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种子 一、概述
种子工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场以来,我局三大作物品种结构几经变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
这一时期是属于建场初级阶段,种子工作以能满足生产最低需要出发,就近引入一些农家品种。如小麦品种:甘肃96号,秃不齐;大豆品种:满仓金,元宝金,荆山朴,黑龙江41号;玉米品种:六月鲜,小粒红,黄金塔,白头霜等。
第二阶段(1960—1978)
这一阶段的种子工作以“四自一辅”(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为原则,各场设专人抓种子工作,各场都建有科研站,配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门搞育种、引种试验与繁殖,种子工作有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但是在此时期,曾片面提倡自育、自引、自繁,大搞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掀起了多渠道由外地引种试种的热潮,由于缺乏组织领导和科学依据,造成了各作物种子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当时全局小麦品种多达48个,大豆24个,玉米29个。由于盲目引种,造成品种比例不当、良种混杂退化、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等后果。
第三阶段(1979—1985)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局、场两级均成立种子公司,对内称种子管理处(科),是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机构。这个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就重点抓各种作物种子品种的整顿和提高用种质量工作。管局种子公司设立品种审查委员会,内设各作物品种审查专业组,对新老品种进行试验、考查、审查和提报上级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全局有七个农场的试验站加入全省品种联合试验网,并定期举办种子质量培训班与现场会,经三年(1981—1983)努力,使种子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根本好转,确定了各作物的主栽与搭配品种:小麦7个,大豆5个,玉米3个。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种子工作的方针由“四自一辅”向“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统一供种)转变。
1984年管局种子公司实现了向经济实体转化,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独立核算。并建立了种子库房、种子商店、办公室及繁殖基地,使种子公司初具规模。从1984年起,全局经济作物(甜菜、蔬菜)实现了统一供种。水稻以场为单位统一供种,玉米种也在向全局统一供种过渡。
到1981年止,全局从事种子工作的干部有123人,其中技术干部96人。各级种子部门加强了对从事种子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分别采用到大专院校代培、自办各种短训班和以会代训三种形式,仅1980—1985年就培训400多人次。
二 良种的繁育、检验与加工
(一)良种繁育
六十年代初期,已初步形成科研所、站、班三级良种试验繁育体系,分别生产原原种、原种和一级良种。良种的作用逐步为各级领导及生产者所重视,如宝泉岭农场,1955年开始重点繁殖松花江七号小麦品种,1958年该品种占全场小麦面积的70%,之后又面向垦区所属各场推广,这个品种一直沿用至1984年。到1985年止,全局共有种子基地25.2万亩,从事种子生产的家庭农场974个,共生产原种、良种7570.5万斤,并在江苏、山东、海南等地开辟了繁育种子的基地。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各家庭农场讲究产量和经济效益,因而,新推广品种的繁殖工作更受重视。1985年,全局新品种的繁殖田达200万亩,生产出的良种,除满足自用以外,还向地方农村销售221.6万斤,创利润29.2万元。
(二)种子检验
1984年起全局13个农场先后建立了种子检验室,有27名检验员经八一农大和浙江农学院培训。种子检验室在作物的各生长期和年终对种子的纯度、净度、水份、发芽率等各项指标进行检验,为种子的利用提供依据。
(三)种子加工
自建场以来,多数农场生产队对种子的处理一直停留在自然干燥和小型机械精选拌药水平上。1980年,宝泉岭农场投资88万元建立全局第一座种子加工厂,设备是石家庄生产的,日加工量5吨。能同时完成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种子的烘干、清选、拌药、检斤、包装等一系列处理,到1985年已加工种子3844吨。1985年,二九○农场又投资建起了一座由加拿大引入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种子法规与区划
(一)种子法规。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种子法时,1984年,黑龙江省颁发了《黑龙江省种子管理条例》。年底,管局种子管理处制定了局、场、队三级种子机构及职责范围,将政府对种子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要求、工作体系及奖惩办法明确地规定下来,使种子工作有章可循。
(二)种子区划。品种布局区域化是种子四化一供内容之一。管局根据各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以及土壤等情况划分为三个积温区:
(1)第四积温带上限区。活动积温2200一2300℃。包括延军农场大部分和二九○、共青、宝泉岭、新华农场少部分队,这个区有耕地面积50万亩左右,占全局10%。
(2)第三积温带下限区。活动积温2300一2400℃,包括二九○农场二、三、四分场,绥滨、名山、江滨农场北部,共青农场中、偏北部,宝泉岭、新华两场西北平川地,汤原农场沿山队,共有耕地面积175万亩,占全局35%。
(3)第三积温带上限区下缘。活动积温在2400一2500℃,包括除以上两个区以外所有各场队,耕地面积250万亩,占全局55%。
作物品种区划的确定,为品种的利用提供了依据,现已确定各区各作物的主栽与搭配品种,使品种利用日趋合理。
小麦品种熟期结构
单位:万亩
大豆品种熟期结构
单位:万亩
小麦主栽品种
大豆主栽品种
1949—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全口径)
单位:亩、公斤、吨
1949-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全口径)
单位:亩、公斤、吨
1949-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全口径)
单位:亩、公斤、吨
1949-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全口径)
单位:亩、公斤、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