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四章 “抗联”足迹

章下序


   
  宝泉岭垦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李兆麟等领导的三军、六军经常在萝北、汤原一带活动,不断打击敌人。据史料记载,垦区内有六个农场即梧桐河、军川、江滨、延军、宝泉岭、普阳都有过“抗联”革命活动的足迹,现摘记如下:
  一、梧桐河畔“老等山”
  梧桐河农场东北方向有个“老等山”,又名“老等窝”,是老等鸟和野鸭通常栖息产蛋的地方,故得名。东南西三面是漂筏垫子,北面与片状柞树林相接,方园十五万平方米。它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抗联”第六军教导队驻过的地方。据“抗联”老战士王明贵、王钧、聂凤林回忆介绍:1938年初,抗联第六军经过与日寇几次激战,冲破敌人包围,进入松花江北岸梧桐河畔的“老等山”。李兆麟当时任军教导队队长,原黑龙江省省长(现为顾问)陈雷任政治
  教官。有一百多名学员。现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在此学习过。1938年4月间日寇侵犯“老等山”等地。教导队在离“老等山”三四十里的老龙沟与日军打了一仗,打死日军二三十人。教导队有两名同志负伤,其中有个叫纪有才的同志因伤势过重牺牲在“老等山”。时年仅十九岁。
  1938年5月,李兆麟将军在“老等山”召开了师、团以上干部和“下江特委”领导参加的会议,讨论了“下江”的形势(“下江”指松花江下游地区)。会议一致拥护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会议关于西征的决定。会议确定分三批西征(即往黑嫩平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第一批六月初出发,由马治刚、陈雷带领;第二批七月份出发由金策、王明贵、候启刚率领;第三批由李兆麟、李景荫率领,十一月从蒲鸭河出发,途中袭击了鹤岗商店,解决了“冬装”问题。
  李兆麟在七月间于松花江北岸梧桐河畔与其他战友共同编写了古曲《落花》调填词的《露营之歌》第二段,大大鼓舞了抗联战土的士气。歌词是:
  浓荫蔽日,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迹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情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哟!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
  二、莲花泡里的“密营”
  军川农场四十一队西、四十二队东有一个状如春蚕、四面环水,约有半平方公里多的小岛,它曾是“抗联”的秘密营地,简称“密营”。此处当时远离交通要道,十分僻静,且林木繁茂,荆棘丛生,是罕为人至、鲜为人知的地方。它的周围几十里都是一块一块的沼泽地,通称“莲花泡”。
  1935年至1938年期间,赵尚志、李兆麟领导的抗日健儿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此密营原是“山林队”的旧址,这支“山林队”的首领叫刘振声,外号“中侠”,有爱国热忱,专门劫富济贫,袭击日本侵略军。1937年被改编为抗联第六军五师,仍以密营为秘密集结地。他们在密营里盖了数间草房,夏季到此隐蔽和整顿部队。
  1938年春天,抗联五师由密营出发,由抗联一师配合,在萝北通往绥滨的公路边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即三间房战斗),消灭伪满一个三百多人的警察大队,活捉了名叫“红袖头子”的杨大队长。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大振了抗日军民的声威。在这次战斗中,一师师长马德山和五师董秘书身负重伤,在用担架送往蒲鸭河的路途中壮烈牺牲。
  1938年1月戴洪滨与蔡近葵师长率队攻打肇兴镇日军据点。五师从密营出发,包围了肇兴,并在绥滨通往肇兴的道上派了警戒埋伏。战斗打响后,日军派兵从富锦方面来支援,被抗联战士阻击,击毙日军多人。
  三、七十多名“抗联”战士以身殉国
  1936年舂,大约四月末光景,野草刚返青,柞树才吐新芽,一支抗日队伍开进了向阳屯一带(今江滨农场一队)。这支八十多人的抗日队伍白天隐蔽在绥滨农场十队、十一队之间的金假山上,晚上住在小烧窝棚人家的厢房和外屋地上。这些战士大多20岁左右,操关内口音。他们生活艰苦,棉衣棉裤都是深灰色的,已划成布条,棉花四露,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不动百姓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帮百姓扫地担水,教小孩识字、唱歌,深受群众欢迎。
  这支队伍到此来是准备同九军联系,共同打击日伪军。他们在向阳屯一带住了两天多时间,派出去联络的人未和九军联络上。当时部队负责人周××决定队伍向北搜索前进。当他们走到小西林西北六里左右的密林时,发现了一股四十多人的伪军。他们决定包围吃掉这股敌人。当部队和敌人交火约半个多小时,便打死包括敌连长在内的二十余人。不料,敌人后续部队赶到,加上敌增援的兵力共约一千多人。面对十几倍的敌人,抗联战士个个顽强应战,边打边寻机突围。战斗持续到傍晚,抗联战士退到黑龙江边现称“三间房”的西边约二里处,因子弹打尽,便冲到敌群里,和敌人拼杀,结果大部分壮烈牺牲。为人民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
  四、延兴镇的激战
  1938年1月,东北抗联第三军九师七十四、七十五团的130多名战士,在师政治部主任吴兴才的率领下,从太平沟沿黑龙江南下,穿山越岭、爬冰卧雪,准备打击金满屯和兴东敌人。后因敌人戒备森严,没有打成。部队便到大马河找到几个烧木炭工人住的窝棚处休整。
  农历2月17日下午,吴兴才主任决定攻打延兴。当时部队侦察得知延兴的敌人兵力很少,只留下六七个伪警察把守警察署。吴主任便派一支骑兵小分队偷袭,不到二小时,小分队凯旋而归,抓来六个伪警察。经审问得知延兴敌兵力真情,于是抗联部队连夜出击,迅速占领了延兴。不料,第二天早七时左右,敌军五六百人从太平沟顺江而下,直奔延兴。抗联战士发现敌人后,架起机枪阻击,十几个敌军应声倒下。敌人开始乱了,一面还击,一面拼命抢占山头。抗联部队在山上的一个排又用火力阻击,使敌人伤亡重大。敌人遭到沉重打击后,凭他们的优势兵力和装备疯狂反扑,战斗异常激烈。直到中午,敌人才占领小北山制高点。抗联部队伤亡较大。吴主任组织了几次争夺山头的反击战,终因敌众我寡未获成功。战斗进行到下午,有十几个敌人窜到延兴北江沿的民房里。与抗联战士对峙,抗联战士抓住良机,包围民房开展各种攻势,敌人顽抗,抗联战士便放火烧房,结果把敌人烧死在房中。
  当敌人增援部队到达时,抗联战士才在对岸苏军支援下安全转移过界。
  延兴镇的激战,从早到晚共持续了八小时,抗联部队以不到200人的兵力抗击着三倍于已的敌人,并消灭敌军200多人和缴获一些马匹、装备。
  五、抗联五师营地
  现普阳农场区内,蒲鸭河地区,因水网交织,荒野漠漠,藏匿人马不易发现,所以为生活所迫或揭竿而起与官兵作对的一些人便携枪提刀到蒲鸭河落草。1932年7月11日外号“老栾好”的人,聚众59人,攻陷绥滨县城,唯“设治局”与防军驻地未攻破,当晚便向蒲鸭河撤去,成为活动基地。
  在蒲鸭河地区活动的还有一股重要武装力量,人数约50多人,领头人刘振声(号中侠)邱金海(号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6年,共产党员、抗联六军一师三团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奉抗联六军军部指示去蒲鸭河地区收编这几股武装力量,改编为抗联六军第五师。刘振声为师长,高玉斌任政治委员,邱金海任参谋长。从此,第五师以蒲鸭河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当时,蒲鸭河泡沼密布,草深没人,夏天除几个高岗外,处处是积水,一片大酱缸,整个沼泽中仅有一条秘密通道,抗联战士由此出进,安然无事。每次日军及伪军追至蒲鸭河只是望洋兴叹,不敢冒然深入。抗联六军五师就是依靠这个屏障和敌人周旋。由于蒲鸭河一带在夏天有很好的天然屏障,在抗日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共下江(松花江下游)特委曾设在这里,并召开过绥滨县委和军委联席会议。
  六、赵尚志、马德山生平
  赵尚志,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人。1908年1O月26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1917年春,赵尚志随家迁居哈尔滨。年仅11岁的赵尚志为了生活不得不寻职谋生,他当过佣人、学徒、信差,受尽了资本家的凌辱和欺压。
  1925年赵尚志在哈尔滨读书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以来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一月初,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返回东北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先后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东北反日游击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等职。他率领部队在松花江下游沿岸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并建立哈东、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底,率部西征铁力、庆安、海伦等地。在半年多的远征中,赵尚志率队英勇奋战,从松花江下游到黑龙江南岸,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攻克二十多个城镇,歼敌八百人,俘敌三百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著名的“冰趟子战斗”,打乱了敌人的聚歼抗联三、六军的部署。1940年初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41年秋,敌人特务机关得到赵尚志在汤原、萝北地区活动的情报后,立即增派驻鹤立的警察大队,进行了七天的搜山“讨伐”,没有发现赵尚志的任何踪迹。1942年元旦期间,在驻鹤岗日军长林大佐的指挥下,经过精心策划,制定了诱捕赵尚志的计划。他们派遣特务刘德山,化装成收山货的老客进山,寻找赵尚志的踪迹。这个刘德山,是赵尚志的一个随从战士的“老朋友”。他在山里找到赵尚志的小分队后,谎报经历,伪装积极。赵尚志虽经审查,但未识破其奸,遂将其收留在小分队里。刘德山进而提供假情报,骗取了赵尚志的信任。
  2月12日凌晨,赵尚志根据刘德山提供的假情报,率小分队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天将拂晓,队伍到达离分驻所两公里处时,刘德山借故留后几步,乘人不备,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腹部中弹受伤,但他忍着剧痛,回手开枪打死了刘德山。枪声一响,埋伏附近的伪警察队,在日寇穴泽警长指挥下向赵尚志和他的小分队包围过来。赵尚志把文件包交给在他身边唯一没有受伤的战士,命令其立即转移,而他自己则忍痛进行掩护,后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
  敌人把赵尚志拉到梧桐河分驻所进行突击审讯。在审讯中,赵尚志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据伪三江省警务厅给伪满州国治安部的报告记载:“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对他审讯时,他对满人(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了祖国,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怕?’说完闭口不语,狠狠地瞪着审讯他的人,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年仅34岁的赵尚志,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牺牲了。
  1950年秋,松江省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赵尚志殉难地附近的一个村子命名为“尚志村”(现宝泉岭农场二十队所在地)。
  赵尚志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洒宝泉岭大地,这里的人民为永远缅怀烈士的英雄业绩,1984年“五四”前夕,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2万多名青少年及部分干部、群众自愿捐款27000多元,在宝泉岭北山公园为赵尚志烈士建立纪念碑,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为纪念碑写了碑名。1984年5月18日,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8月15日,赵尚志烈士纪念碑落成,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特派以省政协副主席、赵尚志战友王明贵为团长,省政协副主席、抗联战士李敏、团省委书记刘海云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前来参加落成仪式。赵尚志烈士的哥哥赵尚朴、曾与赵尚志并肩战斗过的二十多位抗联老战士也参加了落成仪式。宝泉岭管局已将北山公园命名为尚志公园。
  马德山,原名金秉洁,朝鲜族,1911年12月30日生于上海。1927年随父母到萝北县梧桐河畔开荒,1930年参加列宁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汤原县委交通员,后任汤原游击队司务长。1936年6月入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校学习3个月,毕业后在抗联六军任连指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师长。马德山曾率部转战于汤原、富锦、萝北、江滨、军川等地。1938年3月29日,在江滨三间房(场部西北角处)伏击伪警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