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影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电影


    
  早期创建的农场没有电影。1955年起,各场陆续购进16毫米放映机,开始有了电影组,主要在场部放映。五十年代末,各场逐渐增添35毫米放映机,农场成立电影队,巡回到生产队放映电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被迫停止了活动。
  1969年兵团时期,影片实行直供,即由电影制片厂直接发往兵团,新影片到兵团比地方早半年以上。二师在原农机校电影队的基础上组建了电影工作组,配专职工作人员3名,隶属宣传科领导,负责全师影片发行管理工作。1976年后,管局成立电影管理站。1979年改为电影公司,专职人员增加到21人,进一步完善了电影发行、放映与技术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底,全局放映技术人员由原来的50多人增加到150余人;放映设备由20多套增加到50多套;放映网点由100多个发展到300多个;放映场次由4000多场增加到23076场次;职工每月平均能看到电影5—6部影片。1979年,电影公司发行收入由每年收入5000元左右上升到46.7万多元,上交给国家片租费38万多元,全年净盈利17万多元。随着电影收入的增加,管局电影公司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于1979年购买嘎斯汽车一台,购价1.3万元。1982年自筹资金新建试片室210平方米,造价7.8万多元;改建办公室240平方米,造价0.5万元;新建车库、锅炉房80平方米,造价0.3万元。购进了试片用3 毫米放映机一套,0.58万元;湿泳箱一个0.48万元;倒片台一个0.28万元。
  1983年之后,由于电视的普及与职工家庭电视机拥有量的增加,电影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发行收入、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大幅度下降。1983年7月,管局电影公司在军川农场实行队办电影试点,改革电影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两级管理改为三级管理,即管局电影公司、农场电影管理站、生产队放映组。军川农场有11个生产队办起了队办电影。经过推广,全局有军川、宝泉岭、共青三个电影管理站,队办电影组50个,占生产队总数的10%。
  1985年,管局电影公司下辖10个场级电影队与6个局直电影队。拥有35毫米放映机25套,16毫米放映机35套。放映管理人员156名,放映网点246 个,库存各类影片50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