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防疫
第十节 防疫
1968年以前,卫生防疫工作由各农场医院代管,以医疗为主,扩大预防。1969年,二师各团卫生队设专职防疫人员。1973年二师卫生科设专人负责卫生防疫工作。1978年,管局正式成立卫生防疫站,与卫生处合署办公。1983年,防疫站与卫生处分开,编制9人。而后,各场防疫站相继成立,全局形成了三级卫生防疫网络,共有防疫人员73名,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7名,中级35名,初级31名。
防疫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预防慢性传染病
宝泉岭垦区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传染性肝炎与流行性出血热为主。
对肺结核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治疗与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根据各医院门诊疾病分类,肺结核病人1981年750人,1982年851人,1983年917人,1984年788人。
在1977年下半年至1979年上半年,全局普查肺结核病人,对15岁以上学生与成人进行X线胸透,共普查132640人,受检率为90.75%,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539人,患病率为1.1%。对查出的活动性结核病人建立档案,进行了管理和治疗。1983年,对肺结核症状可疑者、与肺结核接触者、食品从业人员、厨师以及托幼保教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普查,并对原有肺结核病人复查。应查对象8097人,实查7651人,受查率94%。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22人,患病率为0.25%,涂阳病人61人,涂阳患病率0.29%。对查出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都按省统一化疗方案进行了全监治疗。在全面普查的同时,对49031名15岁以下儿童接种了卡介苗,接种率为90.9%。并坚持了新生儿卡介苗初种与7岁、13岁两个年龄组儿童的卡介苗复种。1985年,新生儿卡介苗初种率已达到98.98%,复种率达95.7%。
对传染性肝炎的预防,主要是搞好食品卫生与环境卫生,切断传染途径,控制血源性传播。1978年开始,各医疗单位实行一人一针一管。1982年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的措施,传染性肝炎的发病率由1973年的366/10万,下降到1984年的55/10万。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主要采取突击性的大面积灭鼠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措施与搞好个人防护等综合预防。1975年开始,全局坚持每年用敌鼠钠盐灭鼠,鼠的密度大幅度下降。因而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也明显降低。1973年发病率46.45/10万,1974年为55.33/10万,1975年降到29.56/10万,1976年只有8.O7/10万。这个水平一直保持了三年。1979年后发病率开始回升,1984年上升到65.15/10万。这种周期性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一个特点。
二、搞好食品卫生
1983年以前,全局每年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卫生大检查,把食品卫生列为重点,并规定了食品卫生制度。1983年,国家颁布《食品卫生法》后,管局成立了食品卫生领导小组,一名副局长担任组长,并成立了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任命了16名食品卫生监督员与49名食品卫生检查员,对全局食品卫生进行经常地监督与监测。承办了食品卫生法学习班与培训班435期,培训11529人次,其中:有关领导干部250人次,食品从业人员11000人次,其它人员529人次。通过电视宣传6次,出版宣传小报26期,黑板报443期,出动宣传车79台次,专题广播43次,各种稿件738件。制定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标准。对新建食品业要求生产设施与食品卫生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不合卫生要求,不准开业。对原有食品企业按卫生要求进行改建。新老食品业基本实现了灶台磁砖化、食品冷藏化、工作分间化、餐具消毒化。
对食品从业人员坚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1983年以来,共检查16907人次,体检率为96%,检出不适合食品业健康标准的77人,全部调离了食品业岗位。进行日常食品监督7483次,全面监督608次,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建档率达98%,食品经营企业卫生监督档案建档率100%。
三、防治地方病
全局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布氏杆菌病(羊瘟病)。
从七十年代开始,全局多次普查与复检“地甲病”。据1984年普查“地甲病”区340个,病区人口225062人,患“地甲病”的4358人,患病率为1948.35/10万。其中:7—14岁儿童病人1503人,占“地甲病”患者的34.3%。全局“地甲病”人多为I°肿大,重度患者与克汀病少见。对“地甲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普查发现病人,用碘化钾药物治疗,对病区人口,坚持常年食用碘盐(食盐中加碘)进行预防。
全局大骨节病区有2个农场17个生产队。其中:宝泉岭农场有7个病区,1233人,患病人数为620人,发病率50.3%;新华农场有10个病区,5751人,患病369人,患病率6.41%。1934年,新华农场在10个病区拍摄大骨节病X光片899张,按X光分类,Ⅰ型223人,Ⅱ型4人,Ⅲ型115人,Ⅳ型27人。对大骨节病人,用亚矽酸钠药物治疗,对病区内3—16岁儿童少年,口服亚矽酸钠药物预防。
布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962年,二九○农场从河北购进几百只没经检疫的活羊,当年饲养员感染布氏杆菌22人。而后,其它农场也有布病散发。1984年,宝泉岭垦区经农场总局医院进一步确诊布氏病患者32人。其中二九○农场15人,宝泉岭农场6人,新华农场9人,汤原农场2人。另有12例可疑病人,其中二九○农场5人,宝泉岭农场2人,新华农场5人。对布氏杆菌的预防,主要采取畜群(特别是羊群)检疫,屠宰病畜,加强饲养员的个人预防。
四、防治矽肺病
1983年11月,对全局56个工矿企业中从事尘埃作业的1033名工人拍摄X光片检查,受检率94.5%,经农场总局医院统一会诊,共确认矽肺病患者16人。并对工业总厂、宝泉岭农场与新华农场的造纸厂及修配厂进行了粉尘浓度监测。宝泉岭农场造纸厂印刷车间铅尘浓度高达0.31mg/m3。对接触铅尘作业的43名工人进行尿铅检查,检出尿铅阳性22人,检出率为51.2%。粪中检出铅阳性率为12%。
在矽肺检查与粉尘监测的基础上,为全局96个工矿企业建立了卫生档案,采取了消尘、防尘与加强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预防措施。
五、计划免疫
全局从六十年代开始坚持实行计划免疫。免疫种类有卡介苗、白百破、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疫苗、流脑菌苗等。各种疫苗的实际接种率、初种与复种率都在96%以上,从而提高了人群的免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