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困难时期的绥滨农场

第二节 困难时期的绥滨农场


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
  绥滨农场于1959年至1961年,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1959年全场降雨量较大,达701.5毫米,而1960年以前4年平均降雨量是652.5毫米,尤其是1959年10月份,降雨量95.7毫米,而历年10月份平均降雨量是48.1毫米,这年大豆面积大,地里泥泞,运不出,造成严重秋涝,大豆收到结冻,康拜因故障多,大豆脱粒在地里冻冰上用拖拉机压。造成严重损失浪费。1960年也遇到严重涝灾,全年降雨量752.9毫米,尤其5、6月份,连续降雨38天,降雨量213.9毫米,其中5月份降雨量是80.2毫米,而历年五月份平均降雨量是52.7毫米,历年6月份平均降雨量99.3毫米,而1960年6月份降雨量是133.7毫米。造成严重春涝,大田播种机械不能下地,用人工种大豆和玉米,当时叫“豆杵子”。严重影响了播种速度和质量。
  1961年春旱,小麦和大田作物生长不良,而到7月份又大量降雨,造成重涝,贻误了麦收,损失很大,1962年仍是重涝年。
  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场生产造成了严重困难,给农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五股歪风”的严重危害
  正当国营农场遭到严重自然灾害侵袭的时候,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由于这些错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给国营农场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生产上,胡搞,蛮干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适当地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在经营管理上,只强调破除所谓旧的规章制度,而不建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核算,批评坚持经济核算是“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净算消极帐”;“共产风”,国营农场平调人民公社的人力、畜力和其它财产,国营农场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共国家的产,国营农场大办共户主义的大食堂等。迫使职工过所谓“共产主义的生活”。在分配上,否定按劳分配,否定计件工资,否定产量工资,否定奖励制度,搞平均主义和供给制。
  孙光俭场长在1961年5月3日中共绥滨农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我们的政治思想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方面都还发生和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比较明显的是瞎指挥生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特殊风和“共产风”。由于以命令风和瞎指挥生产风为主的五股歪风的存在,使党的某些政策得不到正确贯彻。例如:只抓生产忽视生活,只注意大集体忽略了小自由,只注意苦干,忽略了劳逸结合等等,把完成任务和贯彻党的政策、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对立起来,结果是直接挫伤了群众积极性,加重了去年减产和亏损的严重程度。”
  灾害年代的农场经济
  根据中共绥滨农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记载:“1959年和1960年是两个不平凡的年代,是农场向连续两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实现了首届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建设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两年来,我们在局党委和富锦县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坚持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一业为主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农垦事业方针,积极开垦荒地,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并相应的发展了工付业,基本建设、文教卫生等事业。目前农场的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已在16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持续大跃进的崭新形势。1960年全场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 3,783,100元,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加1,3倍,其中农业产值 1.494,800元,虽因特大灾害比1958年减少10%,但仍比1957年增长51%,畜牧业产值271700元,比1958年增长1.2倍,工副业产值是1656700元,比1958年增长11倍,生产总收入达4556000元,比 1958年增长1.7倍。
  农业生产方面:两年来共完成开荒面积为5500垧,等于1958年播种面积的66%,耕地面积已扩大到25289垧(其中集体所有制并入2840垧),去年农场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涝灾,全年降雨量达752.9毫米。5,6月份连续降雨38天,降雨量达213.9毫米,仍播种12477垧,比1958年增长51%,播种以后,虽因雨水过多,造成 1447垧地绝产和5710垧不同程度的大面积减产,粮豆总产量比 1958年减少26%,但仍比1957年增长50%。
  畜牧业生产方面:去年养猪达到9650头,年末存栏达3610头,比1959年增长200%,为1958年的4.3倍。家禽饲养14800只,年末存栏10135只比1958年增长7倍。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从1959年开始,为国家提供了出口商品大豆3600吨,冻猪肉167吨,冻禽肉5.3吨,鲜蛋81900个,出口总值达1890300元,去年出口按最后落实任务数,生猪出口2136头,超额6.8%,家禽6100只,超额22%,鲜蛋81900个,超额16.5%,出口,总值为214780元,比1959年增加2.6倍。
  基本建设方面两年来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水治涝工程,共完成175594立方米,不同程度受益面积达1200垧,房屋建筑达29183平方米,现有房屋面积比1959年增加了3.5倍,去年兴建的较大工程有绥滨发电厂,今年即将竣工。此外,公路,桥梁、通讯等也有很大发展。农机具、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和生产设备都比1958年有很大增长。
  工副业发展得更快,现在每个分场都有了修理所。砖瓦、木材已能大批生产,加工副业方面,现有米面,油、酒、食品、编织、陶器等各种厂房16个,比1958年增加4.3倍。
  机务工作方面,随着机械设备的增加,技术队伍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机务技术干部和工人710人,比1959年增加1.6倍。
  但是由于我们对党的某些政策方针理解不深,执行的不够坚决,也出现了不少缺点和问题,特别是在去年同特大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中滋长了以命令风和瞎指挥风为主的五种歪风,发展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脱离实际的倾向,曾阻碍了某些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不同程度的压制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加重了去年减产和亏损的严重程度。
  据计划部门历年的综合统计资料记载,从1959年开始,大豆播种比例大幅度提高,相对减少了小麦和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1959年大豆亩产167斤,而从1960年开始,大豆亩产明显下降,1960年大豆亩产47.2斤,1661年是86.6斤,1962年是95斤,从经营成果看,1958年保持盈利为134万元,1959年保持盈利10.3万元,而从1960年开始转为严重亏损,直到1964年才开始转为盈利,具体数据是1960年亏损160万元,1961年亏损22.3万元,1962年亏损95.3万元。
  困难时期的职工生活
  由于“大跃进”和国营农场人民分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影响,由于“反右倾”的错误,再加—上当时的严重自然灾害和苏联卡脖子要债。国忧外患,天灾人祸,使农场经济和职工生活在1960年至1961年产生严重困难。1960年农场在经营上出现大量亏损,粮豆单产和总产,尤其是大豆产量显著下降,造成农场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状况。使生产建设,职工生活都发生了严重困难。在生产方面,机械、另件、油料、化肥等都严重供应不足,加上1959年严重涝灾,1960年严重春涝和秋涝,播种、中耕管理和收获都十分困难。在生活、职工工资、住房建设、口粮供应、副食品供应、日用品供应、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是极其困难的,口粮供应标准不断下降,家属供应每人每月18斤,机关,学校、医院的职员每人每月也只有24斤,豆油每人每月3两。其他副食品如肉、蛋、糕、点、菜等都十分缺乏。日用品如肥皂,火柴都凭票供应。黄烟,白酒价格猛涨,每斤黄烟8—9元,饼干等不但卖不到,而且都掺杂玉米面,又粗又硬,质量低。由于营养不足,职工、家属健康受到影响。职工体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劳动。还经常出现个别社员到农场偷粮、抢粮的现象,影响了农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但是全场的干部、职工和家属,在党的领导下,面临如此严重困难,没有灰心,没有屈服,同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中,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春季起早贪黑地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千方百计地进行抢种、机车缺件,自力更生制造,修复。地涝机车不能下地。就用畜力、人力播种。收获时精打细收,复检复收,大搞小秋收栋粮运动。在国家经济发生暂时困难的情况下,顾大局、识整体,尽量向国家多交粮,而自己节衣缩食,坚持“低标准、瓜菜代”。大搞“代食品”。用玉米秸制淀粉。用菜叶、菜帮和玉米面做菜团、菜饼,到河泡去捕捞鱼蛙,克服着生活上的巨大困难,虽然严重饥饿,但农场职工不偷不摸公家粮。
  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在严重困难面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痛苦的磨炼,在困难面前,他们坚决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渡过了困难时期。事实证明,农场广大干部、职工是英雄的农垦战士,这是农场在严重的困难中能够固巩下来的力量所在。
  当然有极少数意志薄弱、思想不建康者,在困难时期设有经受住考验,犯了错误,当了逃兵。
  贯彻“八字方针”的几项措施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加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央直属国营农场的领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更有利于该地区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于1962年11月18日,决定将合江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
  绥滨农场为总局直属两级制农场。1962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 “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即12条)。决定对国营农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其核心是使国营农场的生产计划权(即所谓四权),集中于国家所指定的管理机关。  
  绥滨农场在这次管理体制调整中,也由原来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逐步调整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1962年2月6日,场党委印发了(62)组发字003号文件《关于体制部分改变和干部调动的通知》,撤销分场,原公社并入农场的社队,开始退回地方。
  在调整体制的同时,压缩机关编制,能兼职的兼职,如生产队会讨兼统计,伙食长兼保管员等。全场管理人员降到职工总数的7%,低于上级8%的要求指标,同时精简了部分老弱残职工200多人,并开展了“五好”生产队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改进企业管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从1961年以后,逐步的进行了以包、定、奖(也叫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经营管理制度。
  绥滨农场从1962年初开始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的方式,三包是包任务、包费用、包上交:四固定是定面积、定人员,定机具、定消耗,一奖就是对完成包干指标的生产队,职工实行奖励。分咸比例是“六、一、三,”即60%交国家,10%留农场,30%生产队。但据中共绥滨农场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记载:“1962年的‘包、定、奖’政策,虽然春天定了,但随着自然灾害的加剧,以后一直没有坚持下去,因而使工作处于被动。”
  改革工资形式
  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产量工资与作业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形式,所谓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就是以本人工资的一大部分一般的是70—80%做为作业工资,平时按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发给职工,其余部分做为产量工资。年终依照产量,利润完成情况发给职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绥滨农场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如工作表现,劳动成绩、出勤率高低、团结互助精神等)。通过民主评议确定不同等级,按等级分发奖金。以后逐渐地推广了评工记分,按分发给工资的办法。据1963年9月2日,中共绥滨农场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记载:“在工资问题上,由于领会东北局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不够,缺乏经验,没有可靠的定额,在职工觉悟不高的条件下,未先试点,就将农场原来的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工资形式,普遍改作作业工资加产量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形式。在执行过程中,部分职工见定额低就猛干,多挣工资,因此不少单位工资总额突破,据此情况,秋天又把它变回来,这样变来变去,对职工思想和生产都有影响。”
  建立建全规章制度,绥滨农场从创建以来逐步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例如:生产管理、计划管理、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这些制度对农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后这些规章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使生产和经营管理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从1961年起,农场为恢复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另外,在调整时期,农场在贯彻落实职工,家属“小自由”和收购政策(如养猪的收购政策和副食品生产等)方面也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当时这些“小自由”的政策局限性很大,只是为了克服生活上的暂时困难。规定许多“杠杠”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开。
  贯彻“八字方针”后的经济形式
  据农场1963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记载:农场和全国各地一样,形势良好。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体制,精简了部分职工,改进了企业管理,深入地开展了“五好”生产队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职工思想觉悟,特别是深入地贯彻了以“包,定、奖”为中心的各项经济政策以后。职工责任心加强了,劳动热情更加高涨。在1961年播种面积10920垧中,公社退出4000垧,职工总数由4060人精简到2353人的情况下,仍播种了10750垧,而且作业质量好。
  1961、1962年两年来农场的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牧业、工副业总产值1961年为5344400元。1962年为4032100元。与1960年比,平均增长了19.4%,其中农业总产值1961年为1629700元,1962年为1462200元,这两年中虽然也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比1960年仍平均增长了3.4%,畜牧业产值1961年为204500元,1962年130000元(由于调整农牧业比例,比以前略有降低)。工副业总产值1961年为3177380元,1962年为2439900元,比1960年平均增长1.6倍。
  农业生产方面,两年来共完成开荒面积3,470垧,等于1960年播种面积的27%,1962年虽然遭受了春旱秋涝等严重自然灾害,播种面积比1960年减少了9.3%(退还公社4,000垧),但粮豆总产量仍比1960年增长8.3%,两年来上交国家粮豆4000吨。
  畜牧方面,1961年全年养猪6800头,年末存栏1841头,全年饲养家禽23793只,年末存栏7550只,大牲畜全年饲养795头,年末存栏740头;1962年全年饲养猪5892头年末存栏1100头;全年饲养家禽15000只,年末存栏11000只;大牲畜方面,1962年由于贯彻执行了“繁殖为主”的方针,加强了饲养管理和使役工作,使1962年大牲畜的繁殖率比以前大有提高,马驹成活率达到80%,役畜的防病工作也有显著成效。除退回公社415头外,年末存栏,还达到376头,两年来上交国家猪肉44.6吨,禽肉6吨,鲜蛋2.2吨。
  基本建设方面,完成排水治涝土方量达到1726520立方米,房屋建设面积5200平方米。
  工副业生产一直坚持农忙务农,农闲大搞工副业的原则,两年来在农忙季节共出勤25168多个劳动日,大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基本满足了全场一万多人口的部分生活用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需要。
  机务工作方面: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农机具和机械设备也有相应增加,机务队伍也不断扩大,两年来为国家培养了63名拖拉机手,不仅满足了农场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农场拖拉机手36名,其中支援人民公社9名,全场现有机务人员420名,由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61年每标准台拖拉机平均完成8566标准亩,比1960年提高了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