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田间作业

第六节 田间作业


   
  垦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建场田间作业就以机械为主。几个建场早的农场,初期,由于机械力量不足,曾用过畜力开荒、播种、中耕、收割、脱粒等作业,也曾用过人工点豆、除草、割地、脱粒等辅助作业,是机械、畜力、人工三力结合的田间作业。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沿用下来,到现在畜力、人工仍然是田间作业的辅助力量,只是作业的比例只占8—10%,形成了以机械为主的田间生产过程。
  1950年农场处于建场初期,这时主要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机械作业项目。由于当时拖拉机少,机引农具不足,伏尔基河农场(现新华)在建场初期就用马拉铁犁开荒,人工用豆促子在垡片上点豆,秋后人工用镰刀割豆,用马拉石滚子脱粒。这时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由于畜力,人工田间作业比重大,耕作粗放,产量低。1953年农场开展了“创造生产新记录”和农机具改革运动,开始在田间作业方法上推行耕地三区套耕法和多种复式作业。整地采用了联结器牵引多台机引农具进行田间作业。1953年春播,宝泉岭农场韩福德驾驶斯大林—80号机车,牵引六台24行条播机播小麦,创最高班效114公顷。1954年春播,宝泉岭农场王裕英驾驶德特—54机车,牵引三台改装有施肥箱的24行条播机播小麦,创最高班效76公顷。潘守文使用C—6收割机收割大豆创最高班效31公顷。这年还开始研究大豆机械除草的方法,实行早春整地、播前除草、苗前耙草,出苗后用钉齿耙除草,还进行“蒙头士”、中耕培土等项作业。田间机械综合除草的施行,使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55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下达了各项田间作业定额标准,使田间作业开始走向正规。1956年宝泉岭、伏尔基河、绥滨等农场,开始采用小麦分段收获方法,扩大了小麦分段收割面积。1958年有些农场针对因湿整地,在泥泞地上抢收,而造成土壤板结,地表出现干硬大土块,因此,增加了大木捞子整地的作业程序。后来又改装了“铁轨捞子”、“三角链轨捞子”等,这种田间作业程序一直在沿用。
  六十年代初期,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场的机械作业项目又有所发展,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新的提高。在耕作上开始改变连年耕翻的作业方法,推行耙茬播种,即在麦茬或豆茬地经过耙后,进行播种。同时大面积推广了小麦分段收获方法。即在小麦成熟到腊熟期,用割晒机带杆收割放条铺晾晒,使谷物经过晒干后拾禾脱谷。好处是利用作物后熟作用,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提前收获,躲过雨季,减轻晒场压力。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杂草多的地号。1963年农垦部颁发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各项作业应达到的标准。同年9月东北农垦总局召开机务整顿工作会议,提出要认真贯彻执行机务规章和田间标准作业。会后,宝泉岭、绥滨、伏尔基河、二九○等农场,先后开展了田间作业标准化运动。宝泉岭农场首先在播种、中耕作业中,推行了硬性连结,标准划印器,行间垄上指示器,要求恒速作业,双线起落,增加播深控制器等办法。并采用复式作业的覆土捞子。对种子、肥料实行定量检斤灌袋,按等距配种、配肥,往复一次进行核对,播完一个地号一次结清的办法。伏尔基河农场在播种中规定了“三度”(深度、密度、均匀度),“四线”(连接线、往复线、地头起落线、闭合线)“一笔直”(播行笔直,要求千米长堑偏差不超过一米)的播种作业标准。二九○农场提出田间作业标准化,特别是对机引农具的检查修理,用标准尺量、样板卡的方法逐台检查验收。1964、1965年还在48行播种机上增加精量点播装置,在垄上点播玉米和对大豆作物采用分段收获的作业方法。大豆分段收获是在大豆叶片脱落70—80%时,用割晒机或人工割倒放成条趟铺子,晾晒5—7天,进行拾禾脱粒。二九○农场曾在1964年对玉米收获上采用站杆人工下棒和站杆翻压还田的作业方法,也收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站杆翻压不好给农作物大豆田间管理带来困难,苗耙易被残茬挂上伤苗,中耕易堵锄齿,因此没有大面积推广。由于田间作业坚持标准化,促进了产量的大幅度增长,1965年全局粮豆平均亩产突破100公斤大关。
  七十年代农业机械进行更新换代,田间作业机具大量增加,特别是自走收割机大量进场,彻底改变了收获机具的落后面貌,同时还配上半链轨,使之适应性更强。1972年兵团召开了首次农业机械化会议,重申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重点抓好田间作业标准化。农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恢复和加强。1973年垦区各农场大面积推行了大豆机械割晒和人工收割放条铺,机械拾禾脱粒的作业办法。宝泉岭农场在25队进行通用耕作机试验,获得成功。1974年各场采用改装的深松犁配带合墒器进行耕地,使翻、松、耙等三次作业程序一次完成,提高了作业效率。1975年在宝泉岭农场26队进行小麦、大豆垄上播种试验,即把原垄捞平,在平顶垄上播三行或四行小麦和二行大豆田间作业新项目,显示出垄作的特点。原垄种可保墒、提高地温、出苗早,既抗旱又抗涝。这年垦区还推行玉米分段收割的作业方法。,即用人工割倒放成鱼鳞铺,用自走收割机拾禾脱粒作业方法。1976年莲江口农场用珠江—2号稻麦收割机收水稻,效果很好,1977年在全局推广使用。1979年6月管局召开耕作改制机具现场会,参观了宝泉岭农场26队、25队改制机具的作业现场。会上总结交流了改制机具的经验,进一步肯定了改制机具是可行的,要大面积推广使用。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探索新的途径,不断引进国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和机械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并探讨了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这时期,液压操纵、电子监控精量点播、大型喷灌机的使用等新技术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由于免耕,少耕机具,茎杆还田机械,化学除草机械和玉米收获机具的使用,使全面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水平都有新的提高。1984年全局播种3627460亩,其中机械耕作面积3615711亩,机械播种面积3465767亩,机械中耕面积1916320亩,机械收割面积3125729亩。此外,化学除草面积1809957亩,施肥面积3522569亩,喷灌面积10711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