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兵团时期九团经济局面
第四节 兵团时期九团经济局面
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九团组建前,绥滨农场的经济状况是很好的。从1965年到1968年连续4年盈利,1967年达到最高峰,盈利354.7万元,4年盈利总额为710.7万元,1968年农场在银行存款360多万元。九团组建后,前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执行了只抓阶级斗争,只讲突出政治,忽视生产,轻视技术,不讲经济效益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所谓“原农场”,废弛规章制度,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设战线拉长,劳动力剧增,贬低机械化的作用,不重视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四超”现象严重,非生产开支大量增加,端铁饭碗,吃大锅饭,加上自然灾害,新垦荒地多,产量低,新建连队多,包袱重等等原因。总之,兵团的管理体制与农场本身的企业性质产生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兵团时期,九团干部战士虽然也付出许多劳动代价,做出很大努力,但是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单产降低,经营状况日益恶化,严重亏损局面已经形成,银行贷款增多,日子很不好过。从1969年至1976年8月有4年盈利,4年亏损,盈利的年份有1970年、1971年、1975年、1976年,4年盈利,总额354.8万元,8年盈亏相抵共亏损434.8万元,1976年银行贷款将近1000万元。
总结经验恢复生产。
1973年全兵团春涝严重,播种违背农时,生产指挥不力,农业大幅度减产,经营严重亏损。九团的形势和兵团一样,除主观原因外,春涝严重,小麦播期推后,千粒重降低,小麦亩产只有87斤,玉米亩产180斤。上交粮只有6,360吨,相当于1972年的一半,1971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经营亏损392万元,是建场以来亏损的最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团党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召集各基层领导和会计会议,分析亏损原因,找出扭亏增盈的途径。对各基层单位排队,限期扭亏和减亏,并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计划、财务、劳动物资、生产管理。严格控制计划外基本建设,注意发挥机械作用,重视科学种田等。从1971年开始,生产和经济开始恢复和好转,粮豆单产比1973年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