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访 一、机构设置
农场创建初期,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群众反映问题或要求解决问题都是当面找领导或有关部门。1960年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有些领导机关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群众呼声和反映的问题逐渐增多,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为此,农垦系统增设专人负责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此时农场的信访工作由政治部秘书兼管。需要其它部门答复处理的问题也由该秘书负责联系。1969年成立兵团二师后,在政治部秘书科设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各团(农场)则由政治处秘书兼管。1976年成立农管局后,开始成立信访科,归办公室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解决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因而群众来信来访骤增。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管局和农场除加强信访部门的力量外,还专门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信访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管局由一名副局长任组长,办公室、组织、人事、纪委、公安、劳资、卫生、工会等处室领导为成员。
二、信访工作
“文革"前,信访数量不多,且内容多是反映领导的官僚主义和工作方法问题,有的是揭发少数人的违法乱纪问题。“文革”后群众来信来访的大量问题是落实各项政策,解决“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或历史遗留问题。为此,管局根据上级的部署,于1978年7月抽调10名干部,会同农场的100多人,组成40多个工作组进行了信访大会战,集中调查处理了2131件案件,全部结案。仅二九○农场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达375件。
管局信访科在正常的信访工作外,还会同劳资、公安、卫生、组织等部门协助有关农场处理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如江滨农场鞠万顺的工伤致残后的待遇问题,二九○农场马运华的复职问题,绥滨农场洪桂珍的错判平反后落实政策等问题的处理,受到了总局多次表扬。1983年管局被总局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局。1984年信访科被总局评为信访工作先进科室。
管局信访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办案,亲自接待来访群众,加速了群众正当上访问题的解决。如原通讯站职工唐奎忠于1974年因工身亡,其妻张玉梅领几个孩子在向阳农场工作、生活。张玉梅因通讯站和农场对其照顾不周不断上访,当时管局局长王强接待她以后,即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会议,确定将张调到管局安排工作并解决住房问题,使张玉梅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使信访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四化”建设,管局信访部门于1985年开展了全局信访工作达标、创优评比竞赛活动,同时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
主要有: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信访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分级负责,归口办案制度;检查催办制度;归档立卷制度等。江滨农场还制订了信访工作奖惩制度,坚持信访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因而取得显著成绩,被管局评为信访工作创优单位,被省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二九○、军川、共青农场及局建筑公司被评为信访工作达标单位。
垦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统计表
(1977—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