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计划管理
一、长远计划
1958年,各农场制定过长远计划,主要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规划。但当时都是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制定的脱离实际的高指标。1962年以后,又重新调整了发展规划,因而发展较顺利,但“文革”开始后又冲击了农场的各项建设。1968年,二师成立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又提出过一些不切实际的“学大寨”、“过黄河”、“跨长江”的发展指标,但都未能实现。1978年,管局制定了1978—1985年的生产发展计划。设想到1985年要达到播种面积600万亩,比1978年提高29.2%,粮豆总产量到1985年达到15.2亿斤,比1978年提高54.4%,工业总产值到1985年达到1.1亿元,比1980年提高33.9%。1982年管局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要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设想工农业总产值到2000年达到8.4亿元,比1980年的2亿元翻两番多一些,平均每年递增7.2%,粮豆单产到2000年达到436斤,比1980年的212斤,增长117.7%,平均每年递增3.6%,粮豆总产到2000年达到19亿斤,比1980年增长105%,平均每年递增3.6%。1984年,管局根据1982年制定的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长远规划,重新调整了工业布局,增加了农业措施,修定和补充了其他一些内容,从而更有把握的使全局工农业总产值能以平均每年递增7.2%的速度来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二、年度计划
每年年初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指标,结合管局长远计划和历年生产水平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生产计划。还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建设控制指标,结合本单位的财力状况,制定年度的基本建设计划。
年度生产计划。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各业年度内所要达到的产品总量,上交量指令性和指导性指标,以保证产品上交、出口、原料供应及产值的实现。
年度基本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开荒专项投资、国家予算内投资(1985年改为予算内有偿贷款)、自筹投资、更新改造基金投资。1983年增加了简易建设投资。1984年增加了黑龙江农垦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投资。还增加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银行贷款控制指标计划。
基本建设计划的管理,在二师时期管理不严,为了多安排项目,压低造价,投资留缺口,造成基建投资超计划严重。仅1970—1975年全师超支挂帐达1290万元。管局成立后,此种状况仍存在,如管局1977年上磷肥厂,计划总投资488万元,到1978年底已完成230万元,由于原料来自贵州,运输困难,因而1979年缓建,1981年下马,损失近百万元。1977年上电厂,计划总投资452万元,到1980年底完成投资476万元,1981年缓建,1982年与糖厂合并,损失47万多元。1983年管局下发了(1983)18号文件,强调了计划的严肃性和超计划检查当事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从此加强了对基本建设的管理。
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改革了计划管理工作,端正了业务指导思想,把投资重点放在老企业更新改造上,有计划的更新老旧设备,提高老企业的生产能力。对新的生产项目本着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原则,优先安排。计划工作坚持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从此管局对农场(厂)只下达播种面积、粮豆总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利润等指导性指标,其他指标由农场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