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一、病害
  五十年代初小麦锈病大流行,那时主要是种植感锈品种甘肃96、农林29号,随着抗病品种的育成引入,到1956年小麦品种逐渐换成抗锈品种松花江七号,合作二、五、六号,秃不齐等,从此锈病未流行。
  小麦根腐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常发性病害。根腐病发病严重而普遍,七十年代以前防除根腐病进行种子处理的药剂是西力生、赛力散。七十年代以后,汞制剂停止应用。种子处理的药剂为退菌特、克菌丹、福美双。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八十年代以前仅限于种子田,用物理方法,八十年代后用拌种双等防治。
  在六十年代以前,农场大都是土场院,使小麦赤霉病不仅在田间发生,收获后在多雨年分在场院蔓延,麦粒变红,人吃中毒,当时有头疼面之称。1965年以后各场都相继修水泥晒场,解决了“头疼面”的问题。赤霉病在田间大流行的年份为1981年,小麦减产20%。
  重迎茬种大豆使根腐病严重发生,减产30%以上。尽管八十年代以前用各种农药处理种子,也未减轻危害。1982年植保科研解决了根腐病的防治问题,1983年以后逐渐推广,1984年通过鉴定,确认多菌灵加福美双,用聚乙稀醇做粘着剂拌种提高药效,可防治根腐病,现已推广到全垦区。
  大豆灰斑病1960年在东农1号大豆品种中流行,以后每年都有发生,进入八十年代灰斑病逐年加重,1981、1982年病粒率在20%左右,管局科研所1984年立题研究,指导了大面积防治。1984年普阳农场、军川农场开始用飞机喷药防治灰斑病,在1985年灰斑病大流行时免遭危害。
  二、虫害
  各种农作物常发性害虫30余种,对作物危害严重,损失大的是暴发性粘虫、草地螟,各场都设有粘虫测报点,准确测报粘虫的发生。粘虫在1955、1964、1970、1971、1972、1973年大发生,据估算,仅1970—1973年就损失粮食为一亿多公斤。七十年代以前防治粘虫是以糖蜜诱杀成虫为主,结果幼虫仍危害严重,小麦仍被吃光。1970年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改革防治粘虫的策略,不搞捕蛾采卵,集中力量用药剂把幼虫消灭在三令前。这一成果在黑龙江省推广到今天。防治粘虫的药剂由过去的六六六、DDT,发展到有机磷制剂、菊脂类。方法:由人工捕杀,人工撒药,到用飞机撒药。
  草地螟1982年大发生,发生面积129.1万亩,被害的有大豆、玉米、向日葵、甜菜等作物,幼虫密度最多的平方米一千多条,大豆被吃光10.6万亩,绝产面积达2.56万亩。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1974、1981、1982、1984年都大发生,百株幼虫400条以上,减产15—20%。六十年代局部地区用666颗粒剂防治;七十年代用白僵菌防治几千亩;1976年开始用赤眼蜂防治,1980—1983年共防治28万亩,均收到良好效果。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在七十年代以后被人重视,由管局科研所立题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天幕毛虫是林木、果树的害虫。1955、1970—1975、1985年大发生,树叶被吃光,天幕毛虫覆盖全树。
  三、草害
  八十年代以前,农田杂草以禾本科的稗草为主,双子叶的灰菜、苋菜、蓼在某些地号较重,八十年代后,苍耳、狼把草、小蓟等杂草比例逐渐上升。六十年代初鸭跖草传入垦区,1965年兔丝子随苜蓿种子传入,及时发现,及时翻压消灭。野燕麦七十年代以后随调小麦种子而传入。
  对农田草害的防治,八十年代以前主要靠轮作、耕作、人工除草。1963年全国成立化学除草协作网,宝泉岭农场是协作试点,1965年二九○农场、宝泉岭农场首次用飞机喷撤除草剂2.4—D钠盐,防除麦田杂草。1978年以前除小麦用2.4—D除草剂外,水田用敌稗、2甲4氯防除杂草,旱田除草剂仅限于小面积试验,1978年从国外引进氟乐灵、利谷隆、拉索等除草剂,开始了大面积化学除草,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控制了以稗草为主的草荒。到1983年化学除草已基本成体系,1985年已完善。除草剂有播前、播后、苗前、苗后除草剂,有单、双子叶除草剂,作物种类从水田发展到小麦、大豆、玉米、甜菜、果树等,起到了明显增产作用。随着除草剂的引进,药械也随着改进,从国产小型喷雾器,发展到机引喷雾器,超低容喷雾器,并进口了丹麦、荷兰的机引喷雾器。1983年共青农场、二九○农场引入苗带喷雾“三杆机构”新技术。1985年延军农场试验拿扑净加柴油喷晒,不仅大大节省了农药,而且保证了除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