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职工生活第一节 衣食住行 垦区职工的生活,随着生产发展而逐渐改善。由于垦区从建场开始就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职工又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除大批集体转业官兵外,就是“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因此文化素质较高,对生活的需求也较高,所以从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看,农场的职工高于附近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低于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
衣着方面:五六十年代,多数职工穿戴的是棉布料衣裤和鞋帽,有些转业官兵继续穿戴从部队带来的军服。七十年代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化纤产品大量增加,职工的衣着也有了较大变化,“的确良”、“的卡”、“混纺”等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八十年代开始,呢、毛料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在衣着的款式上也和城市相接近,特别是青年男女、少年儿童的衣着与城市的职工居民相差无几。
饮食方面:建场初期,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职工主副食的来源主要靠自产。主食单调,副食奇缺,蔬菜也少,不能自给。冬季主要吃冻菜、酸菜、咸菜。七十年代后,饮食结构大有改善,主食虽然仍以面粉为主,但自种或从外地串换来的大米供应量有较大增加。副食花样就更多了,逢年过节可以从临近城市或从南方采购大量新鲜蔬菜供应,但价格较高。秋莱的储藏多有砖砌的永久性菜窖,一直可以保存到来年开春。由于推广了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技术,因此,四五月份就可以吃到韭菜、芹菜、菠菜及黄瓜等新鲜蔬菜。食用油从五十年代后,每月几乎都有补助,总供应量一直高于城市供应标准。猪肉的供应虽不能稳定,但基本上能满足需要。少数年份需从外地购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生产有较大发展,鸡、鱼、蛋的食用量有较大增加。啤酒、饮料等的消费量也大大超过以往。现在逢年过节各家一般都成箱买啤酒、饮料。麦收时,有的单位以啤酒、饮料代替开水解渴。
住房方面:建场初期,多数是草木结构的拉合辫房或马架子。六十年代末期开始有砖瓦结构的住房。到七十年代初期基本普及砖瓦房。八十年代开始,场部地区有少量住宅楼房出现。在取暖方面,由过去的草柴灶烧炕取暖进而用炉子烧煤取暖到安装土暖气,少数农场开始搞集中供热的建设。职工住房面积逐渐增加,由1966年“文革”前的人均1.42平方米,增长到1983年的8平方米,1985年已达到9平方米。室内布局除卧室外,有些职工家庭还辟有客厅(或饭厅)。宝泉岭地区部分住宅楼房有上下水道和卫生间。
交通方面:建场初期的土路,绝大部分已经砂石化。各农场除有通往管局、鹤岗的客车外,有的还增开了场内客车。1981年鹤北铁路通车,使宝泉岭垦区的对外交通更加便利。职工个人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已普及,少数家庭买了摩托车。
用的方面:旧式的家俱如帆布箱、柳条箱,大揭盖的木箱、炕桌、炕琴等几乎淘汰。写字台、大衣柜、高低柜、沙发等已普及大多数家庭。近年来,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等也有大幅度增加。组合家俱、电冰箱等已在少数家庭中出现。
宝泉岭垦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表
表1 (摘自计财处1985年年报)
1985年农场职工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抽样调查
表2
农场与农村、城市家庭收支情况调查比较
表3 (摘自农场总局1982年对15个农场职工家庭收支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