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

第三节 耕作


   
  管局所属各农场在1970年以前大多沿用苏联农场的耕作方法,形成以伏翻、秋翻为基础,连年平翻的土壤耕作制度。这种耕作方法在开荒建场、促进土壤熟化阶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耕作制度形成的一些弊病便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多年同层耕翻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土壤通透性变劣;作业次数过多,加大作业成本又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伏、秋翻土地,地表裸露,风蚀比较严重,使土地越种越瘦等。
  针对上述情况,管局科研所、宝泉岭农场学习外地经验,在1971—1974年期间进行深松少耕法试验,改连年耕翻为隔年耕翻(间隔几年可因地制宜),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改浅层、同层耕翻为多层间隔深松,改掠夺式生产为积极培肥地力。建立了以深忪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翻地、耙茬、搅麦茬原垄种相结合,轮作、耕作、施肥、植保四制配套的深松少耕法耕作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据测算,与连年耕翻油耗相比,搅麦茬降低38.3%,原垄卡降低85.3%,耙茬降低36.4%。以亩成本计算,搅麦茬比平翻降低0.83—1.08元,耙茬降低0.84—1.20元,原垄卡降低2—2.5元。
  深松少耕法的推广,稳定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使耕层结构向好的方面转化,增强了抗旱、涝、冷灾害的能力,增产效果明显。据1979年农业普查材料,豆茬深松耙茬播小麦,比平翻增产7—30%,搅麦茬秋起垄播玉米,比平翻增产34.9%,玉米茬原垄种大豆比翻耙平播增产20.4%。在白浆土等粘重土壤上,深松少耕法的增产效果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