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丁玲探亲

第二章 文征

一、丁玲探亲


 
  老作家丁玲,于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同年7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她中断二十余年写作生活后的第一部作品——“杜晚香”。“杜晚香”是丁玲在北大荒度过十二个寒暑的生活反映,表达了她对北大荒人的深情厚谊,在场内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7月19日,丁玲同志偕同老伴陈明同志重访北大荒,第一站来到普阳农场,探望跟她一起战斗、生活过的亲人。
  丁玲,当年背负“文艺界反党头目”、“大右派”的罪名,今天却是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副主席,地位变了,但她风度不变。仍像当年,穿一身朴素的布衫,着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平易近人,一如往昔;她年事已高,满头银丝,但精神不衰,谈笑风生,真诚坦率。特别是记忆极好,对当年共同劳动、学习、工作过的干部、群众,都能一一直呼其名,亲切问候。同志们也仍然亲切地称他们老丁老陈。
  丁玲同志留场三天,她在寓所一批批接见来访的战友,又走街串巷去拜访当年共事的工人、干部。当年的姑娘,如今已儿女满堂,当年共事的战友,也已鬓发如霜,他们的儿女已成为北大荒又一代新人。故人重逢,悲欢交集。丁玲同志一句话“党受难时我受难,我和党永远心连心”,扫除了情绪中阴云。
  丁玲同志出席了欢迎座谈会,会上,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是人民群众哺育了我,给了我营养,给我的了煤,添了火,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使我觉得有生存的意义,使我很自然地向群众学习,为群众工作。”她说:“是你们崇高的品德,忘我的劳动,锲而不舍,毫无私心。就是你们这些品德给我营养,增加我生存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丁玲同志还亲自到麦田里去访问。她看到青年们在生龙活虎般战斗在麦海之中,踏着泥泞把麦子一捆捆搬上堤岸的时候,心情十分振奋,为北大荒有这么一代新人继承老一代艰苦开创的宏伟事业而高兴。当青年们围向老人问候时,她又满怀关切能对青年们说:“青年朋友们,你们好,你们正在这里创建幸福的未来。你们战斗在祖国的最北方,你们把粮食运往祖国四方。”她勉励说:“在你们身边,在你们面前有过许多英雄好汉,他们把汗水洒在北大荒,他们把青春献给北大荒,他们把心血浇灌在北大荒,把儿女也献给北大荒,北大荒才变成了北大仓,你们要在他们开拓的广阔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丁玲同志就这样用她满腔热情,把真诚的友谊撒向全场每个角落。
  诚如吕全盛书记在座谈中说的:“丁玲同志是老作家、老革命、老党员,她的历史证明,她政治思想水平很高,党性观念很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丁玲同志虽然只在场里停留短短的三天,她那真诚、热情与坦率,她那老当益壮、奋发不懈、勤于创作的革命精神将永远传扬!
  附:丁玲在普阳农场的两次讲话
                   人民哺育了我
  二十几年过去了。今天,我以当年的心情来到这里。我到北大荒来生活,很多人,特别是有些外国朋友不理解。他们问我在北大荒的情况。我一讲,他们就哭,觉得太苦了。我说,这样有什么呢,我在北大荒吃的饭,比过去在延安、河北的都好。我当然也有痛苦,比如,那时候我不能象今天这样同你们讲话。我没有麻木,不能同你们讲心里话,是我当时最大的痛苦。我不愿讲假话,也不愿用语言来取得人们对我的理解。后来,“文革”初期,红卫兵斗我,还问我是什么心情,我说很高兴,他们不相信。其实,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我说,我看到你们长大了,个子高了,懂得要革命了,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一个作家,如果不同人民在一起,只是关在自己的房子里写,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当年我决定到北大荒来的时候,作协有同志对我说,你的名气大,要下去就改名换姓吧。我说不,我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丁玲就是丁玲。怕什么呢,要害怕人们看我是个“右派”,我就不下来了。我本来就是可以住北京不下来的嘛!那时候,你们围着我看,要看看“右派”是个什么样子。在密山的时候,有一个转业军人画表格,画不好,我就替他画,还同他聊天,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他我叫丁玲,他一听就愣了。我说,你愣什么呀,一会儿,王震部长还要找我谈话哩。在汤原的时候,有个云南姑娘跟着丈夫来到农场,整天不劳动,躲在屋子里看书,别人去看“新鲜”,她只好把窗帘拉上,热死了也不出屋,更不去参加劳动,后来她丈夫给她路费,让她回老家去了。在我们这里,谁要一天不去劳动,人们同你打招呼时就会问:“今天你休息呀!?”不劳动确实是我们这里的特殊化。我刚来的时候,也没想到要去劳动。但一看到这里的情况,就觉得非劳动不可。我和李炳兰一起喂小鸡,鸡舍里臭味大得很,饲料布上尽是鸡屎巴巴。我本可以不去洗它,因为这不是我的任务呀!但是,一看到李炳兰不怕脏不嫌臭,我应当向她学习呀,为什么不洗饲料布呢?一个作家就是要向老百姓学习,忘记自己是个作家。我是共产党员,虽然那时候被开除了,但那是形式上的事,我精神上始终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这里十二年,我首先想到自已是个共产党员,而没有首先想到自己是个作家。1963年,上面要调我和陈明回北京,调令都发出了,但我们想方设法给王震同志写信,要求缓调。理由很简单,就是我们留恋北大荒的土地,留恋北大荒的战友,留恋北大荒的豪迈事业,我们愿意留在这里继续改造。
  今天我回来,有一个新的感觉,这就是我到人民群众中间来,不是我谦虚,不是为了求得夸耀,而是因为人民群众哺育了我,给了我很多东西,加煤添火,使我有力量,更坚强,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我应当这样自然而然地到群众中来,同群众一样生活。如果尽想自己是个作家,要向群众学习,要为人民服务,那还是不够的。你们锲而不舍,勇敢勤劳,二三十年间,从兴安岭来到松花江,建设农场,汤原可以安家乐业了,你们又到了这蒲鸭河,刚刚十年,把一片荒芜变成了粮仓,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一来,一些老熟人向我报喜说自己入党了,感到无尚的光荣。这是在一些别的地方难于看到的好现象啊,我真高兴极了,我们党的形象在我们北大荒的农工们心目中还是很美的嘛!你们都说我记性好,离开大家十多年了,还能叫出一个一个的名字,还能问起谁家的老人和小孩,其实,这并不是我天生的记性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向我伸出了手,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温暖,一句关切的话,一个关切的眼神,我怎么能忘记得了呢?我怎么能忘记你们呢?!
  (1981年7月20日晚,在普阳农场场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谁有你们这样豪迈
  青年朋友们,你们好!我们第一次认识是在蒲鸭河边上。你们正在收割小麦,你们正在这里享受丰收的欢欣,你们正在这里创建幸福的未来。谁没有过青年时代?我也有过青年时代,可是,谁有你们这样豪迈?我们的工作就是豪迈的工作。你们战斗在我们祖国的最北方,你们把粮食送往祖国四方。谁也想为祖国尽一点力,发一分光,可是,有许多人不一定能够象你们这样。你们现在做的事,是有些人不愿做的,不能做的,却又是羡慕不已、心向往之的宏伟的事业。你们选择的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是一条了不起的最光荣的道路。在你们的身边,在你们的面前有过许多英雄好汉,他们把汗水洒在北大荒,他们把青春献给北大荒,他们把心血浇灌在北大荒,把儿女也献给北大荒,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我们要在他们开拓的广阔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要把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继承,发扬光大,把辽阔的边疆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的基地,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祝你们永远顺利,身体健康!
  (这是丁玲同志1981年7月21日下午在普阳农场八队麦地里对青年们的讲话。)                  
                          (以上转自《普阳农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