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跃进年代的绥滨农场
第二章 农垦部合江农垦局时期 (1958年—1962年)
第一节 大跃进年代的绥滨农场
贯彻总路线和“五边”方针掀起大跃进
1958年3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同年7月,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为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亲临黑龙江省,在宝泉岭地区召开了现场会,对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建设做了动员和布置,随后,黑龙江省各国营农场和全国一样,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农垦部于1958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上,确定了国营农场开荒建场采取“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简称“五边”方针)。
在这种形势下,农场同全国各地一样,1957年开展“整风反右”的斗争,在职工队伍中普遍开展了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在干部中严肃地批判了“三风五气:和“资产阶级思想”,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广泛地实行了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并下放了一批干部参加劳动,加强基层,从而极大的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优势,初步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给1958年的大跃进,在组织上奠定了良好基础,接着在春耕之前以整风为中心开展了“双反”运动,批判了“少慢差费”的右倾保守思想。6、7月份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教育,11月份继续开展整风运动,以及经常性的时事政策教育,尤其是国内大跃进的新形势的宣传教育等等。这就“日益固巩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逐步深入地贯彻了总路线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共产主义思想大解放,出现了各项建设的全面跃进.
农场在党中央和省、地、县委的指示和场党委的领导下,1958年的各项工作一直沿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前进着,各项生产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崭新的大跃进局面,农牧业和工副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663625元,比1957年增长27.1%,工副业生产总值达到368240元,比1957年增长100%,占农业总产值的17.74%,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33445元,比1957年增长31.5%。
开荒面积8000垧,(后划给江滨农场3700垧)。播种面积5548垧,加上春开春种总播种面积达8258垧,粮豆总产量为6942吨,比1957年增加1048吨;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畜牧业和工副业也取得了全面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在1957年薄弱的基础上,马匹由272匹发展到357匹;牛由25头发展到99头;猪由930头发展到2199头;鸡由1500只发展到4000只 ;除马以外,其它畜禽总头数都翻一番以上。工副业生产在厂房设备不足的条件下,以勤俭办厂、白手起家的精神办起了米面加工厂、制油厂、制酒厂、酱油厂、粉房等自给性的工副业,总产值达3681240元,因而保证了农场职工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部份消费品的供应。此外,还伐木2万多立方米,与290农场联合炼铁30多吨。
在厂房建设和福利设施方面,1958年一年中,共建厂房、住宅和福利用房达19719平方米;修筑道路45公里,完成水利施工土方量2万多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全场职工住房和场内外的交通运输,并对农牧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牧业和工副业生产的大跃进,1958年在文化教育和技术革新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青壮年职工中基本上消灭了文盲、适龄儿童除少数离学校远不能上学外,95%以上都在校学习,1958年新建小学一所,并在农场小学增设了中学班。在技术革命方面广泛地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一年中革新项目80多种,120多件。仅修造厂革新项目就达42种117件。如试制成功了自动液压机、洗缸机、磨缸机、自制车床、鼓风机、电焊机、弹簧机,粉碎机等。
在大跃进的一年中,职工精神面貌也有显著变化,广大干部职工把黑夜当白天,以冲天的革命干劲,不怕天寒地冻。酷暑炎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种种困难,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不论党员、干部、职工,家属,到处都在比干劲、比先进、比创造,比团结互助,个人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国家,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户主义思想在迅速成长,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右倾保守思想不断的得到克服。
1958年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新建了3个总支委员会,19个支部,从而发展到5个党总支30个支部。664名党员,并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干部,加强了各项集体领导力量。同时党加强了对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了他们的助手作用。此外,政法工作对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打击,对保卫生产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等方面都有良好成绩。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195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这个意见肯定了军垦在解决军队复员转业,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及在有些地区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10万名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为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军。
第一批分配农场的863名转业官兵。于1958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内江站上火车,经过9天9夜的长途旅行,于4月29日到达佳木斯车站。农场派副场长刘凤林和人事科副科长赵上吉去车站迎接,在佳木斯逗留一天后,在5月1日乘船到达富锦县,5月2日到绥滨,5月3日下船后,奔赴农场,因天气阴雨连绵,道路不能通车,集中拖拉机(搭上木架)去绥滨接运行李。部队带着家属,挑着简单行装、家具、挽起裤腿,分成中队踏泥涉水在路上跋涉,步行70华里,由绥滨来到农场。
农场的干部、职工、学生、家属沿路排成长龙,夹道欢迎亲人来场。鞭炮齐鸣、罗鼓宣天,群众用松枝搭起多道彩门,欢迎转业官兵来场。家属房都挤的挤、腾的腾,解决转业官兵和家属暂时住宿。在俱乐部举行欢迎大会,在场部招待休息3天,于5月7日分配到各单位,其中250多人分配到一分场各生产队,500多人分配到二、三分场各生产队,到生产队后,简单安顿一下食宿,就立即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他们一心向农场老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以后多数都成为农场机关、生产队干部和各条战线的骨干。
公社大队与农场合并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以来,国营农.场想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内就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基层组织的典型”3集体农民也想“提早进入共产主义”。在这种形势下,国营农场与附近的人民公社或生产队合并,建立全民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就普遍发生了。1959年6月,绥滨县集贤公社两个管理区的6个大队并入农场。这6个大队是:福兴、德善、同仁划归四分场(分场址在福兴)。当年正在开荒建立五分场(分场址在集贤)。富山、兴隆、德胜划归五分场。1960年1月,变为全民所有制。同年2月,绥滨县集贤人民公社的集贤、黎明\长发、福禄、荣胜、古城6个大队并入五分场。公社各大队并入农场的土地面积共有2840垧。并入后,由农场统一管理但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单独核算,当时群众称这种合并为“挂油瓶”,1962年,根据中央新的农村政策,公社合并到农场的12个大队全部退回公社,共退还公社土地面积为4000垧,其他生产资料如农具、车马等全部补偿退还,给农场造成很大损失。
1958年的大开荒
1958年6月,场党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再生产。在场部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农场如何完成开荒任务,会议决定当年开荒一万垧,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党 委研究决定成立开荒指挥部,副场长郭振江担任总指挥,由各单位抽调十几人组成指挥部办事机构,下设开荒组、后勤组,通讯组。
集中全场大型拖拉机8台,机务人员50多人,并抽调刚来场的转业官兵30多人,负责清荒。配备一台汽车负责检查测量荒原和做交通工具。
开荒指挥部设在萝北县东部向阳屯,即现在江滨农场的向阳生产队。在向阳屯东侧围墙的废墟上,用树枝、茅草搭起草棚、睡觉办公等都是临时的床铺和桌椅,架起临时锅灶,条件很艰苦,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房子大揭盖,大家衣服、被褥全被淋湿,但垦荒者情绪高昂,谁也不叫苦,不埋怨,指挥部设有一台发电机,一台无线电话机,并设有红炉,一般修理换件可就地解决。
开垦区划是西起三十庄、即现在江滨农场场部,东至绥滨北联合大队,顺着黑龙江沿岸广阔的未垦荒原,地表多是小叶樟、五花草、灌木丛和柞桦林,大约有一万多垧,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当年开荒8 000多垧。后来由于与江滨农场划界,划给江滨农场3,700垧。1959年至1960年先后建起了5个生产队。即现在的1、3、4、6、10队。还在同仁大队西建个生产队,面积700垧,盖了两幢房,1959年因涝灾未播种,后来划归现在的3队作业站。
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安家落户
根据黑龙江省委的决定,为了使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能够逐渐地同内地一样获得迅速发展。农场党委根据上级精神和农场需要于1959年4月,委派李庆田、于振祥、杨洪彬、费殿荣、王洪伦等同志组成接收小组,到山东省梁山、蒙阴、沂水三县接收山东支边青年500余人(其中180人带家属)。于9月份来到农场安家落户,这一大批支边青年多数是20岁左右男女青年,都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志愿来到“北大荒”参加社会主义的开发和建设的,他们中的多数经受住了“北大荒”艰苦条件的考验,成为开发和建设农场的一支有生力量,有的成为农场各条战线的骨干,多数成为机务队伍的骨干,有的走向基层领导岗位,对开发边疆和农场的建设事业作 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