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省接收绥滨农场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48年一1957年)
第二节 省接收绥滨农场
省接收绥滨农场
1950年9月,省农业厅厅长田澍来富锦县参加县召开的农场场长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提议要在富锦县建一个机械化农场。并征求大家意见,在何处建最好?张云鹏在会上发表意见,主张在绥滨火犁公司建场好,理由是:第一,土地肥沃、土质好;第二,面积广阔,约上万公顷;第三,旧社会已建过火犁公司,撂荒地多;第四,投资能少,收益能快。田厅长又询问该地区和绥滨农场几年来的情况,张云鹏一一作了汇报。田厅长听后满意的说:“你回去准备一下,听省来信后再办理有关事项”。
一个月后,富锦县农业科通知张云鹏场长:“省已决定接收绥滨农场,你们作准备吧”。就这样,于1951年9月,绥滨农场正式划归松江省人民政府,定名为《松江省国营绥滨机械农场》。
机械化生产的开端
省接收绥滨农场以后,开始调入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1951年2月,调来“纳齐”拖拉机4台,“福特”拖拉机2台,“法尔毛”拖拉机1台和一些农具,在技术力量上,8月从宁安农场调来第一任机务副场长张锡九,调来拖拉机手汪占元,赵海军、王仲秀、冯景德等8人。
这些机械的调入,为绥滨农场由人畜力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奠定了物资基础。第一批农机人员的来场,带来了机械化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大大的提高了农场职工的建场热情,使他们看到了农场发展的远景。
1951年秋至1952年,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械开荒,开荒地点在(张团部)即现27队。开荒人员由机务副场长张锡九、机务技师赵国栋、机务负责人徐恒顺等人亲自率领,驾驶员有:王国富、张宝贵、汪占元、王仲秀、李殿凤、等人,汽车司机李宝泉,机械有4台拖拉机,每台车配4个人,住的是在“张团部”老房框子上搭起草棚子,全体开荒人员顶风冒雨、昼夜苦干,在一片草甸子上开垦起肥沃土地1,000多垧,建起老3队,即现在的27队,耕地由原来的551垧增加到1,682垧,一年开荒面积相当于建场最初3年合计开荒面积的3倍多,充分体现了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
1652年春,农场开始使用机械播种,拖拉机的轰鸣就像春雷震惊了附近村屯的农民,他们非常羡慕地看着农场用拖拉机翻地、播种,既有力,又高效。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集体化生产的优越性开始得到具体的体现,这对农民走向集体化、合作化生产的道路是个很大的推动和鼓舞,农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机械化生产有了开端。
1952年冬,在省农业厅召开的国营农场场长会议上,省有关领导让绥滨农场介绍经验,并给予表扬。
绥滨农场的整顿
农场的生产、由人畜力向机械化过渡,虽然是个很大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在生产技术上,机务人员不但技术水平低,而且缺乏,6台拖拉机只有8名机务人员,农机具也不配套,机械效能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在农艺上缺乏技术指导,开始没有农业技术员,作业质量差,单位面积产量低。
在经营管理上,干部缺乏管理机械化国营农场的经验,而且存在着供给制思想,办场方针不明确,计划、核算观念都很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高、损失浪费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为整顿、巩固、提高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1952年冬,省委派当时农村工作部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处,政策研究员吴惠新等二人组成的工作组来农场,指导整党整场。
这次整党整场,主要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1952年9月作出的么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精神,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肯定农场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针对农场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认真整顿,开展冬训,进行民主补课,清产核资,紧缩编制,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从而总结了经验教训,提高了思想,加强了计划管理、定额管理、成本核算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建场方针。整顿后,健全和加强了组织机构,这次整顿为1953年以后农场的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