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记新兴的小城镇宝泉岭

二、记新兴的小城镇宝泉岭


    
  到宝泉岭,寻遍坡岭找宝泉,可谁也说不准泉在哪里,只听到一串美丽动人的传说:
  清朝政府曾派一个道台来此屯边,他坐在大轿里,没走多远就被蚊子瞎蠓叮了回去。后来,一位农民选定这草木葱茏的山坡安了家。冬天,封死了河,冻干了湖,唯有山坡一口神泉,汨汨长流,(人称此泉为“宝泉”),这道山岭便叫宝泉岭。
  就在这块土地上,民族英雄赵尚志曾和日寇浴血奋战,最后被汉奸打黑枪,血染宝泉岭。1950年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老团长王世英带领一支队伍,到这荒草甸上安营扎寨,成为开泉拓岭的第一代垦荒战士。五十至六十年代,王震同志曾三次到宝泉岭调查研究,亲手植过树,并对宝泉岭建设作过指示。
  弹指三十年过去。现在,一座新型农工商城镇已耸立在祖国边陲。
  宝泉岭地处黑松两江汇合的三角洲,界于鹤岗市和萝北县之间,东北两面背靠小兴安岭,西南两侧面临嘟鲁河和梧桐河。城镇里有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机关、商业批发站、物资供应站、外贸公司等49个企事业单位,共18500多人,是全农管局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同时也是萝北、绥滨二县陆路交通的门户。今年10月,宝泉岭铁路通车,鹤北林业局大批木材将经此运往各地,年货物吞吐量达80万吨,客流量达38万人次。
  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示。农管局坚持老基础和新发展相结合,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相结合,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方针,大大加快了城镇建设速度。雄伟美观可容纳1400名观众的文化宫耸立在镇中心。文化宫里今年新设退休职工游艺室,第一代垦荒老战士可以在这里过着欢快的文化生活。北山坡上,50瓦功率、复盖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彩色电视差转台,使边疆人民每天都可以看到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节目。具有全新现代化设备的通讯站,可以和13个农场直通电话、电传文字材料,大大缩短了局场之间的距离。两年来,全镇增建高级中学、职业中学、普通中学各1所、小学3所,基本结束了外地投学的现象。全镇共有2个大医院、4个卫生所,居民看病可以不出城。宝泉岭镇工业发展迅速。日处理五百吨甜菜的中型糖厂,年产值300万元的造纸厂以及食品加工、机械修配、砖瓦水泥等各种自给性的小工厂鳞次栉比。 1980年总产值达1510万元,比1966年翻了一番。今年1至10月,产值达1070万元。另外,大豆、瓦楞芯纸、鹿茸、貂皮、蕨菜等产品远销港澳、日本、欧洲,年总产值1450万元。
  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使每个家庭都大大增加了收入。1977年职工人均收入为550元,1980年提高到863元,增长56.9%。1977年全镇储蓄额为284万元,去年为607万元,今年1至10月份为737万元。居民们眼睛盯着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高档商品。职工生活改善的另一个标志是建房多。1977年以来,各单位自筹资金建筑职工住宅91000平方米,是27年住宅总面积的2.2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977年的5平方米提高到7.7平方米,许多职工住上了楼上楼下四屋一厨的小楼房。同时,农管局还大抓了五场(养鸡、养猪、养奶牛、养鱼、养鸭)二园(林园、果园)一站(蔬菜站)的建设,整修了街道,栽种了长青松柏和垂柳。宝泉岭第一个公园正在着手筹建。老垦荒战士的美好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神话中的宝泉岭早已干涸,可三年来的现实却使宝泉岭人民认识到:党的政策才是真正的“宝泉”,它正汩汩长流在人们的心坎上,喷射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大热能。
                            蒋庆涵 宋祥 毕国顺
                       (原载《黑龙江日报》1982年3月×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