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构沿革绥滨农场建场38年来,随着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形势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经营方针不断变化,场部曾三度搬迁,机关的机构设置几经整顿和调整,农场的党政领导人不断更迭,其中比较大的变动,如下:
1948年—1950年,为农场初建时期,土地面积和人口少,生产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为人畜力生产,建农场只是为了生产粮食,减轻政府负担,支援前线,机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于1949年设三股一室:生产股、经理股、总务股、会计室。
1951年,农场归松江省,机关各股改为科.除人员有所增加和变动外,没有太大变化。
1953年农场在整党整场的基础上,生产规模扩大,机械设备增多,生产队增加,农场有了很大发展,场部搬迁到现24队。1955年机关设置的科室有:党总支、场长办公室、生产办公室、会计室、人事科、供销科、基建科、团总支、工会、保卫股。
1956年场部迁至近思屯,同年成立三个分场。1957年春,随着精简机构,分场即撤销。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项目不断增加,基层增加了生产队、机关相应扩大,设置有:场长办公室、农业科、机务科、计财科、人事科、基建科、供销科、工副业科、乡政府、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团委、工会。
1962年,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机关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精简,精简后的设置是:
组织部、监委、宣传部、工会、妇联、团委、武装部、公安分局、行政办公室、农业科、畜牧科、物资科、计财科、劳资科、基建科、粮食科、工副业科。撤销了部分分场。
1963年,机关又进一步精简,把原来科室合并为一处、二室、一科,即政治处:(负责组织、宣传、纪检、青年工作)。经营办公室(负责计财、劳资、物资、粮食、供销)。生产办公室(负责农业、畜牧,机务、工副业)。基建科,另设工会、武装部、乡政府 (包括公安派出所)分场全部撤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成立了绥滨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下设政治委员会,(包括组织组,宣传组、群工组)生产委员会、行政办公室、保卫组。
1969年,绥滨农场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管理体制大变动,撤销了原农场各科室,团机关设置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设各股股长以上正职干部全部由现役军官担任,编制是:
司令部:生产股、军务股、作训股、通讯股、管理股。
政治处:组织股、干部股、宣传股、保卫股。
后勤处:物资股、装备股、商业股、营房股、供应股。
生产队改称连,职工改称兵团战士,并建立了武装营。
1977年,九团撤销后更名为松江农场。(1978年恢复原名绥滨农场)。恢复农场体制,重新设置科室,机关设置是:
机关党委、政治处(组织科、宣传科、团委)、妇-联、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卫生科、税务局。
办公室、农林科、农机科、畜牧科、计财科、劳资科、物资科、商业科、工副业交通科、基本建设科、通讯电力科。
1979年恢复场工会,1980年税务所交地方政府。1981年机关设老干部办公室。
1983年,为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以后经济改革的新形势,缩简机关编制,充实经济实体,成立公司。
机关设置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工会、街道、武装部,法庭、公安分局、信访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农业科、机务科、计财科,劳资科、农建科、粮食科,交通科、卫生科、教育中心,科委、房管所。
经济实体成立七大公司:工业公司,商业公司、林业公司、畜牧公司、物资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基建公司。
1984年底至1985年初,为进一步加强经济实体,机关又进行了整顿,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四化”要求,精简30多人(待聘)。整顿后机关的设置是:
三总办公室、组检部(组织、纪律检查)、青宣部(共青团,宣传),工会、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卫生科、教育中心、科委,信访办公室。
经济实体设置了九大公司、经销公司、粮食公司,农技服务公司,农机物资公司、林业公司、畜牧公司,运输公司、建筑公司、水利排灌公司、通讯电力公司。
调整不久,根据实际情况,农机服务公司又分设成生产科、农机科,种子公司;青宣部分设成团委、宣传部;组检部分设成组织部、纪律检查委员会。
1962年农场机构设置
1970年九团机构设置
1984年末农场组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