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第三节 栽培轮作换茬
建场初期,生荒地多,换茬方式主要是采取头荒地,二荒地种大豆,三荒地以后种小麦和玉米等其他作物。 1952—1958年,小麦比例明显扩大,1959年大豆比例猛增,1960—1961年又提倡多种玉米,发展畜牧业。由于种植比例不稳,作物布局不合理,不断开垦荒地等原因,不能实行合理轮作,重迎茬面积大。 1962—1968年,农场各生产队地号基本固定成型,在贯彻“八字方针”过程中,通过调整,作物布局逐步合理,比例相对稳定,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由合理换茬逐步向正规轮作制过渡。这个时期主要轮作方式是:排水良好的岗平地采取“麦—玉(杂)—豆”的轮作方式;低洼地采取“麦一麦一豆”的轮作方式。
1974年开始,玉米比例明显增大,为保证玉米种植面积,采取“麦一麦一玉(杂)一豆”四区轮作和“麦一玉(杂)一豆”三区轮作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保证小麦比例占40—50%;大豆占30%左右;玉米和其他小作物占20—30%。在推广大豆原垅卡种玉米时,出现了“麦一豆一玉”的轮作方式。
1980年10月,宝泉岭管理局规定:坚持合理轮作,是执行耕作制的前提。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植保制(重点是化学灭草)四制尤其需要有机结合,合理配套,适于机械化生产要求,这是充分发挥深松少耕法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上的战略作用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采用“麦一杂一豆一麦一甜一绿”轮作方式的“四制”配套方案,具体方案内容如下表。
采用麦一杂一豆一麦一甜一绿轮作方式的“四制”配套方案
1982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尤其是自1985年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成立联合协作体,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地块分散,玉米面积明显缩小,给统一轮作带来困难,为调节这一矛盾,在新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下解决合理轮作问题,有些生产队采取了“统种分管”等灵活方式,基本保证了合理换茬,在大面积实行“麦一麦一豆”的轮作基础上,为适应小面积轮作,农场农业措施纲要提出采取“麦一玉一豆一麦一甜”;“麦一麦一豆一麦一甜”;“麦一油一豆一麦一甜”等轮作方式。
农场历年规定的轮作换茬原则是:麦不连三,玉米不重,大豆不重不迎。但受春秋降雨所左右,影响整地和播种,迫使小麦历年都有10—30%的连三面积,大豆也有10—20%的重、迎茬面积。
播种时期
播期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农场小麦播期一般为4月1~25日,近年为4月1—20日,最佳播期(也称最适播期或高产期)是4月5—15日。但并不绝对,原则是“适时早播”,即:在保证播种深度,复土严密的前提下尽量提早,宜早不宜晚,提倡“顶凌播种”,素有春小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形象说法。农场历史上小麦最早有在3月下旬播种的,由于冻害,出现大量紫苗。还曾试验过“春小麦近冬播种”,由于保苗率太低而终止。1973年,因严重春涝,无法按期进行小麦播种,而上级指令必须保证小麦播种面积,小麦播期最晚延迟到5月中、下旬,造成小麦千粒重严重降低,甚至不孕,不仅造成严重减产和绝产,而且小麦品质严重下降。个别年份,春季气温低,土壤干旱,后期降雨多,适当晚播的小麦也有获得丰产的。
在早、晚熟品种的播期上,一般主张和采取先播早熟品种,后播晚熟品种,可提早收获,缓和麦收压力,尽量避开雨季;但也有主张先播晚熟后播早熟品种的,理由是可提高产量。
大豆播期,一般是中晚熟品种5月5~10日,最早不能早于5月1日,最晚不能晚于5月15日;中早熟品种一般是5月15~20日,最晚不能晚于5月25日;早熟品种最晚不能晚于6月5日。原则是提早播种注意苗期躲过终霜,避免冻害,推迟播期要避免贪青晚熟。同时还考虑整地质量,播前封闭锄草等因素。农场一直提倡大豆分期播种,以缓和农时,有利于中耕管理和收获。在低温寡照年份,大豆贪青晚熟的情况常有发生,严重降低产量和质量。
玉米播种,一般在5月1~10日,最晚不能晚于5月15日。在土壤水分大的年份,过早播种,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易造成“粉种”。播期拖后,在低温或初霜提早的年份,易造成,严重减产。
在安排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顺序上,农场有“两头夹中间”的主张,即:先播种晚熟大豆,中间播种玉米,后播早熟大豆。
其他作物的播期是:水稻育苗期为4月15—25日;插秧5月15— 25日,最晚不能晚于5月30日;直播田最晚不能晚于5月25日;甜菜播期4月20—30日,最晚不能晚于5月5日;高粱播期5月1~10日;谷子播期5月1~10日,向日葵播期4月25日一5月5日;油菜4月5~20日。
播种深度
播深是保证出苗的关键。农场播深在一定范围内,有由深向浅的趋势。目前的播深是:小麦2~3厘米;大豆3~4厘米;玉米4~ 5厘米,甜菜3~3.5厘米;高粱2~3厘米;谷子1~2厘米;油菜2~ 2.5厘米;向日葵3~4厘米。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作物单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农场种植作物的密度有由稀向密发展的趋势,但也不是越密越好,而是根据品种性状,施肥水平,栽培方式等,通过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确定合理的密度范围,以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
50~60年代,小麦密度一般为垧保苗500~550万株,最多600万株,大豆垧侏苗25~30万株;玉米垧侏苗2,5~3,5万株,70年代以后,小麦由于不断引进耐水肥、高产、中杆抗倒伏品种,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密度也不断增加。早熟品种垧保苗700~750万株,晚熟品种垧保苗650—700万株;大麦垧保苗450~550万株,大豆为了便于机械收割,提高结荚部位,由原来“豆打旁秸麦打齐”的传统主张改为“豆打长秸麦打齐”的新主张,提高密度,减少大豆分枝,增加主枝结荚数量。80年代,大豆密度是:中早熟品种垧保苗40—45万株,中晚熟品种35~40万株;玉米由于逐步推广单交种,淘汰农家种,密度明显提高,单交玉米垧保苗6~6.5万株,少部分尚未淘汰的农家种垧保苗4~5万株,水稻垧保苗600~650万株,插秧水稻田基本苗3~4寸。每穴3~4株;甜菜垧保苗6—7万株;油莱垧保苗100—120万株。在施肥和密度的关系土,小麦种植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玉米应随施肥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密度。
行距株距
合理的行距株距是增产的措施之一。小麦一直沿用24行和48行播种机窄行密植平播,行距为7.5~15厘米。60年代曾试验过24行播种机交叉播种,但因二遍作业,增加成本,未实施。70年代中期,曾提倡和试验小麦大垅宽行播种,理由是抗旱,可以进行中耕管理,节约种子,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各种行距的播种,但因增产效果不明显,机具改装亦麻烦费事,不利割晒等未能推广延续。
大豆行距在窄行和宽行问题上,曾多次进行过生产试验,几经反复。70年代,曾试种过30厘米窄行密植,并试验推广过大豆垅上双条播和满垅灌。通过实践,大豆普遍采用的行距是:中早熟品种45—50厘米,中晚熟品种60厘米。垅上双条播垅距70厘米,条距14~16厘米。
玉米行距,为增加不定根防止倒伏,抗涝和便于中耕高培土,由50年代60厘米行距改为70厘米行距,基本稳定不变,延续至今。
其他作物行距是:甜菜70厘米;高粱60厘米;谷子60厘米3油菜籽播行距30厘米,起垅播种行距60厘米;水稻(3~4寸)。
播种方法
小麦,建场初期,用马拉播种机播种。1952年,引进24行播种机。60年代初引进48行播种机。小麦播种一直沿用机械窄行密植平播。播前播后用V型或环型镇压器镇压。现在绝大多数播种机是48行,24行播种机已很少见。
大豆一直沿用平播后起垅的播种方法,播后及时镇压。70年代中后期,试验推广秋起垅或玉米原垅越冬,第二年原垅卡种大豆,卡种的方式包括垅上双条播,垅上满垅灌,垅上精量点播等,农具采用龙江1号和龙江6号,也有用播种机改装的精量点播机。1980年后,又实行秋起垅垅包肥,第二年垅上播大豆、玉米或甜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玉米播种,50—60年代主要采用机械平条播后起垅的方法,出苗后进行人工间苗定苗,由于费工费时,曾试验过中耕机横向和斜向间苗。但因伤苗过多没有成功。70年代初,改装播种机精量点播玉米,但效果差,缺苗多,未推广,仍沿用机械条播。70年代中后期,调进龙江1号和龙江6号精量点播机,玉米精量点播在全场普遍推广,下令禁止各单位条播玉米。精量点播多采取平作点播后起垅或边播边起垅,推广秋起垅,第二年垅上精量点播玉米等。还试验过大豆茬原垅越冬,第二年耢豆茬原垅卡种玉米。60年代末,学习涝洲经验,试行过机械先起垅,然后人工在垅上刨掩抓把粪,催芽坐水种等,由于费工费力,未推广。
水稻,1980年以前种植很少。1980~1982年,采用人工撒种水上直播。这种播种方法效率低,均匀度差,但出苗快,出苗齐,种子浪费少;1983年,水稻面积扩大后,播种方法也有所变化,除大部分仍采用人工水上直播外,还有一部分是利用谷物——48行播种机15公分行距地下旱直播,(播种方法同小麦,播深2—3公分)。这种机械播种方法效率高,但出苗差,用种量大,浪费大,不经济。1984年后,小棚和大棚工厂化育苗,机械插秧逐步发展起来,这种方法用种量小,较为经济,产量亦高,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甜菜,1970年以前,甜菜作为饲料种植,面积小。70年代末,宝泉岭糖厂投产,农场作为糖业原料生产,面积逐年扩大,播种方法是70公分行距,人工刨掩,人工施肥,人工点种,覆土等较为原始的播种方式,效率低。1985年,有一少部分采用小四轮配带小型双条播种施肥点播机,垅上点播或平点,穴距22~24公分,每穴7—8粒,下种均匀度高,播种质量好,并带有播种深浅调节手柄,转弯灵活,使用方便。播种,施肥,覆土连续作业,播种效率高,效果好,是取代人工播种的一种好办法。
1963年以后,农场在贯彻播种标准作业时,提出五字原则,即:准、深、匀、直、无。播种质量得到保证。
准:指播种量准确,施肥量准确,行距准确。
深:指严格控制播深和达到各行播深一致。
匀:排种口下种均匀。
直:指播行直。
无:指无重无漏。
收获方式
小麦:50年代一60年代初,收获小麦主要采取联合收割的方式。这种收获方式较省事,所谓“一遍成”,但必须待小麦黄熟末期或完熟期才能收割。割期集中,麦场压力也大。60年代中期,开始提倡和推广小麦割晒,分段收割方式。开始推广分段收割时,遇到很多阻力,有人强调分段收割两遍作业成本高。加上开始割晒经验不足,掌握不好“五度”,造成一些霉铺、穗发芽,拣拾不净等现象。割晒面积很少,只占收获面积的10—20%。割晒只做为一种试验和辅助措施。兵团初期,强令小麦分段收割,割晒才得到普遍推广,现在已成为小麦的主要收割方式,联合收割让位到辅助地位。在多雨年份,低洼地康拜因不能作业,虽进行过多种形式的防陷改装,仍不能有效解决低洼地收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大量集中人力,进行人工割麦,尤其是兵团时期,经常组织千人“大会战”,甚至提出“小镰刀万岁”、“C—7(小镰刀)打败C—6”的口号,直到现在,人工割麦仍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和应变措施。“人手一把镰”是历年麦收不可忽视的一项准备。
大豆:建场初期,大豆全部靠人工收割,带杆拉回场院,用马拉石滚子压豆脱粒,用木掀扬场清粮。50年代中期,开始用康拜因联合收割大豆,一般在大豆“摇铃”时开始收割,时间在10月1日以后,很多年份大豆收割拖延到土壤结冻。70年代初,推广大豆割晒,晒干后并趟拣拾,或码小垛在田间脱谷。
从建场到现在,人工割豆一直是大豆收割的重要手段,每年收割大豆时,都大量抽调机关,场直单位、学校的人力,生产队人员全力以赴收割大豆。
玉米:主要采取人工下棒的收获方式。10月上中旬,在收割大豆的同时或大豆基本割完时,挤压一切可以挤压的劳动力收获玉米。采取站杆下棒和割倒下棒两种方式,力争在田间“扒光棒”。有在田间脱粒(康拜因)和拉回场院脱粒(康拜因)两种方式。康拜因脱粒碎粒多,净度不好,浪费大。70年代中期,购入了玉米脱粒机,体积小,效率高,质量好。同期试行过康拜因联合收割玉米和人工割倒康拜因拣拾王米等,但因掉棒多,裹粮多,未推广。目前还没有理想的玉米收获机械。
水稻:1980年以前,收获方法一直是人工收割捆捆,码成人字垛,晾干后,康拜因人工喂入脱谷,1980年后,种植面积增大,收获方法也多种多样,除倒伏部分人工收割外,大面积的收割都是利网机械收获。机具有农场自制的割T1.6型割晒机,晾晒2~3天,用E—512拾禾脱粒,部分用桂林2号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直收和用 E一512直收。其中,桂林2号脱谷损失最小,赤米率最低,是农场现阶段水稻留种田联合收获的最佳机型。
甜菜:1970年以前,起收方法是人工挖掘,人工切削,70年代后期,起收时间开始统一,按照糖业工艺加工要求,在10月1日开始起收,最晚不超过10月15日,起收方法多数是以人工挖掘,少数是用机车配带无壁犁耕开垅台松土后在人工拣拾集小堆就地切削,切削方式根据甜菜形状和根头大小,采取一刀切削和多刀切削方法。一刀切削在甜菜顶端叶的痕处:使叶缨切不散,一刀去青叶簇;多刀切削,要削掉干叶痕和直径不足一厘米粗的,尾根,当天能出售的就出售,不能出售的就地聚堆用土埋藏。甜菜切削耗费人力太多,效率低,每人最大限度每小时能切削70~80个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