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莫余生
十一、莫余生
莫余生(1913—1983年4月6日),原名莫正民。出生在山东莒县汪湖乡莫家崖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任伪莒县保安司令。在我军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于1944年11月率部三千人起义。山东军区授予其起义部队以“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番号,莫正民任旅长。1946年8月,莫正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名莫余生。东北解放以后,调任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副团长。
1950年1月,莫余生随团长王世英等六人冒着严寒,踏着冰雪,翻山越岭,在鹤岗至萝北的广阔地区选定了宝泉岭农场的场址。根据团党委的分工,莫余生负责开辟农场场址及修建工作。3月底他带领一个中队及一个马车中队来到鹤岗,随即组织先遣小组及木工区队开赴尚志村,经龙家窝棚向宝泉岭进发。党委决定上冻前把将近五千人的营房以及机关医院、仓库等房舍全部盖完。时间紧、任务重,莫余生废寝忘食,积极工作。他指定地址开凿第一口井;他教给大家架马架、搭窝棚的办法。为了加快建房速度,没有砖就脱大坯或用洋草滚泥挂拉哈辫盖房。山上木料运输困难,他设法就河水放伐流送木料。由于盖的房子多,附近地方的洋草割完了,他就组织人力起早贪黑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割草。1950年8月6日在烟筒山下,莫余生为拖拉机开犁剪彩,宝泉岭农场用机械开荒的第一犁,即是由这里开始的。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劳动,荒原变了样,共盖房舍1256间,打水井百余眼,还建了澡塘、俱乐部、机关办公室、医院等房舍。
1952年春,莫余生调离宝泉岭农场,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处长、省农机学院副院长、红色草原农垦局局长等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任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后任绥化管理局顾问。当时,他虽年过花甲,仍不遗余力,积极工作,曾亲手撰写《红色草原新编》、《起义后的三十一年》等著作,热情歌颂了垦区建设的成就,先后为香港《大公报》和其它海外报刊选登,对宣传我国形势和统战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星火燎原》1964年第六期,刊登了原总政联络部副部长张梓桢同志写的回忆录《忆——五师在鲁南的敌军工作》,谈及莫部起义经过,摘抄如下,以资佐证。
莫余生(原名莫正民)起义前后情况:
伪莒县保安队,莫正民部起义影响也是很大的。莫正民是山东莒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行为浪荡,但颇讲义气,其部队住在莒县以东、以南的台潍公路线上。莒县到临沂公路仍为我控制,莒清公路也在我威胁之下,莫部只能在几个据点附近苟生。由于该股伪军处境困难,加上我们几年反抢粮斗争的打击,以及抗战政策的广泛宣传,先是迫使他们下面的大队长们不得不和我们取得联系,然后由下而上争取莫正民本人和我们建立了联系。在不断疏通关系的情况下,莫允许我们派谷凤鸣同志进去,以伪军副官身份进行工作,经常和我滨海军区联系。莫正民就这样逐步倾向我们了。他经常告诉我们一些情况,对日军一些反动措施表现不积极,扫荡时也只是应付差使。1943年秋,在日本鬼子发动的一次对我滨海地区的大扫荡中,日军抢了根据地千余头耕牛,交莫部武装护送到诸城县。途中,莫答应配合我们搞一次假截击:在商定路段上,枪声一响,伪军就丢下牛跑了。1944年夏,我暗示莫要解放莒县城,他就去了青岛几个月,戒大烟瘾,准备到根据地过艰苦生活。同时,扬言准备过冬,向日军要部队的冬装;并声张加修莒县城防工事,向日军请领费用,这实际上是为起义作准备的。11月,我海滨地区部队对莒县城发动攻击,要莫作内应,他把防地让给八路军,带着三千余伪军撤出城外,宣布起义。一个日军中队走投无路,被我们全部消灭。莒县这个伸进我区的大钉子终于被拔除了。滨海、鲁中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军民欢庆。山东军区命令授予莫部“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番号,莫正民任旅长,谷凤鸣任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