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经营规模迅猛扩大
第三节 生产经营规模迅猛扩大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
1968年至1971年,北京、上海、天津、航州、温州、哈尔滨、鹤岗、佳木斯、萝北等大、中、小城市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分期分批来垦区落户,九团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6,443人,其中北京875人,上海978人、天津221人、哈尔滨1542人、佳木斯263人、鹤岗112人,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
知识青年来团,定为农工一级,劳保待遇与农场职工相同,这样带来一个矛盾。原来一些农场职工子女和家属没有安排工作,有的是长期临时工,有的在家属队参加季节性生产劳动。这个矛盾不解决,不利调动老职工积极性。为此农垦部1968年作出决定:“国营农场的中、小学毕业生,已满劳动年龄,国家没有分配其他工作的,农场可以吸收他们为职工,参加农场的生产劳动”。在兵团筹建时就认为:“这种不允许子弟就业的不合理制度应该打破,将没有就业的人,按条件正式列为兵团战士或兵团职工,作为国家的正式职工。其工资待遇照接收城市知识青年的标准执行”。兵团成立后便立即决定,重审筹建组的意见,同时明确规定:“包括1966,1967两年在初、高中毕业的农场职工子女,今年原则上都要安排就业”。由于兵团实行“包下来”的就业政策,除知识青年下乡之外,垦区内部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速度也很快。这样,在兵团政策的规定下,九团的劳动力急剧增长,兵团组建前,1967年末职工总数是4457人,兵团组建后,1971年末职工总数达9441人(已停止接收知识青年)。4年间职工总数增加了一倍多。
由于集中、大量地接收和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与职工子弟,增加了很多新职工成分,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不少人很快成为很好的劳动力,他们通过生产实践,不仅锻炼了自己,也为垦区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他们之中有218人入了党,1379人入了团。75人担任了基层和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被选送到大学去学习,还有的成为农业、机务、文教、卫生、交通、财贸等各条战线的骨干,成了垦区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增长过快、过于集中,与农场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第一、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兵团时期,九团虽然新建了13个连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劳动力增加的幅度超过生产的发展速度,不仅工资总额比生产总值增加的速度快,而且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在急剧下降:第二、增加了劳动管理的困难,由于劳动力的超量增长,劳动定额、定编等都无法适应,加上当时各种规章制度的废驰,工资形式月薪月付,干不干32元,好坏无奖无罚,部分知识青年有严重的无政府思潮,所以劳动纪律松弛、机械、人力以及其他安全事故明显增多,工伤、病假、事假、旷工都大大增多,特别是年终、年初,由于知识青年享受探亲假,不但报销路费,照常发放工资,增加工资额,而且长期不归,生产和工作缺岗,影响冬季农机具检修,影响麦播以及其他生产和工作,造成生产秩序混乱,出勤率低,劳动效率差、开支大,当时出现这样现象:领工资人多,超编超支,干活人少,缺岗缺位;第二、增加了职工生活的困难,由于城市知识青年集中来团,在生活安排上带来许多困难,虽然国务院规定知识青年由遣送单位发给500元安置费,但这远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原来农场房子本来又少又破,职工都住在家里,吃在家里。知识青年大量增加,首先要有男女集体宿舍、食堂和其他用房。而且还需要抽出许多管理和服务人员去种菜、做饭、烧水、烧炕等。增加了后勤供应工作。医疗治病,文化娱乐,冬季烧柴,烧煤等负担都增加许多,过年过节还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给当时的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管理等都带来了大量的困难,尤其是基层干部负担更重。
大面积开荒建设新连队。
兵团组建后,由于城市知识青年大批集中来团,农场职工子弟大量就业,职工总数急剧增加,超编严重,农场现有规模无法适应和容纳过剩的劳动力,加上九团西南地区有大片未开垦的荒地,当时机械也很充实,上级政策也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周围农村公社也不断在农场范围内开荒,他们建很多地抢子,所以团党委决定,集中人力、机械、物资开荒建点,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增建新连队,以连建连。如26连包建35连等等。新建连的干部、职工、机械、车马和其他物资,都由包建老连队抽调,于1969年3月正式建点,搭帐篷、挖地抢子、搭草棚、边盖房边开荒。没有井,就地砸冰化水做饭,这一年共创建了13个连队。西南地区的荒地基本被开垦:16, 17、18、29、31、32、33、34、35、36、37、38、39连,耕地面积逐年迅速扩大,安置了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和职工家属,为以后扩大再生产和农场发展打下了基础。制止了周围农村公社向团内的延伸插花,便于兵团内部的统一规划。
除大量开荒建连外,兵团时期还发展了多种经营;建立了人工养鱼池,从吉林省引进了第一批梅花鹿和人参,并发展和改良了羊群,发展蜜蜂等等,出口人参和鹿茸,增加收入。
大搞基本建设修房建
舍九团组建后,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解决13个新建连队交通不便的困难,为解决大量知识青年集中来团,而集体宿舍、食堂、公共文娱设施又十分缺乏的矛盾,九团在这个时期,重点抓了几个重点基本建设项目:
1、继续加强东灌区的施工,购入灌区各种配套设备和进行安装;2、引进大量新式农具;3、修筑了一号公路;4、建筑了大量砖瓦结构的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5、在发展工副业、电力通讯方面也作出了不少成绩。
水利建设:1973年12月,根据三江平原治理规划,绥滨县和当时的八团、九团达成共同治理蜿蜒河涝区的协议书,九团于1974年春,开始蜿蜒河主河道施工,1975年组织20台推土机同时施工4条排干,先后进行两次会战,每次会战持续40多天,出勤了1500多个台班,完成土方量50万立方。
1966年,“东总”设计院开始对东灌区进行规划设计,1968年秋,干渠破土施工,1970年施工水泵站,成立东灌区施工指挥部,团参谋长孙天鳌任指挥,王文海、李仁、刘光岚、王成彬、曹双庚相继任副指挥,曹双庚任技术组长,设计院派出以闵炳世为队长的设计队,成员有:徐世均、秦金浩、王飞、张明五、祝守启等人。边设计边指挥施工,1971年5月组织全场进行渠道施工大会战(大战红五月)。在6队设临时施工会战指挥部,出勤3000人,22台推土机,完成土方量27.5万立方,施工部队就地支锅做饭,吃住在工地,从1队的头道沟到6队营区的公路两侧、帐篷、席棚毗连,彩旗招展,一条条排灌渠道跃然展现在大地上。
房屋建筑: 九团8年时间,修建了18门和24门的转盘窑,建筑砖瓦房112,925平方米,其中有起脊房,也有楼房,有生产,办公、文教、卫生用房,也有大批的职工宿舍、家属宿舍,连队的房屋有办公室、职工宿舍,“540平方米”的大食堂兼俱乐部、卫生室、广播室、小会议室、青年民兵活动室、小卖店、物资库、油料库、零件库、种子库等。大大改变了农场的基本建设面貌,改善了职工、家属、知识青年的居住、文娱生活的条件,九团时期的基本建设是绥滨农场建场以来基本建设史上第二个大飞跃时期。
屯垦戍边建设武装连队
兵团时期,它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为: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在编制上,兵团成立后取消武装部,1969年司令部机关设置参谋股,主管战备、通讯、人事,股长李仁、副股长高顺军,1970年人事工作划出,单独成立军务股,1972年通讯工作划出,单独成立通讯股,而同时把参谋股改为作训股,主管战备、民兵、护林防火。1970年至1976年作讯股股长是高顺军、副股长张怡成。
基层装备了一个武装营,营部设在福兴,营长李仁、教导员赵永清、副营长朱继明、副教导员张文华。3个步兵连,有:3连、6连、8连,1个机炮连,即2连,4个武装独立排,分别设置在4连、 5连、10连、8连。当时有基干民兵(兵团战士)6000多人,武装基于民兵(武装兵团战士)700多人,其他各生产连队(离边境较远的)也都陆续配备了炮、枪支、弹药等武器装备。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以后和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几乎各连都配备了武器。
武装兵团战士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一边坚持生产建设一边坚持军事训练。1970年参加东灌区的施工会战,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修筑防空洞3519个,挖战壕6270米,挖交通壕3290米,挖反坦克壕70米,还自制了一些机炮零件、土炸药、干粮袋、三角巾、救护箱-担架等,准备随时参加反侵略战争。
1971年冬,参加了师组织的千里野营拉练,由九团团部出发,经萝北、宝泉岭、猴儿山,佳木斯市、富锦县、八团返回九团团部,历时10天,行程千里。1970年参加修筑二抚战备公路。1972年去伊春参加国防施工和野战军并肩战斗。1974年11月参加师会操取得射击第一名。1975年10月代表二师去兵团参加军事考核取得第二名。1976年11月参加管局首届军事会操,取得团体第二名。
兵团时期的武装编制和军事活动占用了许多人力物力,直到兵团撤消后,才恢复武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