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一章 党的组织

第三节 组织建设


   
  一、“班子”建设
  1983年,党中央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的干部工作方针,管局党委直到各支部,都通过组织考核,民意测验,把那些党性强、思想与作风正派、年富力强、有事业心与责任心、熟悉与热爱党务工作、有组织领导能力、能团结同志一道工作的人,选拔到各级党委和支部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注意了选准选好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注意了知识与年龄结构。
  1984年,调整后的管局领导班子11人,平均年龄47.1岁,比调整前平均年龄降低9.3岁。文化结构明显提高,具有大专文化或相当于工程师以上职称的9人,占82%。局机关处级干部中,具有大专、高中文化或相当于助理工程师职称的占54.1%,比调整前增加7.5%;平均年龄45.9岁,比调整前降低3.4岁。管局所属20个企事业单位的党委班子中,有中专以上文化和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87人,占60.4%;平均年龄45.7岁,比调整前降低2岁。
  二、党员教育
  1966年以前,垦区各级党组织都经常注意抓党员教育工作,制变健全,专人负责,组织生活严密,增强了党的战斗力,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级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使党的建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8年组建兵团后,逐步恢复了各级党组织活动,重新建立了“三会一课”(每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次支委会、一次小组会、一次党课)制度。但当时向党员灌输的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进行“斗私批修”,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对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大加批判,诬蔑是“黑修养”,大肃流毒,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极大混乱。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拨乱反正,管局党委对党员教育,首先是抓了党的基础知识再教育,突出了《关于党内政冶生活的若干准则》与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以及整党文件的学习。教育中,一是通过党的理想、宗旨教育,使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形势任务教育,使党员不断增强全局观念,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三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勇于纠正不正之风;四是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的文化与业务素质。
  1981年,全局普遍开展做合格党员的教育,分批分期地轮训了党员,有1.1万多名党员参加了各种轮训班,占党员总数的80.3%。1982—1984年,共举办了党委书记、副书记、支部书记训练班14期,轮训1141人次。各基层党委坚持每年轮训党支部委员,对党员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组织生活制度
  在党的建设中,管局党委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做到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不搞“一言堂”。按照党章规定,对到届的党委与支部,及时改选换届。因故不能按期改选换届的,必须经过上级党委同意后才能延期。
  全局各级党组织,认真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每季至少召开一次支部大会,向党员大会报告支部工作。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建党工作,每季召开一次支委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一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场、处级机关,每周一次党日活动。管局党委组织部每半年对支部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1985年,全局849个支部,其中: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好的357个,占支部总数的42%;一般的384个,占45.3%;差的108个,占12.7%。
  四、评选优秀党员与先进党支部
  1979年,在全管局普遍开展了评选优秀党员与创先进党支部活动,简称“评优创先”活动。其内容主要是:优秀党员必须带头遵守党章和准则,模范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做到“五好”,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完成任务好;思想作风好;坚持原则好;群众工作好。先进党支部必须全面完成党章规定的基层党支部的各项任务,做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一班人团结好;各项任务完成好;党员模范作用好;群众工作好。
  评选活动,由各级组织部门统一负责,宣传和纪检部门积极配合,做到每季对照检查一次,半年(七·一前)进行初评,年终进行总评。初评的优秀党员与先进党支部给予通报表扬;总评的优秀党员,填写优秀党员卡片,装入档案。先进党支部,发给证书或奖状。1979年以来,管局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的有243个,优秀党员795名。获总局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的有8个,优秀党员64名。合江地委授予的先进党支部5个,优秀党员9名。这一活动对提高党员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的建设,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组织整顿
  1966年以前,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省、地、县委的部署,进行过一系列的组织整顿与思想整顿,组织严密,党的生活正常。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各级组织瘫痪。
  1969—1970年,二师党委根据兵团党委的部署,以“五十字建党纲领”为指针,以党的“九大”制定的党章为标准,以“大批判”为动力,以战备为中心,以党的核心班子为重点,进行“开门整党”,“吐故纳新”。发展了一批中青年积极份子入党,也打击了一些优秀的老党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在思想、政冶等各方面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与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整顿。1984年11月—1985年8月1日,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与农场总局党委的部署,在农场总局党委、佳木斯市委派驻管局联络组的指导帮助下,管局党委与机关23个党支部,共300名党员,参加了全面整党。经过管局党委、机关各支部与全体党员的努力,历时9个月,较好地完成了整党的基本任务。党员的党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思想更加统一,党风进一步好转,党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及表现全部查清,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从1985年11月开始,各场、处级党委和机关以至生产队党支部,陆续地分期分批地开始了全面整党。
  六、党的发展
  1966年以前,各级党组织贯彻积极慎重地发展方针,党员发展工作极其慎重。兵团时期,按照“五十字建党纲领”突击发展了一大批新党员,使党员人数猛增。1976年后,各级党组织坚持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党员质量,不断壮大了党的队伍。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根据党员队伍年龄偏高、文化偏低、分布不均的状况,管局党委坚持标准,注意吸收青年入党,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在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基本解决了知识份子入党难的问题。1984年吸收了125名知识分子入党,占全年发展党员总数的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