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务人员与技术培训
第三节 机务人员与技术培训
垦区几个建场较早的农场,在建场初期不仅缺少农业机械装备,更没有真正懂农机的机务人员。因此,在1949年从佳木斯、鹤岗、富锦等地招收了一些汽船座机工人、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以及在日伪开拓团开火犁的技工。这些人对拖拉机虽然懂点,免强能开走,但不会种地,对机引农具不会联接作业,只能是一台纳齐拖拉机牵引一台耙满地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办好机械化农场,东北军区政治部生产部和东北荣军管理处,于1949年委托东北农学院机械专修科为部队培训一批农业机械人员。这些人员是从部队和荣军学校选拔年青、身体好、有文化的人去学习,1950年学习结业分配到伏尔基河农场20人,其中有孙涛、宋克孝、徐彦才,到宝泉岭农场的有刘维新、岳长友等14人,同年东北农学院机械专修科结业分配到伏尔基河农场有闻宗久,分到绥滨农场有刘殿臣等人。这些人员成为建场初期的拖拉机队骨干力量,现在基本上都是农机工程师。这年又从部队中挑选一批青年战士当拖拉机助手,一面参加工作,一面学习拖拉机驾驶。农场就是由这些人员正式成立了第一批拖拉机队。1951年送一批机务人员到王岗干训班学习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知识和驾驶操作,三个月结业回场,成为第一批收割机手。同年秋天由国营农场管理厅从建场早的老场中抽一批有经验的驾驶员充实各场的机务力量。1952年春,各场都举办收割机手学习班,培训收割机助手和学员。同年七月由松江省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学校分配给宝泉岭农场20名学生,补充到拖拉机队,这年首批国家分配的农机大专毕业生来场,到宝泉岭农场有陈孝、吴志勤。1953年农场体制变动,把拖拉机队解散,分到各作业区(后改为分场)生产队,改变了建场时农机分家的生产形式,在生产队由队长统一组织农业和机务生产管理。这年春播后,由国营农场管理厅在九三农场举办联合收割机手训练班,各场抽调一批拖拉机手去学习,由苏联专家和东北农学院程万里教授讲授C—4和C—6收割机构造及使用保养,学习三个月,使各场机务人员对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保养及驾驶操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1954年从宁安和鹤立农机学校分配一大批机务学员,补充到机务队,后来这批学员成了机务队伍主要力量。同年为提高分场长和生产队长这两级干部的管理水平,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举办了两期机务干部学习班,每期三个月,这两级机务干部系统的学习农业和机务技术,成了后备的机务管理干部。1954年、1955年农场处于稳定、巩固发展时期,耕地面积、机械数量无大的变化。这时几个建场早的农场机务人员外调较多,如1954年支援友谊农场建场,1955年支援萝北农场建场,除抽调机务工人外还抽调机务干部。这些老场为了补充机务人员,在两年中,连续在佳木斯、鹤岗、汤原、桦南、富锦、绥滨等市县,招收了大批社会青年(多数是高小毕业),到场后,经过培训学习,补充到机务队当助手(学员)。1956年从农建二师转业军士和各地来的青年垦荒队员中抽出一部分人员补充到机务队。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农场,这时正是“大跃进”年代,机务队迅速扩大,多数军士成为机务人员。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大部分人员也充实到机务队伍,这样就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务队伍。1962年到1965年由全国各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毕业生,还有宝泉岭农机校毕业生,陆续的分配到各场,使各场农机人员在机务技术与管理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冲毁了机务管理体制,大批的技术人员被挂牌批斗,下放生产队劳动,一部分老驾驶员调离机务队伍,使机务队伍遭到严重损失。二师组建后,实行部队建制,把生产队改为连、排、班编制。机务排除少部分老机务工人之外,绝大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在生产上实行军事化管理。1972年兵团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认识到农机技术人员对生产的作用,开始起用被下放的机务技术人员,并加强了机务技术培训。1976年恢复了国营农场体制,各场成立机务科,管局成立机务处,一些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充实了管理机构,加强了机务管理工作和机务队伍建设。但是由于1978年、1979年城市青年大批返城,同时抽调一批驾驶员支援建三江垦区的建设,使宝泉岭垦区多年培养起来的机务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来通过1979年、1980年评定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同时对驾驶员进行全面的考工评级和发证工作,对一些文化低、技术能力差的机务人员进行了调整。到1982 年全局机务人员总数为18377人,其中工程师125名,助理工程师228名,技术员137名,车长、驾驶员(含助手)13525名,修造厂技工1555名,保管、统计803名,机务后勤人员204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