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候气象
第三节 气候气象
本地区系属于中纬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受内陆高气压和海洋低气压及季风的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总的气候变化规律,冬季慢长,干燥而严寒,春季多风易旱,夏季湿热短促,秋季温降急剧,常有冻害发生。
年平均气温1.9℃左右,最低年份平均气温—0.2℃。最高年份平均气温3.4℃,因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又处于蒙古高压以东,冬季严寒。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其极端最低气温达—40.5℃。夏季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8℃。其极端最高气温达38.4℃。大于10℃活动积温2.465℃。全年无霜期历年平均为135天,最短112天,最长154天,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初霜期出现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24日左右,最早年份出现时间是在9月10日,最晚年份在10月8日,终霜期出现时间一般每年5月13日,最早年份是4月26日,最晚年份是5月26日。冻期一般达150天左右,由11月上旬至翌年四月中旬,土壤冻结深度1.5—2米。
本地区因受海洋影响,全胜刮东南风,称温雨较多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29.1毫米,最多年份752.9毫米,最少年份323.3毫米,春季3至5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14%,夏季6至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3%,秋季9至11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21%,冬季12月至2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2%,可见本地区主要降水期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7%,而且多雷阵雨,最大日降水量出现过76.3毫米,冬季降水量最少,干燥严寒。
全年多西风、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4.7米/秒。最大风速达24米/秒,大风多集中在4至5月份,春季平均风速5.4米/秒,全年大于17米/秒大风日有18天左右,春天占54%,春风强烈而干燥。
旱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春季多旱风,夏季多雨内涝,旱涝并存是本地区粮豆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旱年占45%,如:1964、1970、1972、1978、1980、1982等年份发生不同程度旱灾。1970、1982年旱情较严重,很多庄稼干枯,减产30%,涝灾年份占25%,如:1956、1960、1961、1965、1973、1981、1983、等年份,1960、1973、1981三年涝灾较为严重。减产60%,1956年7月份连降大雨,造成洪水泛滥,江堤冲垮,老一分场作物全部淹没,绝产三万多亩,损失严重。
低温冷害是本地区一大灾害,平均3—4年发生一次,主要是夏温低,霜冻早,使喜温作物不能成熟。如1964、1969两年因夏温低,霜冻早,使多数玉米、大豆没成熟,造成减产50%多,其他年份减产10—20%左右。
春风大,在干旱年份因表土被刮走,种子露出地面,影响种子发芽造成减产,夏季暴风骤雨造成局部内涝和作物倒伏而减产,个别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雹灾发生,造成局部土地严重减产或毁种。
农场个别年份也有虫灾发生,主要有粘虫、玉米螟、草地螟、地老虎等害虫。
寡照在个别年份影响作物生长,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