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场部搬迁近思屯定址

第四节 场部搬迁近思屯定址


抗洪救灾谱新编
  1956年是绥滨农场大发展的一年,农场的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两级管理改为三级管理,增设三个分场。耕地面积已达10,752垧,总播种面积已达7374垧,小麦播种面积占70%,房屋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农场在省提出的“以场办场”的口号下,各部门都配上了双套于部。管理人员增加50多人,准备迎接在徐家馆子(蒲鸭河一带)建立新场。  
  这年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麦收时,31台康拜因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收割,场面十分壮观,但就在麦收的关键时刻,8月上旬松花江百年不遇的大洪峰来到;江水上涨,水漫江堤,凤山大坝老牛圈决口,一分场3万多亩庄稼很快全部淹没,一分场各队行船。场部和二、三分场交通断绝,在这紧急关头,场接到地委电谕,限三日内全场人马、物资、机具迁往高地,高地上除留病号、妇女、孩子看守外,其余全部劳力投入防洪斗争,场领导王杰、吴惠新亲自领导全场干部、职工、昼夜奋战,大坝加宽、加高、加固的任务胜利完工。 防洪结束后,进行麦收结尾工作,包括一分场从水里捞出的麦子在内,收回不到60%,损失严重。虽然如此,但经过这次抗洪斗争,体现了绥滨农场的干部、职工、家属在困难面前,危急关头是团结一致的,是敢向灾害作斗争的,这次抗洪救灾在绥滨农场的建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近思村定新场址
  随着土地面积不断向东扩展,原一分场场部逐渐偏向西南,离开全场土地中心区越来越远,场党委决定把场部迁往近思屯附近定址。于1956年春正式施工建房,当年共建房21栋,其中包括飞机式办公室、商店、招待所、卫生所、职工宿舍、家属房等共4000多平方米,抗洪结束后,9月份立即开始总场搬迁工作,搬迁采取水路、旱路联运。把大油桶联结起来,上面铺上木板,安上机器当船,从一分场后面的低洼地水路运到三间房(现22队)附近,再由三间房高岗用拖拉机、马车等运到近思,遇到水不能行船、旱不能行车的路段,就用人挑、人抬、人扛全场上下,昼夜抢运,终于在10月份把修理所的全部铁件、机器等搬到近思新场部,在运铁料的行程中,因船沉淹死一名佳木斯青年阎世增。12月前,把家属也全部迁往近思新场部,就这样,场部在近思屯附近定址。
  扭亏为盈受表扬
  1957年因一分场土地头年被淹,农场的播种面积比1956年减少了,省提出的1957年生产要大发展的方针,绥滨农场未能实现,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固巩、提高。强调在经营管理上精打细算,在组织机构上减少非生产人员,当年春天下放一批干部充实基层单位和参加生产劳动,在全体职工中反复进行勤俭办企业的思想教育,动员全体职工献计献策。提出“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总场机关成立了“生产队”,决定常年参加生产劳动,队里规定一切工具不外购,节省开支,但不论如何精打细算,由于1956年水灾带来的损失太严重,计划上还要亏损22.8万元,党委为了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争取不赔钱”的要求。采取如下措施:1.多种地;2.减少人员开支;3.干部参加生产;4.扫雪修道,争取化冻前从外地抢运回所有物资。这一号召得到全场干部职工的热烈响应。如油库工人提出利用空余时间给绥滨粮库当小扛;办事处主任自己赶牛车、当警卫。就这样,终于由原计划亏损22万元的赔钱局面实现盈利1.3万元。受到了省委的表扬。在黑龙江日报上作了专题报导。(1958年3月19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