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养管理

第三节 饲养管理


   
  六十年代畜牧业由于畜(禽)舍简陋,气候寒冷,饲养管理比较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后来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引入新技术,改善饲养条件,终于在八十年代部分单位实现了标准化饲养。
  一、马
  六十年代马的饲养管理比较落后,沿用民间喂水草、水料的老方法,尽管又引进了苏联的饲养标准,依然经常发生胃肠疾病,其死亡率甚高,给养马业的发展带来较大障碍。七十年代,宝泉岭农场兽医院孙德喜院长摸索出喂干草生湿料,设常备水的新经验,使马的消化系统病减少了90%以上。其办法是先将标准量的食盐钙粉等加入混合精料,放在槽里加少量水,使料湿润、拌匀,然后喂马,马吃完料后再上干草,自由采食,边吃边添。在槽头上设常备水槽,自便饮用。这样可使马反复咀嚼,分泌出大量唾液,从而杜绝了结块的形成及冷疝的发生。后来又进一步改为货草整喂,自由采食和饮水,圈内散放。对于种公马采取单圈单槽喂、管。配种期增喂鸡蛋、大麦芽,按时按量运动,以保证精液的品质。对于繁殖母马,采取产前一周进产房,平时注意适当运动和保胎,保证青饲料、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供给,定期喂亚硒酸钠。
  二、奶牛
  六十年代,大部分奶牛都集中在少数农场的奶牛队。后来由于奶不能加工,无法处理,则把奶牛分散到生产队。其饲养管理粗放,一般以一群(3—5头)专人专职,饲养放牧。冬季舍饲以玉米秸、阴干草为主要饲草,玉米、豆饼、麸皮为精饲料,矿物质有食盐、贝粉及微量元素(亚硒酸钠)等。春、夏、秋季以放牧为主,并适当补给混合精料。牛舍普遍达到冬暖夏凉,防风、雨、雪。多数生产队奶牛舍与马舍合一。同时统一制定奶牛饲养管理规程,内容为:饲料调剂方法、矿物质及亚硒酸钠的给量、饮水、放牧、配种、挤乳、接产、干乳等注意事项。
  1984年随着乳品加工厂的出现,奶牛存栏数开始上升,饲养管理得到重视。牛舍、饲料、供水等有很大改善。牛群由放牧改为半舍饲或全舍饲。制定了乳牛生产的技术规程,对饲养管理做了详细要求,并配备技术员、兽医、配种员、防疫员。有的农场还增设了育种员。注意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实行冻精配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牛群质量。在精料供应上实行按产奶量给料,原来喂阴干草、玉米秸、稻草等改为青贮玉米和货草,并增补甜菜渣子,在混合饲料中添加生长素、多种维生素等。有个别农场又试喂鱼粉收到良好效果。宝泉岭农场奶牛队1978年就开始喂青贮玉米等,至1985年奶牛单产闯过五吨关。
  三、黄牛
  六十年代黄牛数量不多,饲养管理粗放,常年放牧,夏吃青草,冬吃玉米秸,很少喂精饲料,即使有定量,也是牛料马吃。1973年黄牛开始出口,这才引起重视,加强了饲养管理。1974年开始冻精配种改良黄牛,向肉牛型发展,各场纷纷建立肉牛点。特别是宝泉岭农场自制活动围栏,克服了圈舍泥泞等问题,提高了肉牛出栏率。
  四、鸡
  五十年代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条件差,孵化率很低,最高达60—70%,有的场育雏成活率在10%左右。
  六十年代,微量元素“硒”开始应用,饲养管理得到改善,孵化率、育雏成活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光照不足,湿、温度控制不严,鸡群易发病死亡。七十年代实行平面养、厚垫草,利用生物热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八十年代管局科研所实行在高寒地区应用立体养鸡技术获得成功,并开始全局推广应用。现在各农场全面应用各种添加剂,饲料结构合理,充分利用鸡的高产期生物特性,有个别的农场实行全入全出,即一个生产周期(504天)淘汰,单产达200枚以上。
  五、绵羊
  1953年开始养绵羊。当时繁殖成活率不到50%,育成羊和成羊死亡很高,但死亡原因不明。1956年苏联专家曾到宝泉岭农场考察过,认为土壤中缺少某种成份,饲料单一所致。后聘请长春兽医大学教授严重华等三人来场指导,经两个月试验分析,得出结论是缺“硒”症——白肌病。后来对妊娠母羊补喂大麦芽,改变分娩季节,产后羔羊补硒等措施,因此,提高了羊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于是宝泉岭农场养羊开始兴旺,由100只发展到1000只左右。进入七十年代繁殖到4000余只,由原来一个单位养羊发展到十四个单位养。后来引进七个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繁殖率达113.6%,双羔率达30%以上,平均断乳重22.21公斤,平均产毛6.2公斤。
  六、猪
  建场初期开始养猪,饲养头数少,品种单一,养猪仅为了自食,饲养管理十分粗放。公猪、母猪、大肥猪、小仔猪同圈养、同槽喂,往往发生母猪过肥不发情,有时母猪发情而公猪因缺少性欲不爬跨,经常造成失配现象。一头母猪一年只能生产1—2头肥猪,育成率仅有20—30%。饲料单一,往往喂煮熟的粥料。猪舍大部分是简易的。六十年代开始建筑标准化母猪分娩室(冬暖夏凉、通风干燥,光照好)、肥猪舍、公猪舍等。由混群饲养逐步发展到分群饲养、单槽饲喂。1966年结束熟食粥,应用生干料,后来又应用复合料,实行自动饲槽。即将配制好的复合料(内含矿物质、食盐、贝粉)装入木制大箱中(一箱可容纳250公斤),底部连通饲槽,当饲槽中的料被猪吃光时,大箱中的料自动堆落到饲槽中。此法不久被淘汰,其原因是猪吃常备料浪费严重。1969年宝泉岭农场一队任龙淳畜牧师,第一次采用生干料平面喂、喝冷水,很快推广全场。不久各场纷纷来参观学习,在全垦区推广。后来,在平面喂的基础上提高了饲养定额,即由小群养改为大群养(每群200—400头),通栏管、厚垫草。至今各农场还是应用此办法。
  七十年代末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引入,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如钼、钴、锌、硒、锰等以及多种维生素,代替了青饲料的不足。
  八十年代初,开始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饲养方法,即在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鱼粉)、生长刺激素奎乙醇、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喂仔猪,结果创60日令断奶窝重超250公斤的省级水平。
  二九○农场养猪业发展很快,生产水平较高,总结出科学养猪法“三字、五个环节”。(即吃、管、住。集中配种、冬夏季产仔、间隔断奶、适时转群、直线催肥。)这一方法在全场推广后,生产水平由原来窝产仔10头,提高到12头。双月断奶窝活平均由7头提高到8.5头。
  军川农场十三队顾雪妹(上海青年)一人饲养肥猪一次500余头,曾被管局、总局、省评为劳动模范。
  另外,七十年代初由于粮食紧张、精饲料不足,在解放军叶红海糖化发酵饲料喂猪的事迹影响下,垦区全面推广糖化饲料,即用粉碎的玉米秸、豆秸掺入适量的曲种(中曲、黑曲,黄曲等),发酵2—3天后达到酸、甜、软、熟香的标准后,混入少量精饲料喂猪。后来发展到用盐水浸泡发酵2—3天后喂猪。宝泉岭农场模仿牛瘤胃的内环境制造假瘤胃,吸取牛的瘤胃液放入假瘤胃中与粗饲料混合发酵喂猪,盲目降低猪的精饲料标准,(公、母猪只有150公斤,肥猪50公斤)。由于精料不足,增重太慢,肥猪育肥时间长达14个月以上,(消耗了2—3头肥猪的饲料),同时死亡率提高,造成养猪只有数量,而无经济效益,严重亏损。这种现象持续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