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肥料施用

第六节 肥料施用


  
  垦区化肥施用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一、建场初期,由于土地新垦,自然肥力较高,不施肥也可获得一定的收成,加之当时国家化肥供应少,品种单一,劳力少,运输条件较差,因而除部分玉米地抓把粪、摅口肥,蔬菜地施农家肥外,只有小麦施用少量化肥。品种主要是硝铵和过石,其它作物基本上处于不施肥阶段。
  二、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地力开始下降,产量受到影响,加之国家供应的化肥数量和品种有所增加,农场开始注重化肥的施用,并注意研究施肥技术。这个时期氮肥的主要品种是硝铵和少量硫铵。磷肥主要是粉状过石。施用时,为了减少磷肥被土壤固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将过石制成粒状。方法是将2—3份过石,加上草炭、有机肥或肥土混拌均匀,制成粒肥。它主要用于小麦种肥(混播),每亩10—15公斤,加硝铵每亩2.5—5公斤。玉米也有施用少量颗粒肥的,但主要是用硝铵结合中耕追肥,一般亩追硝铵5公斤左右。大豆施用粒肥很少,一般是把剩下的少量粒肥用于大豆种肥,每亩2.5—5公斤。到六十年代中期农场开始注意推广施肥新技术和使用微肥,如大豆钼酸铵拌种、叶喷,并开始使用飞机作业,每亩用钼肥10—15克。
  三、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开始注重有机肥的改土使用,这个时期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为积造有机肥创造了条件。农场都注重有机肥的积造,如高温造肥、圈养积肥,挖草炭,河塘泥,制腐植酸铵等,逐步做到了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氮磷肥合理搭配、种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肥料仍是制成颗粒肥,亩施量达40—50公斤,一次施不下,分两次施入。另外,由于地力明显的衰退,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培肥地力,如秸杆还田(主要是小麦秸,其次是玉米秸),方法是直接翻压。部分农场试种绿肥,如草木樨、苜蓿、油菜、线麻等。并试图将绿肥作物纳入正规轮作周期中,到七十年代末期,全局亩施有机肥在120—700公斤。1975年是历史上亩施有机肥最多的一年,达到759公斤。这个时期的化肥亩施用纯量在1.38—5.67公斤,氮磷比1:0.75—2.15。
  四、进入八十年代,由于高效复合肥和单质高效肥的大量进口和生产,尿素代替了硝铵和硫酸铵,进口的二铵、三料代替了过石,制造和使用颗粒肥的历史宣告结束。
  由于高效复合肥的大量使用,相应的施肥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尿素,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确定混施以每亩不超过2公斤为宜。二铵也有烧苗现象,生产示范后,确定以每亩混施不超过4公斤为宜。除混施外,化肥的施用方法还发展到种下施,侧施,分层深施,同位施等。在施肥的时间上,从过去的一律春施种肥、生育期追肥,发展到秋施、播前施、芽施等。在化肥的用量上,也由七十年代末的亩施1.5—2.5公斤增加到5—6公斤(纯量)。在化肥的品种和数量的搭配上,发展到科学的、定时、定量的测土施肥。即根据土壤化验,确定土壤当年所能提供的有效养分数量,参照小区试验,生产实践,根据产量指标,确定合理施肥量(土壤中有效养份含量加施肥)。从1982年开始推广这一方法,到1985年止,全局仅小麦因土(测土)施肥面积累计达191.49万亩,每亩增产小麦7—10公斤。
  随着施肥方法的改进,相应的施肥工具也得到改进和加强,牵引喷雾器和农用飞机开始大面积作业,钼肥、磷酸二氢钾、稀土等微肥和激素也开始大量施用。以稀土为例,到1985年止,全局累计应用65.76万亩。亩增产粮食(小麦)7.5—10公斤。
  八十年代的培肥地力措施仍然是以秸杆还田为主,搞小面积的有机肥和翻压绿肥。1981—1985年,全局秸杆还田面积累计达177.4万亩,占全局耕地面积的39.5%,绿肥翻压面积累计45万亩,占全局耕地面积的10%。秸杆还田以麦秸还田为主(占总面积90%),绿肥基本都是油菜(清种或复种,以复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