:邓灿;监制:张景龙、高德谦、李德仁、范国栋。
  (七)《祥瑞北大荒》(1994年)
  这次春节联欢节目在省城哈尔滨的花园邨宾馆举行。晚会以祥和、欢乐、团结、向上为主题,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的主要领导孙维本、马国良、王钊、聂启元、赵德尊、陈雷等,以及一批老“知青”应邀出席了晚会。省委副书记马国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垦区人民拜年,高度赞扬了北大荒人在40多年开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局长刘文举分别向垦区人民拜年。曾经首唱《北大荒人的歌》的著名演员梁岚等在晚会中表演了节目。
  晚会上,四代北大荒人同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省作协主席贾宏图代表广大“知青”表达了对北大荒的深情和眷恋。这台晚会在省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展播中第一个播出。
  由党委书记王锡禄担任总监制;局长刘文举担任制作人;总策划:邓灿;总编导:王凤麟;导播:陈虹光;摄像、编辑、制作:张春喜、陈虹光等。
  (八)《放歌北大荒》(1997年)
  晚会主要歌颂北大荒开发建设50周年,发扬北大荒精神,以突破粮食总产140 亿斤的特大丰收。晚会除了在总局所在地佳木斯设立主会场,还在建三江、牡丹江、九三分局和祖国首都北京设立了分会场。主要节目为独唱《北大荒人的歌》、《初夕吟情》,小品《大山的儿子》、《离不开的北大荒》。 全国著名魔术大师秦鸣晓夫妇表演了功夫魔术, 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苏林、全国著名笑星赵炎、高秀敏、王谦祥、李增瑞等分别表演了节目。北大荒文工团部分节目参加了演出。晚会阵容庞大,观众席由来自垦区26个企业方阵组成。总局领导、各分局主要领导、垦区老干部代表、英雄模范代表和垦区各届人士代表 1 600人观看了演出。
  晚会总策划:孙勇才;艺术顾问:赵炎;总撰稿、总导演:王凤麟;执行导演:匡野;电视导演:陈虹光;主摄像:王怀德、林子彬、迟明钊、杜宝成;剪辑:王怀德、陈虹光。该片的全部音乐首次采用电脑MIDI技术制作,MIDI制作:张昆、陈虹光。
  晚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二套、四套、七套和八套播出。
  (九)《辉煌北大荒》(1998年)
  该晚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春节晚会交流节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王传友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体指战员向黑龙江垦区人民拜年,新疆兵团歌舞团表演了塔吉克舞蹈《迎新娘》,黑龙江省杂技团表演了魔术、杂技等节目。《北大荒人的歌》的词曲作者王德、刘锡金来到晚会现场指挥全体观众高唱《北大荒人的歌》,把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总策划:孙勇才;总撰稿、总导演:王凤麟;执行导演:苗柄镇;电视导演:陈虹光;主摄像:林子彬、徐家敏、陈伟建、张建明;剪辑:林子彬、陈虹光。
  (十)《春恋北大荒》(1999年)
  晚会以’98抗洪为背景,晚会总撰稿、总导演王凤麟创作了长篇配乐诗朗诵《’98抗洪赞歌》,讲述了垦区人民在危难关头,发扬北大荒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顾全大局,在总局党委正确领导下,战胜洪涝的故事。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向垦区人民拜年。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戴志诚表演了相声《合家欢》,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敏表演了小品《求职》。晚会由省电视台著名播音员邓辉和本台节目主持人吕晓岩同台主持。
  晚会总策划:申立国;总撰稿、总导演:王凤麟;电视导演:陈虹光;主摄像:张春喜,刘东方;剪辑:陈虹光;特技:丁志敏。
  (十一)《龙舞北大荒》(2000年)
  这是农垦广播电视局搬迁到哈尔滨成立垦视频道后的第一场晚会。晚会由垦视频道节目主持人吕晓岩、端木晨阳、常毅、春雨、旭辉和外景地主持人张朝晖共同主持。省人大副主任孙魁文、副省长马淑洁、省政协副主席刘文泮、省纪委副书记范垂庭参加了晚会。省委常委、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书记杜宇新致新春贺词。垦区老干部代表、十佳企业家代表、家庭农场代表、优秀警察代表、十佳青年代表、十佳少年代表向垦区人民拜年。在宝泉岭分会场,宝泉岭分局局长邹积慧向垦区人民拜年; 在牡丹江分会场, 牡丹江分局局长党委书记王德胜、局长姜夏向垦区人民拜年;在九三分会场,九三分局局长隋凤富向垦区人民拜年;在温州分会场,“知青”代表濮存昕向北大荒父老乡亲拜年,并表演诗朗诵《祝酒歌》。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张凯丽、赵连甲、于海伦表演了节目,张凯丽与总局局长王玉林合唱《好人一身生平安》。黑龙江歌剧院的著名歌唱家梁岚的一曲《北大荒人的歌》把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总策划:孙勇才;制片人:王凤麟;总导演:匡野;舞美设计:徐辉;电视导演、导播:陈虹光;主摄像:温瑞金、徐家敏、林子彬、幺海鹰;编辑:丁志敏、林海。
  (十二)《世纪辉煌北大荒》(2001年)
  晚会以江泽民总书记“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词为主线,以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与同意为基调,立足成果,强调特点特色,全面反映垦区人民和各条战线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坚强信心和决心,英姿勃发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面貌与英雄气概。晚会的基调:鼓劲、喜庆、欢快、祥和。
  晚会在黑龙江省新落成的336 米电视发射“龙塔”大堂里举行。三代北大荒拓荒者,四代北大荒人欢聚一堂。著名相声演员赵炎、哈尔滨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乔岩冰、垦视频道主持人端木晨阳、林德峰主持晚会。
  晚会仍以歌舞、戏曲小品、说唱类节目为主。大联唱《又是一个丰收年》拉开晚会帷幕。歌曲《北大荒人的歌》、《天上有没有北大荒》、《说不清的黑土地》反映北大荒人心声旋律,把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还邀请了曾经在北大荒文工团工作多年、 现在北京战友歌舞团的于海伦和他的搭档李文普,表演了小品《治感冒》;北大荒“知青”的后代、中国京剧院曾多次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的周佑军,表演了京剧选段《锁麟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赵炎表演了相声《学说话》;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刘媛媛、甘萍等带来了他们的代表作;曾经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为周恩来、邓小平配音的空政歌舞团演员周贵元现场即兴表演了精彩片段。晚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三套、七套、八套春节期间播放。
  晚会总策划:韩乃寅;制片人:王凤麟;总导演:匡野;副总导演:丁凯伟、苗柄正、陈虹光;舞美设计:徐辉;导播:陈虹光、王彦杰;主摄像:温瑞金、徐家敏、林子彬、王晋;剪辑:丁志敏。
  (十三)《迎着太阳走》(2003年)
  晚会以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和江总书记“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词精神为主线,歌颂垦区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调整、科技兴垦等各项事业、各条战线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垦区人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精神风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晚会以垦区群众文化多年创作的文艺精品为主,演员大多数是垦区的文艺骨干,整台晚会演员阵容强大,仅舞蹈演员160人。晚会现场设在哈尔滨北方剧院,省歌舞团、北大荒文工团、牡丹江歌舞团、省龙江剧院协助演出。 主要节目有: 歌舞《继往开来铸辉煌》采用群舞群说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新世纪北大荒的新形象、新成就;歌曲《中华大粮仓》、《不知道你到没到过北大荒》、《白了头发绿了山川》、《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高天厚土》, 大型歌舞《迎着太阳走》,小品《找老公》反映垦区社保工作,小品《越来越少》反映垦区50年的变化和垦区人民的新生活,节目形式新颖、娱乐性强。晚会邀请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赵炎表演了相声《发财之后》;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于海伦、李进军、牧羊的小品《串门》把晚会推向高潮。节目主持人由三代北大荒人组成,晚会高潮迭起,掌声阵阵。此台晚会是黑龙江省历届晚会唯一的一次全部由垦区职工自己创作,全面反映现代农业的一台晚会。晚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七套、省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并重播。副省长程幼东、省人大副主任王宗璋、省政协副主席曹亚范,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部门领导,垦区各界人士代表、企业代表共 1 800多人观看了演出,省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现场录像。
  这台晚会由黑龙江农垦总局、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晚会分不同版本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垦区农业频道播出。
  晚会总策划:韩乃寅;总导演:匡野。
             二、第一部音乐电视片《北大荒的歌》
  《北大荒的歌》。这是垦区拍摄的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音乐电视片。该片将北大荒文工团演出的歌舞节目与北大荒版画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汇成一支唱给北大荒开发40年的颂歌。作品以老奶奶与孙女的对话开头, 灵活穿插编排、 分为《土地的歌》、《五彩生活》、《夜歌》等三部分,片长47分钟。其中文工团演唱的《金色三江》、《夸土地》、《春归雁》等优秀的北大荒歌曲,都表演得精彩感人。尤其是由机关老同志、1958年转业军官们合唱的《永不放下枪》,唱得雄壮有力,而且用特技手法把复转军人当年的照片与今日演唱的画面编排在一起,岁月沧桑、更具艺术感染力。1989年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编导:顾震夷;摄像:刘东方、陈虹光、叶小秋;编辑制作:陈虹光、乔荣战;制片:王世庭、李德仁;监制:邓灿。
             三、第一部用MIDI技术制作的电视音乐片
  《第一犁之歌》。1993年,北安农垦广播电视局用新购进的垦区第一台MIDI电脑作曲设备,制作了一部电视音乐片 《第一犁之歌》。 该作品在总局广播电视局组织的评奖中获优秀节目二等奖。《第一犁之歌》是一部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风光、歌曲电视音乐片。作者以主题歌《第一犁之歌》为引子,随后用5 首相关联的歌,把北大荒的景色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走出荒凉》道出了亘古荒原上那人迹罕至荒凉的过去,展现出新生的共和国农垦职工的锐气和豪迈;《永远的记忆》讴歌了老一辈垦荒者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我故乡的大豆》是北大荒特有的风景画;《采榛子》则是北大荒一副有着浓郁情调的即景画。采榛子的小伙和姑娘穿梭在山里,她告诉了人们,北大荒又到了一个收不败的季节,《我是在那个说》说今个,道明个,北大荒要说的东西太多,太多,总也说不完,总也唱不完,她敦实、安然、可靠,没有一丝的芥蒂,有的只是四季的情愫。
  编导:付维秋;作曲是时任二龙山农场职高音乐教师袁北极。
             四、第一部音乐风光片《乌苏里行》
  《乌苏里行》。这是一部对外宣传的音乐风光片。作者沿乌苏里江拍摄了大量的自然风貌与两岸的风土人情,自然纯朴地介绍北大荒的美丽富饶与今昔巨变。优美的电视画面、动听的北大荒歌曲和精练的解说,组成了北大荒的乐章。展现了北大荒的建设成果,以及通过艰苦创业取得的幸福与甘甜,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折射出北大荒人用生命和汗水铸造的共和国大粮仓开发与建设史上动人的历史丰碑。此片1994年获黑龙江省电视对外宣传片一等奖。
  编导:冯力、宋北龙;作曲、配器;顾震夷、王黎光;摄像:宋北龙、雷敬全、王同日、王怀德、梁春林、龙斌、姚远、刘卫国、边长林、陈伟建等。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刘维维、张也等人的演唱和北京银河少年合唱团的伴唱为本片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五、第一部少儿艺术片《雪娃娃》
  1996年2月18 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中播出了北大荒的少儿文艺节目《雪娃娃》。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春节期间播出北大荒的文艺节目。这个节目由黑龙江农垦总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央电视台青少部联合主办,由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局摄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方掬芬,副院长、 全国著名配音演员周志强, 二炮文工团青年演员张华敏,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刘纯燕等一行14人来垦区,指导并参加节目制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亲自为《雪娃娃》题写了片名,表达了对北大荒少年儿童的问候。《雪娃娃》通过少儿歌舞节目反映了加速垦区农业现代化,弘扬北大荒精神的大主题。在艺术特色上,以淳朴自然的手法,以完达山的白桦林为背景,以现代灯光、舞美设计配合,把北大荒的四季风光与现场节目融为一体,尤其是在总局机关俱乐部舞台上第一次使用了电脑灯光,再加上电视特技的运用,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本节目艺术顾问:方掬芬、周志强;总监制:刘文举、申立国;总策划:孙勇才、赵湘杰;总导演:顾震夷;制片人:李德仁;撰稿:顾震夷、冯力、赵湘杰、黄春芳;电视导演:李德仁、陈虹光;摄像:王怀德、仇春波等;主持人:刘纯燕、张昀。
           六、第一部VCD(卡拉OK)光碟《大荒回声》
  为纪念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2000年,垦区录制了第一部VCD(卡拉OK)光碟《大荒回声》,由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光碟《大荒回声》收录了《北大荒人的歌》、《夸土地》、《永不放下枪》、《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大烟炮》、《开江冰排》、《大荒情魂》、《北大荒的风》、《哦,我的黑土地》、《陶醉这北国夜色》、《说不清这黑土地》、《乌苏水》等12首歌曲。总监制:王玉林、吕维峰;总制片:韩乃寅;总策划:邓灿、孙勇才;制片人:冯力;统筹:王有国、谭占龙、奚河滨、卢雅玲、匡野、王学军、王立荣、扈海滨;编导:冯力、汤富、王环德;摄像:王怀德、汤富、金贵林、丁凯伟、刘谦、宋北龙;制作:王怀德、汤富;音乐:王黎光、张宏光;音乐监制:顾震夷;片名题字:邓灿。
             七、第一部系列文艺专题片《魅力北大荒》
  2006年7月, 农垦广播电视局开始着手策划主办了大型系列节目——广场文化行《魅力北大荒》。整个活动历时2个多月,摄制组行程 7 000 多公里,从节目的策划、编导、组织,到实地演出、拍摄、采访,农垦广播电视局共派出20多名精兵强将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克服了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战线较长、天气炎热、条件艰苦等诸多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为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的重头戏。《魅力北大荒——广场文化行》共录制、制作、播出了7期大型文艺广场文艺演出,共在垦区的八五○农场、八五八农场、红旗岭农场、饶河农场、查哈阳农场、格球山农场、赵光农场、九三分局进行了实地拍摄,通过与垦区5大分局8个农场的通力合作,也使垦区群众把这一演出形式当成了自己喜爱的“心连心艺术团”。所到之处,人们奔走相告,吸引了当地的数千名农场和分局观众现场观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采取这样现场录制,电视上播出,垦区内外观众都能收看到的形式,对丰富农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农场人民的文化品位,交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扩大垦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2006年暑期观众收视的热点,创下了垦区广播电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也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八、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这一艺术形式,以自由灵活的画面与语言、解说有机的结合,从一开始就受到北大荒电视艺术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1994年以后,连年都有一些优秀的电视散文出现在北大荒的电视艺术园地里。
  (一)《冬天里的印象》
  这是以散文手法拍摄的电视艺术片,记叙了北大荒人冬日采伐的劳动生活,反映了北大荒人热情、勇敢、团结、粗犷的性格。此片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从看似平常的劳动生活中,用大量特写画面和少量解说,反映北大荒人鲜明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的崇高追求,揭示了北大荒精神存在并发展的根基和载体。反映的角度新颖,纪实手法运用恰当,并有北大荒冬天风雪的特色。本片在1992年获黑龙江垦区电视专题节目一等奖。
  主要作者是林海、雷敬全、宋秀英、邹文。
  (二)《家乡的兴凯湖》
  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历时4年的积累,真实地记录了兴凯湖四季的美景,透视今昔的变迁,展示了兴凯湖人的时代风貌。 构图考究, 角度新颖,色调对比鲜明。从许多珍贵的镜头画面中,都可看出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生动自然的解说、巧夺天工的美景、古老的传说、拟人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兴凯湖是母亲湖,兴凯湖人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这一主题。此片荣获1994年度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政府奖)社教类一等奖。
  撰稿:许曼虹;摄像:卢宪敏;编辑:曲长青。
  (三)《漂泊的思绪》
  该片通过对一个年轻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在生活的道路上的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和描写揭示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成长进步的道路上丰富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时代条件下,青年一代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追求。该片语言优美,画面清新,意境幽深。同时该片也开创了垦区拍摄创作电视散文的先河,1999年度获垦区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一等奖。
  作者:朱锋。
  (四)《此时,秋还生在夏里》
  该片通过写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已到不惑之年的人们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人到不惑之年后依然对生活充满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该片清新流畅的语言,悠扬和谐的配乐,深沉有力的解说,构图完美的画面使该片浑然一体、独树一帜。该片获2000年度垦区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一等奖、黑龙江省播音主持作品三等奖。
  作者:朱锋、郝传伟。
  (五)《那段岁月那首歌》
  是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老师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勤汗水;老师在平凡和曲折中,依然坚韧不拔,教会了学生知识,带给了孩子们希望。该片解说词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突出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孩提时代的故事令人回味绵长,老师深深的教诲时刻回响在耳畔,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刻再现眼前。
  游子归乡寻找了一个童年梦,此片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自己在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教师的美好形象刻在心中,而我终于在“长大后成了你”。因为从小心里就印下“我会努力、我能行”的童年梦想。该片注重对情感的描写,突出浓浓的师生情与乡情,在写法上又把抒情与叙述、议论有机结合,通过对老师工作生活的描写,抒发了对老师以及老师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之情,又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底色。”老师最大的幸福和快慰就是培养出人才,因为努力了,就成功了。该片以归乡、依恋、怀念之情开头,夹叙夹议运用文中,抒情手法有机运用,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文眼又极易发现,所以该片是电视散文反映垦区生活的一个范例。该片获2002年度垦区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一等奖。
  作者:李振、王巍。
  (六)《荒原秋歌》
  该片以散文诗的形式,用优美的文字和近乎完美的画面展现了北大荒秋季如诗如画的旷野、大山和弯弯溪流。该作品语言流畅, 画面生动, 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大荒的万物无比热爱之情。片中多处精美的画面都是难得一遇不可多得的。该片的拍摄为垦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图像资料。该片获2002年度垦区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一等奖、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节目二等奖(政府奖)。
  作者:郝传伟、廖少云。
  (七)《没有画的季节》
  北安广播电视局以环境保护为题材,描写一位画家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农场写生,看到过去在农场当林业科长的父亲一脸忧郁百思不得其解,待到第二天画家带着儿子到野外写生,才发现破坏了的森林和植被,以往美丽的画面都不见了。该片于2002年拍摄,播出后引起一定反响。此片荣获2003年度垦区优秀电视文艺节目一等奖,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类节目三等奖(政府奖)。
  创作者:付维秋。
  (八)《大山,我的父亲母亲》
  2003年,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的过程中三上几十公里外的深山,与“我的父母”吃住在一起,以女儿的身份体验文中人物的生活,使作者发现“爱”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文中对父母的感恩,对山中美景的赞叹,完全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作者以一边叙事一边抒情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有“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纯朴善良、他们让我牵挂,他们热爱我们所有的孩子和他们的羊儿。他们让我感受到“心中有了爱一切皆可入画来”。他们才是生活的歌者。作品感人至深。作品获2004年度黑龙江垦区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编导、撰稿:邵晓辉;摄像、制作:孙慎德。
  (九)《比拉红叶》
  本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小朋友艾纯盟趁十一放假之际,去看望在俄罗斯比罗比詹市种地的父母,并在那里结识了房东家和自己同岁的女儿阿克莎娜,相同的年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她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一起游览比罗比詹市,渡过了欢乐而又难忘的7 天。本片以著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作为一个主线,以比拉河畔的红叶贯穿全文,以倒叙的方式表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两个孩子突破语言的障碍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从而也表现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本片节奏轻快、镜头美观、具有较强的可视效果。此片荣获2004年度垦区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
  作者:曹秀江。
  (十)《母亲的承诺》
  本片创作于2004年。原文作者是一位60年代下乡“知青”,他把一段亲身经历付诸笔端。本文编导跨越了时空带来的障碍,充分调动阴影、背影等各种影调色彩和电视特技、音乐铺垫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社会场景。塑造了一位沉着刚毅、吃苦耐劳、兑现承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作品凝重而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片获2004年度垦区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作者:邴少光;编导:邵晓辉、孙慎德;摄像制作:孙慎德、邵晓辉;配音:郝传伟。
  (十一)《乡梦》
  本片创作于2005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家乡的一切是留给童年最美的梦。片子从家乡山的变化反应生态环境的变化。由家乡山上的树木遭到破坏伤害了少年的我到封山育林使我看到了希望。作者把童年的雪趣,乡情用情景再现方式和特殊视角展现出来,适时的特技手段又对故事情节、细部刻画起到了烘托作用。它让每个观众都能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这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该片获2005年度垦区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作者:邵晓辉;摄像:孙慎德;制作:邵晓辉、孙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