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概述
宝泉岭垦区的教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951—1956年为初创时期。绥滨、宝泉岭、梧桐河、新华等农场小学,都是1951年和1952年兴办的。由于建场初期条件差,学龄儿童少,最大的小学只有20多名学生。大多数小学在草房上课,没有桌椅,师资不足,采取复式教学。
二、1957—1965年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时期。1957年后,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各农场小学逐年增多,有的形成完全小学,建立了正常教育秩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教育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的局面,中、小学大量增加。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总场和分场小学改为中心小学,领导生产队小学。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后,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中小学开始正规办学,并改善了教学条件,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师资力量不断充实,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三、1966—1976年中小学教育受到干扰破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停课。中学生组织红卫兵闹“革命”,扫“四旧”大批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全面否定建国后的17年教育工作;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鼓吹“读书无用”,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与秩序;校舍遭到破坏,教师受到摧残,教学设备遭受重大损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68年“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或“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入各类学校搞“斗、批、改”,开始“复课闹革命”。1969年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1970年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要求,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各生产队普遍办小学,分场或片上办初中,同时选拔了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担任教师工作。从此,中小学教育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四、1977—1985年为正规办学时期。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战线按中央统一部署,进行了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使教育战线出现了新局面。1978年调整了中小学规模,恢复了招生制度。1980年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各农场相继建立职业中学。1981年改九年制为十年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文化考核,狠抓了教材过关。1983年,教育作为战略重点,突出了师资培训和正规办学,进一步充实并加强了职业中学的领导力量与教学骨干,使职业中学的专业课逐步合理化、正规化。1984年开始打破教育界的“大锅饭”,实行教学岗位责任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兼课兼职,并注意改善和加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到1985年,全局共有小学98所,小学下伸点244个;完全中学12所;初中19所;职业中学12所;高级中学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各一所。在校生总数为51019人,教职工48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