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教育 一、学制
1969年前,中学实行6年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1970年,改为中小学9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高中各为2年。1979年又改为10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后,恢复中学6年制。
二、学校管理
中学设校长1人,在党委与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局直和各农场较大规模的中学,设副校长1—2名,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校务。一般中学都设教导处与总务处。教导处设教导主任1名,在校长领导下,负责计划、组织、检查全校的教学、思想教育与学生生活指导等工作。规摸较大的中学,增设副教导主任1—2名,协助教导主任处理日常教务行政事宜。总务处设总务主任1名,在校长领导下负责全校事务行政工作。规模较大的中学,设校医1—2人,在校长领导下负责全校的卫生与医务工作。
普通中学以教学班为单位,每班人数,初中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70人。教师以每教学班配2—3名。各班设班主任1人,负责联系本班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
中学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与监督的责任,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三、教学工作
管局教育处根据国家与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制定年度教育计划下达给各农场教育科与中、小学。每年组织两次教学计划检查,总结推广教学经验。
中学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包括生产知识)。各中学根据教育部门下达教学计划,结合本校实际,拟定学期教学计划。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订本教研组教学计划。年级备课组根据教研组学期计划,制定本年级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根据本年级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备课,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保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80—1985年升入大中专学校人数统计表
四、教育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改中小学12年制为9年制、10年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1980年后,在教育部提出“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整顿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重点中学”的方针指导下,着重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1980年,全局共有中学91所,其中:初中68所,高中23所。通过改革只保留了33所,其中:初中19所,完全中学13所,重点高中1所。相对地集中了师资、财力和物力,改变了网点多,布局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的局面。同时,兴办职业高中12所,在校学生4846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5.4%。高中毕业生没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必须读一年职业中学的专业课才能就业,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
五、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主要通过政治课、各科教学、形势教育、班主任工作、党团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进行。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是: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结合思想实际,坚持正面教育与耐心说服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好学上进。通过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革命传统与理想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道德品质等教育,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既不放任自流,也不简单生硬地处理,而是实事求是地批评教育,帮助其努力改正。对严重违犯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则给以必要的纪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