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防疫
第五节 防疫
一、兽医卫生防疫机构
管局设畜牧兽医指导站,场设兽医站,队设兽医技术员。
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家畜家禽的防疫、检疫、肉品检验及兽医卫生制度的贯彻、落实。2、负责疑难病例确诊,组织兽医力量及时扑灭传染病。3、负责家畜改良工作,重点抓好黄牛改良,运送液氮、冻精及人工授精及药品器材的采购、发放等。4、负责技术传授及技术培训工作。5、作好畜牧兽医的技术咨询工作。
二、疫病的发生、控制和扑灭
垦区家畜、家禽品种繁多,来源广泛,因建场初期检疫设备落后而带进了多种疫源,传染病和营养病时有发生,严重地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马的传染病主要有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马淋巴管炎。
农场组建时就有马鼻疽病,污染流行都很严重。尤其是当地自然村、屯与农场合并时,带进了大量病马,后来从内蒙古和杜尔帕特引进一批马,有40%马匹患鼻疽病,使垦区各农场都有马鼻疽流行蔓延,污染程度达50%,严重地影响马匹的使役和繁殖。在扑灭马鼻疽措施上主要采取密检(一季一次)、隔离(集中阳性马,设置马鼻疽点,进行隔离封锁使役)、对开放鼻疽马扑杀。经过以上措施,历经十多年的工作终于控制了马鼻疽。
马传染性贫血是垦区危害马匹最大的传染病之一。马传贫病源是由苏联挽马的引入而带进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与苏联小额贸易时传入。马传贫普遍暴发在五十年代,宝泉岭农场暴发在七十年代。过去由于马传贫诊断方法繁琐,检出率低,感染又很难控制。宝泉岭农场为防治马传贫制定了几项措施。其内容是:1、不准从疫区和外单位买马、换马。2、马匹不准进入疫区,外出时自带草、料、桶和饲槽。3、禁止疫区马匹进入,外单位马匹来场不得进入马舍。4、蚊虻季节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喷雾器,经常给马匹喷洒敌敌涕或敌百虫药液以防吸血昆虫叮咬。5、4—10月为检疫期,马匹全部血检,临床检查一个月二次,必要时作病理组织学检查。6、配备测温员,常年测温,发现高温马,立即查明原因。7、建立疑似马传贫点,进行隔离饲养,再复检。8、扑杀阳性马。9、不吃死马肉,死马要烧毁、深埋。经以上措施贯彻实施后,马传贫基本上得到控制。
1973年马传贫琼脂扩散特异诊断法引入后,全局开展马传贫检疫工作。宝泉岭农场1977年彻底扑灭。新华、汤原等农场采取注射马传贫疫苗的办法。但注疫苗后阴转时间不一致,造成再检困难,病健不分的弊病。对马淋巴管炎主要采取扑杀的办法。宝泉岭农场于1965年杀绝此病马。
猪瘟、肺疫、丹毒、仔猪付伤寒四大疫病曾一度时起时伏,危害养猪业,经重新制定猪瘟免疫程序(仔猪生后15—20天注苗,断奶后再注苗,成猪每年注一次苗)后,猪瘟很快得到控制。二九○农场十分重视猪瘟的扑灭工作,对患猪瘟病猪采取扑杀深埋,并给畜主适当补助的办法,因此在1966年就消灭了猪瘟。1981年间,由于水害潮湿及疫苗效价不足,保管不当等原因,又造成部分农场暴发猪瘟。
猪丹毒在七十年代以前流行甚广,危害很大。1969—197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垦区试验了猪丹毒的口服苗,并就地推广应用,修改了免疫程序后,该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猪肺疫在垦区是以F○型存在,危害不大,由于菌苗质量的不断提高,该病得到控制。仔猪付伤寒往往与猪瘟混合感染(肠型猪瘟)。随着猪瘟的消灭,仔猪伤寒的流行显著减少,但该病是一种条件病,已被人们认识。
七十年代初,垦区猪传染性水泡病比较流行,因采取措施得当危害不大。在同_个时期,曾普遍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猪粪便水样,持续三天左右,对成猪危害不大,但对初生仔猪危害极大,往往造成严重脱水而死,死亡率100%。
1982年,宝泉岭农场中学发生苗源性口蹄疫,由于采取全群扑杀、深埋的果断措施未能蔓延。1983年糖厂和管局机关食堂养猪,相继发生此病。同年,汤原农场某职工从口啼病疫区贩运病猪到普阳、军川农场出售,造成两个队发生口蹄疫。
猪弓形体病危害严重,潜伏长久,但过去从未被人们所认识。1969年7月份,宝泉岭农场三十三队(种猪队)有两头后备母猪发生极度哮喘、张口呼吸,体温升高近42℃,皮脸发红,死亡一头,临床诊断为弓形体病,并用磺胺药治愈另一头病猪。1981年9月,将类似症状的病猪血清送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检验,确诊为弓形体病。1982年9月在宝泉岭农场廿七队第一次查出弓形体原虫。新华、军川农场同弓形体变态抗原查出当地患有污染严重的弓形体病。
畜禽白肌病,是因缺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而引起的代谢病。垦区创建时期,该病危害各类畜禽,尤其是幼畜、雏禽。经外单位协助查明原因后,畜牧师纽焕最早使用亚硒酸钠防治,从此结束了白肌病的泛滥。1980年,宝泉岭农场试验用“九一四”配成千分之二的浓度肌肉注射,对亚硒酸钠中毒进行解救,效果明显。
猪气喘病,普遍认为传染源来自民猪,但污染程度较轻,自1978年引入梅山猪后,该病开始传播蔓延,尽管死亡率不高,但影响增重。1979年宝泉岭农场应用X光机胸透的办法检查出病猪,并结合药物控制,收到良好效果。
从建场开始,牛结核,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工作每年进行两次。但因老结核菌素○T的非特异性反应太高(50%以上),而造成误判。1982年开始使用提纯结核菌素PPD,从此提高了阳性牛的检出率。
七十年代初宝泉岭农场开始应用喷雾法进行鸡瘟I系苗免疫,当时的免疫程序是:雏鸡一周令左右进行鸡瘟Ⅱ系疫苗点鼻或喷雾,两个月令至产卵前进行鸡瘟I系疫苗注射或喷雾一次,成鸡在换羽时进行鸡瘟I系疫苗注射或喷雾免疫。八十年代的鸡瘟免疫程序有所改进,即七日令进行1系鸡瘟疫苗饮水免疫,卅日令时进行第二次L系饮水免疫,其它不变。
鹿病曾发生巴氏杆菌病及苍耳中毒等。宝泉岭农场七十年代初发生坏死杆菌病,1982年发生鹿巴氏杆菌及亚硝酸盐,苍耳中毒,共死亡百余只。1984年新华农场也发生巴氏杆菌病,死亡近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