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耕种面积
1948—1950年,农业生产全部靠人畜力,耕地面积扩大迟缓,只达8,205~8,265亩,播种面积也很小,为7,770—8,250亩。
1951年开始了机械开荒和播种,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扩大速度较快,1951年末,耕地面积达13,920亩,1955年末,耕地面积突破10万亩,达104,685亩;播种面积由,1951年13,650亩扩大到1955年73,545亩。
1956年,播种面积突破10万亩,达110,610亩;这年由于一分场土地被洪水淹没,耕地面积向东北方向发展,在二、三分场大量开荒,年末耕地面积达161,280亩。
1957年,由于上年土地被淹,年末耕地面积缩小到80,255亩;播种面积缩小到47,340亩。
1958年大跃进,当年开荒120,000亩,划给江滨农场55,000亩,年末耕地面积突破20万亩,达243,870亩;播种面积128,870亩。
1959年,因涝灾严重,耕地面积缩小到204,150亩;播种面积172,710亩。
1960~1961年,因公社部分大队并入农场,耕地面积扩大,1960年末耕地面积217,005亩,1961年末耕地面积220,095亩;播种面积1960年188,745亩,1961年因涝灾减少到177,750亩。
1962年,因公社大队退出农场,年末耕地面积缩小到181,020亩;播种面积缩小到168,740亩。
1963~1968年,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稳步扩大。1967年播种面积突破20万亩,达234,750亩,耕地面积291,390亩。1968年末,耕地面积达297,870亩‘播种面积275,220亩。
1969年,农场组建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九团党委为了安置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和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天旱地有利时机,集中人力、物力和机械力量。在团部西南大量开荒,用老连队包建新连队的办法,新建13个农业连队。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迅速扩大。
1969年末,耕地面积达325,425亩;播种面积达300,210亩。
1971年末,耕地面积突破40万亩,达427,380亩,播种面积390,340亩。
1972年末,耕地面积466,860亩,播种面积突破40万亩,达409,305亩。
1975年末,耕地面积突破50万亩,达507,645亩,播种面积472,305亩。
1976年末,耕地面积540,900亩,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达510,795亩。
1977年以后,耕地面积基本稳定;播种面积也处于稳定阶段,稍有扩大,由1976年510,795亩扩大到1981年536,655亩。
1981年末,耕地面积达549,960亩,为绥滨农场耕地面积顶峰,但比1976年末仅多9,060亩;播种面积536,655亩,为农场播种面积顶峰。
1982年,由于1981年夏秋涝灾严重,造成当年部分耕地弃耕弃种,年末耕地面积缩小到540,370亩;播种面积缩小到484,200亩。
从1982年开始。至1985年末为止,由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占田部分耕地面积。又由于从1982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宜林,宜牧宜牧,宜渔则渔”的原则,有些低洼地段弃耕弃种,再加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比较零散,统计上报数字不完全准确等原因,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逐年明显缩小:
1983年末,耕地面积525,808亩,播种面积447,605亩。
1984年末,耕地面积429,000亩,播种面积403,057亩。
1985年末,耕地面积369,784亩,播种面积369,748亩。
单产总产
一、小麦:
1948—1962年,农场创建和合江农垦局时期的15年中,各年小麦亩产都在200斤以下。其中1952、1955、1957、1958、1959等5年,亩产高于133斤,1955年亩产最高,为175斤。其余10年亩产都低于133斤,其中,有4年亩产只接近和低于66.5斤;1948年43斤,1949年68斤,1953年67斤,1962年53斤。15年小麦平均亩产123斤。小麦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1948~1950年建场初期为人畜力作业,生产力非常落后,小麦栽培水平低;1951年,虽然有了机械,但农业技术和机械作业水平低,作业粗放,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质条件差;1953年新垦荒地播种小麦面积比例过大;1954年虫灾、旱灾严重,从播种到麦收未下一场透雨,地表龟裂;1956年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但正当麦收关键季节:松花江水泛滥,江堤决口,一分场小麦全部淹没,损失严重;1961年7月下旬~8月中旬麦收季节重涝;1962年4月至5月小麦出苗期和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严重干旱,而7月下旬至9月中旬又逢重涝,小麦弃收7500多亩,造成严重减产。
这段时期小麦总产情况是:1948~1950年,由于小麦单产低,面积小,总产很少,只有64~160千市斤。1951~1954年,小麦播种面积由2,490亩逐年扩大到22,380亩,总产也由300千市斤增加到2,540千市斤。1955~1958年,小麦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单产也相对提高,总产随之明显增加为7,606~9,662千市斤。1959年,由于贯彻“大豆为纲”的农业方针,小麦播种面积由上年62,040亩缩小到37,500亩,虽然亩产达160斤,但总产由上年9,286千市斤减少到6,000千市斤。1960~1962年,小麦播种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因单产降低,总产有减少趋势,尤其1962年,虽然播种面积扩大到71,500亩,但因亩产降低到53斤,总产只达3,812千市斤。
1963~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时期,由于贯彻中央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作物布局逐步合理,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认真实行科学种田和田间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了各项农业生产规章制度和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加上自然条件较好,风调雨顺,小麦亩产稳定提高,6年中有4年亩产超过200斤,其中1965年超过266斤,1967年亩产355.8斤,达小麦单产历史最高水平,其余 2年,亩产也接近200斤;1963年132斤。1966年194斤。6年小麦平均亩产310斤。
这个时期小麦总产情况是:由于播种面积稳步扩大,单产稳定提高,总产大幅度增加,由1963年总产9,972千市斤增加到1967年的37,250千市斤,达小麦总产历史高峰。平均每年小麦总产21,926千市斤。
1969~1976年建设兵团时期,由于新建13个连队,每年都在西南片大量开荒,新垦荒地占耕地面积比例迅速扩大;新建连队人员新,机械缺乏,物质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九团前期,生产秩序比较混乱,大量知识青年来团,各方面困难较大,规章制度全面废弛,政治冲击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大下降,拿铁饭碗吃大锅饭,无奖无罚,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作物单产逐年下降,1969年,小麦亩产230斤,1970年211.7斤,1971年193斤,1-972年166斤,尤其是1973年,由于4月至7月涝灾严重,麦播时机车下不去地,播期大大推迟,有些地号播到5月中旬,千粒重大大下降,有些小麦不孕绝产,麦收时又多雨,收获不利,造成严重欠收减产,亩产降低到87斤。1974~1976年,总结了教训,逐步恢复了部分规章制度和正常生产秩序,开始重视科学种田,加强经营管理,推广农业技术,种子、化肥,机械等物质条件也比前期有所改善,加上自然条件也有好转,小麦单产开始出现上升趋势:1974年亩产226.3斤,1975年248斤。8年中有5年亩产超200斤。一年接近200斤(193斤),2年低于200斤,8年小麦平均亩产197斤。
这个时期的小麦总产情况是:由于小麦播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小麦总产逐年增加,除1973年外,总产幅度为32,338~50,504千市斤,总产最多年份是1976年,达50,504千市斤,出现小麦总产历史第二次高峰。1973年由于单产严重降低,面积也相对缩小,总产大幅度减少,只达14,914千市斤。平均每年小麦总产35,995千市斤。
1977—1985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时期,小麦单产起伏较大。1977,1978、1979、19S2等4年,旱灾都很严重,尤其是4~5月少雨,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单产明显降低,1977年亩产164.2斤,1978年亩产80斤?1982年亩产150斤;1981年涝灾严重,麦收季节连续降雨。地里积水或饱和,康拜因收割十分困难。尤其是西南片作业区所属生产队,地势低洼,困难更大,虽然小麦长势良好,但由于收获损失大,单产大大降低,亩产200斤。1983—1985年,自然条件好转,小麦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阶段,水分比较充足,小麦推广了“751”优良品种,化肥质量提高,供应也比较充足,麦收阶段除1985年外,天晴少雨,收割晾晒顺利。小麦单产明显提高。由于落实了承包责任制,职工责任心加强,保证了收割质量,降低了损失。1983年亩产295斤,1984年亩产304斤,1985年亩产275.2斤。9年小麦平均亩产202斤。
这个时期小麦总产情况是:1977—1978年,由于单产低,总产减少。1977年由上年50,504千市斤减少到36,232千市斤,1978年继续减少到17,875千市斤。1980~1981年,由于播种面积扩大,总产增加:1980年小麦总产是:47,120千市斤,1981年虽然遇严重涝灾,麦收损失大,但因小麦长势好,亩产仍达200斤,播种面积扩大至lJ271,560亩,总产达54,310千市斤。1982年,单产降低至150斤,播种面积缩小到235,245亩,总产减少到35,252千市斤。1983—1985年,播种面积虽然缩小,但由于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3年总产64,601千市斤,出现小麦总产历史第三次高峰。1984年,由于播种面积缩小,减少到51,955千市斤,1985年由于单产比较低,总产减少到48,775千市斤。平均每年小麦总产44,187千市斤。
二、玉米
1948—1962年,除1954年无玉米资料记载外,14年中有12年玉米亩产低于266斤。主要是因为品种不好,都是农家品种,保苗株数低,施肥少,病虫害多等原因。由于自然灾害,1950、1955、 1960三年亩产很低,分别是64斤、65.4斤、66.2斤,如1960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重涝,初霜来的早(10月17日),玉米贪青,收获时大雪覆盖造成严重减产。1949、1951、1953、1956、1959等5年亩产超过200斤,1959年亩产最高,达329斤。14年玉米平均亩产118斤。
这个时期玉米总产情况是:1948—1955年:由于播种面积小,单产低,总产很少,为28—168千市斤。其中1948年播种面积只有 225亩,总产只达23千市斤。1950年,因亩产只有64斤,总产只达30千市斤。1955年,因亩产只有65.4斤,总产只达54千市斤。1956~1958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35~1,995亩,总产增加到322— 326千市斤,其中1957年,因亩产降低到114斤。总产减少到118千市斤。1959年由于贯彻“大豆为纲”的农业方针,玉米播种面积缩小到885亩,总产减少到292千市斤。1960~1962年,贯彻农牧并举方针,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为满足饲料供给,玉米播种面积突然扩大到10,080~24,195亩,总产猛增到1,320—1,750千市斤,其中1960年,播种面积虽扩大到24,195亩,但因亩产降低到66.2斤,总产只达1,604千市斤。平均每年玉米总产452千市斤。
1963~1968年,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然条件好转,玉米单产显著提高,除1964年外,其余5年亩产稳定在316.5—445斤。1964年因春旱秋涝,亩产下降到129斤,6年玉米平均亩产337斤。
这个时期玉米总产情况是:由于播种面积稳步扩大,单产显著提高,总产大幅度增加,由前个时期年最多总产1,750千市斤增加到年总产4,058~12,134千市斤。1964年亩产虽然下降,但因播种面积大,总产仍达4,058千市斤。1967年,总产达:12,134千市斤,为玉米总产历史高峰。平均每年玉米总产是:9,034千市斤。
1969~1976年,玉米亩产仍保持较高水平,除1969、1973两年外,其余6年亩产为268—399.1。1973年因重涝和低温,亩产降低到180斤,1969年因大量开荒建设新连队,玉米播种面积由上年 26,550亩扩大到35,910亩,管理水平下降,收获损失大,亩产下降到220斤。8年玉米平均亩产311斤。
这个时期玉米总产情况是:1969—1973年,除1970年外,其余 4年播种面积都大于1968年前,但因单产起伏较大,并相对下降,总产除1971年增加到19,368千市斤外,其余4年总产都低于1967 年,1973年下降到5,700于市斤,其余3年总产分别为7,908千市斤、8,264千市斤和11,030千市斤。1974—1976年,玉米播种面积明显扩大,分别为:63,210亩、89,565亩、104,325亩,亩产也较高,总产随之大幅度增加,1974年总产17,540千市斤,1975年总产35,756千市斤,1976年总产35,234千市斤。平均每年玉米总产17,600千市斤。
1977—1985年,玉米单产有下降趋势。1977—1979年旱灾严重,单产下降:1977年亩产229.5斤,1978年亩产293斤,1979年亩产241斤。1980—l981年因涝灾严重,单产下降:1980年亩产263斤,1981年亩产只有75斤。1982年因低温寡照和干旱,单产下降到 139斤。1983年因春涝和秋涝亩产降低到206斤。1984年因春涝、夏旱、秋涝和大量重茬,亩产降低到145斤。1985年玉米单产开始回升。
这个时期玉米总产情况是:由于播种面积和单产呈逐年缩小和下降趋势。总产随之逐年减少,由1978年总产30,908千市斤逐年下降到1980年总产20,738千市斤。1981年由于亩产下降到75斤,总产减少到3,946千市斤,1982年由于亩产下降到139斤,总产减少到4,725千市斤。尤其是从1983年开始,播种面积显著缩小:1983年34,521亩,1934年只播种1,103亩,1985年10,711亩,总产随之大幅度减少;土983年7,118千市斤,1985年4,013千市斤,1984年最少,只有160千市斤。平均每年玉米总产是:16,990千市斤。
三、大豆
1948—1962年,大豆单产较低,15年中只有5年(1951、1952、1953、1955、1959年)亩产高于133斤,单产较高的1955年,亩产才达到170斤,其余10年亩产均低于133斤。单产低除因生产力落后外,自然灾害也很严重,其中1954年因严重旱灾减产,亩产97斤,1956年因洪水泛滥减产,亩产89斤,1960~1962年因严重涝灾减产,尤其是1960年,除严重涝灾外,还由于1959年大豆面积过大,造成1960年大豆大面积重茬,亩产下降到47,2斤。1961年亩产86,6斤,1962年亩产95斤。
这个时期大豆总产情况是:1913~1950年,由于播种面积。单产低,总产很少,只有473—520千市斤。1951—1953年,播种面积迅速扩大,由1951年10,275亩扩大到1958年34,215亩,总产随之由1951年1,598千市斤增加到1958年3,296市斤。1959年贯彻“大豆为纲”的农业方针,大豆播种面积猛然扩大到90,420亩,由于好地给大豆让路:大豆长势良好,虽然收获损失大,甚至用拖拉机在冻土和冰上压豆脱粒,但大豆亩产仍达到167斤,总产猛增到15,146千市斤,达大豆总产历史高峰。1960—1962年,播种面积缩小,单产严重降低,总产减少到3,772—7,000千市斤。平均每年大豆总产3,575千市斤。
1963—1968年,由于管理水平提高,大豆单产明显提高,6年中,各年大豆亩产都超过138斤。其中三年较高:1965年180斤,1968年186斤,1966年192斤,6年大豆平均亩产172斤。
这个时期大豆总产情况是:由于大豆单产稳定提高,播种面积稳步扩大,总产随之大幅度增加,1962年以前,总产最多一年是1962年(1959年例外),均7,000千市斤,1963~1968年总产为9,726—20,158千市斤。1968年总产20.1—58千市斤,为大豆总产历史第二高峰。平均每年大豆总产13,245千市斤。
1977—1985年,9年中只有2年大豆亩产高于133斤,1978年137斤,1982年153斤,其余7年亩产都低于133斤。9年大豆平均亩产116斤。
这个时期大豆总产情况是:1977~1982年?大豆播种面积比1976年前扩大,为147,480~207,986亩,总产随之增加,达14,458~27,703千市斤,1982年总产27,703千市斤,为大豆总产历史第三次高峰。1983年和1984年,大豆播种面积缩小,总产减少。1985年又开始回升。平均每年大豆总产13,791千市斤。
1948~1985年三大作物单产,总产统计表
续表
注:单位:斤/亩;千市斤
1951~1985年上交粮豆数量和商品率统计表 单位:千市斤:%
1967~1985年大豆出口数量统计表
历年工农业总产值及农业产总值占总产值比例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