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东总《样板场》

第三章 东北农垦总局时期 (1963年-1968年)

第一节 东总《样板场》


机务管理《标准化》
  “机务管理标准化”。包括机务检修保养标准化和机务田间作业标准化两个方面。
  1562年以前,机务管理上比较混乱,机件损坏和人身伤亡事故经常发生。损失浪费也很严重,消耗大、成本高,场党委研究认为,机务队伍是农场的主力军,各项农业措施都要靠机械作业去完成,机械作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而机械检修保养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机械田间作业质量的优劣,也关系到机械的使用年限,消耗的高低,农场党委认为,机械是花钱的大头.而机械是靠人去掌握的。机务队伍的思想、技术水平是主要因素,因此决定,为扭转农场的局面,突出要抓好机务管理工作。而要抓好机务管理工作就要抓好“标准化”。一个是机具检修保养标准化,一个是机械田间作业标准化,为实现这个目的,首先要抓好机务队伍的整顿。
  1962年冬,农场举办大型的机务训练班,全体机务人员参加,主要内容是整顿纪律,建立规章制度,实行奖罚,业务传授。这次训练班严肃认真,对表现好的机务人员给予表扬,进行物资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给予严肃批评,认真检讨,情节严重的降级,开除机务队伍,对违犯刑律的,当场逮捕法办一人,机务队伍通过整顿,纯洁了,纪律严明了。
  在整顿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机务管理规章制度,田间作业操作规程、保养规程、机务人员工作守则,使机务工作各方面都有了规范。  
  规章制度制定以后,坚持落实,认真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大阻力。但党委成员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坚定不移。
  1964年,王文海任机务副场长,抓机务工作,重点抓机具检修保养标准化和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两个方面,机具检修保养标准化,概括为“五净、三好、四不漏、六封闭”。
  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就是机械田间作业质量必须严格遵守农业技术要求,不合格不验收或返工,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如翻地不合格驾驶员用铁锹翻,播种漏种人工补种。农业上对各种作业都有明确的农业技术要求,如翻地规定“五不翻”。耙地要求地平土碎,每平方米直径5公分土块不超过3个,播种要做到“准,深、匀,直、无”五个字等等。  
  树立机务管理标准化的典型,当时的典型是2分场5队东方红54—011机车组,机车组长是徐勤增,这个车由于使用保养按机务操作规程去作,延长机车两个大修间距,节约油料,降低成本,机车保养和田间作业都达到了标准,以这台车为典型开现场会,迅速推广全场。田间作业标准化推广9队的经验(郭恒君任队长)。中耕除草推广10队的大豆蒙头土经验(王子新任队长)。各场都来参观,很受称赞。  
  在贯彻机务管理标准化过程中,领导严格把关,一丝不苟,机务副场长王文海亲自骑着摩托车带着机务科长刘殿臣或机务技术员韩景滨起早到各队去检查双班保养。规定机务副队长必须参加双班保养,这样有以下好处:掌握情况、督促工作、带教徒弟。
  由于机务管理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出勤率,机具利用率,机具完好率,保证了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降低了消耗和成本,做到了优质、高效、低耗,对农场的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认真实行科学种田  
  1959—1962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五股歪风的严重破坏,农场生产力大大下降,不讲科学,吹牛蛮干,违背自然规律,使农场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为扭转这个混乱局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农场在“东总”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实行了科学种田。  
  第一、建立健全科研组织,生产队成立由领导、技术员、工人三结合的科研小组,进行栽培、施肥和耕作等调查研究,进行粘虫预测预报,试种草木栖等;第二、不断试验,总结推广了一整套机械灭草经验,如蒙头土、封闭锄草、苗前耙、苗后耙,3—4遍中耕,配合人工锄草、拿大草,结合耕作,轮作进行综合灭草;第三、推广耙豆茬种小麦的新经验,不但可缓和农时,而且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并使土壤耕作逐步合理化,实现了深浅交替;第四、试验了24一DJ脂化学灭草,进行了飞机撒药杀虫;第五、逐步推广小麦分段收割,1963年以前,小麦多采用直接联合收割,麦收一般都在8月1日以后开始,正逢雨季,小麦水分也大,又都是土晒场,小麦在场院晾晒压力很大,经常发霉发烧,1963年以后,逐渐推广小麦分段收割,虽有阻力,但在实践中证明,分段收割有许多优点,逐步被人们接受5第六、加强种子工作,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第七、建立了六大制度,轮作制,栽培制、耕作制、施肥制、植保制、综合灭草制。第八、搞“样板田”试验。场领导代头种“样板田”。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为了使农场更加企业化,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农场各级都加强了八个方面的经营管理。即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定额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机务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畜牧生产管理。
  定额管理:这个时期,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结合当时生产水平,参照上级有关数据,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领导和专业人员共同制定了机械作业定额、人畜力作业定额、燃油料消耗、零件消耗、低值易耗品消耗等消耗定额,拖拉机混合台折算成标准台,作业亩折算成标准亩,制定定额的原则是,按上中等标准水平,既要做到使大多数人能完成定额,又要做到通过努力有额可超的原则。总局下发了统一的定额规定,农场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因地,因时地执行。
  计划管理:年初农场给生产队下达生产指标和财务指标,生产队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由生产队长、会计、农业技术员共同制定年度生产计划、生产措施计划、财务计划。每个生产阶段要制定生产阶段作业计划,每7—15天要制定小段生产作业计划,每天要填写生产作业日记单。田间作业做好地号设计,填好土地档案,这样就加强了生产计划性,克服了盲目性,扭转了混乱的局面。
  物资管理:严格规定按计划采购,定额供应,设立帐目和卡片,作到帐物相符,在发放时要交旧领新,规定使用年限和借还时间。损坏丢失要包赔,年终进行清仓查库、物资盘点、公物还家,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大大的减少了损失浪费,并加强三库一场的管理。节约了大量的油料、零件和资金。
  财务管理:花钱必须按财务计划严格掌握,认真执行财务手续,中央农垦部、财政部专派一名监督员驻场,严格把关,规定要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严肃财务纪律,规定场长只有批准200元以下的权利,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基本建设指标都由上级批准,决不允许随便扩大和改动,不许超过投资,不许挤占生产费用,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减少浪费。
  每个生产阶段要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漏洞,及时扭转,每年年终要进行财务决算,年初制定财务计划,这样就克服了乱花钱乱批钱的现象,大大节约了开支。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农场在贯彻“八字”方针的过程中,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首先,组织广大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在这个时期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十二条”、“六十条”等。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农垦部、农垦局和黑龙江省委关于整顿国营农场的一系列规定,通过学习,增强了政策观念,调动了干部职工建设农场的积极性。
  1963年,农场开展了“五好生产队”运动,内容是:生产建设好、经营管理好、贯彻政策好、政治思想好、职工生活好的五好生产队活动。按五好条件开展劳动竞赛,评五好队、五好机车组,五好食堂、五好职工等,发给流动红旗,这个活动在改进领导工作作风,改进政治思想面貌,搞好生产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贯彻执行“五条”、“十六条”的过程中,普遍开展了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吃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还是束缚生产力;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还是向国家伸手要钱;是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还是永远保留等级固定工资制度的讨论。这是对干部职工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它大大提高了干部和职工懂得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干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委的集体领导,注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了工会和共青团的工作。
  在这个时期,还开展了“学大庆”的活动,学习大庆人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在工作上要求过得硬,不满足过得去。
  还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学习焦玉禄的运动。通过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提高了干部职工建设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积极性,鼓舞了干劲,改变了精神面貌,生产蒸蒸日上,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64年党委书记吴惠新到北京政治干校学习,参观解放军大比武。1965年7月1日,农垦部召开全国国营农场政治工作会议,指名邀请吴惠新书记去参加,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自建公助解决住房
  通过自建公助的方式解决职工住房,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在一些农场实行了。1962年省委农村工作部进一步肯定了自建公助解决职工住宅的办法,要求农场为自建公助投一些资金,随后,自建公助就在各农场普遍发展起来。
  绥滨农场自建公助盖家属房是从1964年开始的。当时由于农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增多,许多职工家属没有房子住,而国家比较困难,给农场的基本建设投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 需要,而当时的农场生产形势和经济形势都非常好,银行存款360多万元,为解决国家投资少,职工住宅缺的矛盾,在上级指示和支持下,农场党委决定在全场发展自建公助家属房,在木料和基建用材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价钱上给予优惠,房权归己,并对盖房的有关政策做了明确规定,但开始行动不快,职工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为打消这些顾虑,党委书记吴惠新带头盖起了自建公助家属房,在他的带头下,自建公助盖家属房在全场普遍发展起来。盖的最多最好的是12队(现27队)。全场各队去参观,大大推动了全场自建公助家属房的修建。1965年,是全场自建公助盖家属房的高潮。当年,东北农垦总局基建水利局,在绥滨农场召开了职工家属住宅现场,会,肯定了自建公助的办法。一直到1966年仍有发展。东北农垦报做了专题报导,并刊登了照片。
  黄金时代经济状况
  从1963年开始到1968年上半年止。绥滨农场在东北农垦总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飞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某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使其管理体制,经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生产力的组织越来越符合农场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又顺应自然规律,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一切必然带来农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农场的生产蒸蒸日上,经营硕果累累,干部职工喜气洋洋,从1965年至1968年农场经营连续盈利,四年共盈利7107000元。l967年是建场以来盈利最高的一年,盈利354.7万元。银行存款额达360万元,这个时期被称为农场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