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王世英

笫七编 人物

第一章 传略

一、王世英


   
  王世英,山东省宁津县河北张庄人。1921年生,15岁做学徒工,1938年7月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五师津浦支队任战士、宣传员、侦察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过保卫干事、政治特派员、军法处副处长、交通行政管理科科长、敌工科科长、解放军官教导团团长兼政委等职。
  1949年,王世英任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团长兼政委,做训俘工作。1950年他率领全团官兵开赴“北大荒”,完成了训俘和建场两项主要任务。当时解放团的原国民党军官共四千多人,而解放军的干部战士只有几百名,要完成训俘任务是艰巨的。但王世英却很有信心,在训俘中坚持争取教育改造大多数,孤立打击反动到底的一小撮的方针。他指出要从教育入手,提倡以自我教育为主。他亲自定了四条纪律:不准叫俘虏,一律称学员;尊重人格,不许打骂、讽刺学员;不许向学员要东西和收他们的礼物;不许翻学员的行李和信件。王世英首先带头执行这四条纪律。1949年训俘工作前期,国民党青年军中的一个参谋长利用个别谈话的机会以金表、金戒指向王世英进行贿赂,当场遭到王世英的严厉拒绝,他说:“你对共产党不理解,你对共产党的干部更不理解。在你们的眼里黄金是命,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心中,党的利益才是命”。事后,王世英在全团干部、战士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战场上已经结束了,但是,请同志们千万不要忘记,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谁要忘记了这一点,谁就要打败仗。”
  王世英还要求我军干部战士做到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关心学员的生活,关心学员的疾苦,用实际行动感化教育他们。并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表现好的学员记功,特别好的提前转变政治身份(由学员转变为普通工人)。
  经过几年的教育和改造,解放一团的绝大多数学员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逐步转变了立场,投入了人民的怀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王世英是宝泉岭农场的创始人之人。1950年,他带领十几位同志,经过十几天的艰难跋涉,来到宝泉岭下,住在岭前“八家子”小屯。白天实地踏察,晚上与同志们一起,规划建设大型国营农场的蓝图。最后,终于在萝北地区选定了这一理想地域开发建设机械化农场。并为农场起名叫“宝泉岭”。
  农场初创时期,资金、设备、人力、物资都极为缺乏。王世英本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没有资金就带领大家搞副业生产,组织全团参加鞍钢修复工程。不到八个月收入资金达八千亿元(东北币)。没有建筑材料,他号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土木建筑,没有技术力量,他提出量才取人,从学员中选拔,同时起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了工程师。
  在建场初期,王世英不顾患有心脏病的身体,多次带人跑遍了宝泉岭的山山水水,认真细致地对场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规划。亲自确定了农场的工业、农业、畜牧、文化等各个区域的地址和主要街道。
  1952年6月,部队受命集体转业,他毅然随部队一起集体就地转业,全力以赴地投入农场的开发和建设。
  部队转业后,农场实行企业管理自给自足。为适应新形势,王世英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自学了政治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农作物栽培、农业机械等专业理论知识,甚至连鸡鸭饲养、果树嫁接、养牛养蜂等知识,他也——学习,并结合实践做出了大量的笔记。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使他在许多专业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由此,许多老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农垦战线的“土专家”。
  初来宝泉岭时,这里一片荒凉,人少野兽多,有一些学员产生了怕困难的思想。针对这种思想,王世英经常进行远景前途教育。他作报告时从来不拿稿子,讲起来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生动活泼,大家听了他的报告无不叫好,对克服困难增强了信心。
  1953年4月,王世英被调到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基本建设处任副处长。东北人民政府撤消后,他又担任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局长。1958年后任合江农垦局副局长、八五九农场副场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副师长。尽管他身在异地,仍然十分关心宝泉岭农场的建设,经常写信为农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1961年4月8日,王世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任职时,外出检查工作,不幸因车祸遇难,终年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