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肥料肥料种类
50年代初期,全部是有机肥,包括人粪尿,施肥、堆肥、沤肥、薰肥、碳土、草木灰等。
50年代中期,开始少量施用化肥,肥料种类;磷肥主要有粉状过石(过磷酸钙),含磷14—16%;氮肥主要是硫酸铵,含氮21%。
60年代初期,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渐减少,化肥的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逐步被认识和接受,但化肥数量很少,种类也很单一。磷肥仍是粉状过石,氮肥逐步由硝酸铵代替了硫酸铵,硝酸铵含氮量为34%。
60年代中,后期,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已成为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据1966年3月8日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生产处编写的《化肥施用技术》记载:“施用化肥已成为垦区农场的重要增产措施,今后施用化肥的面积和数量将与年俱增”。化肥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磷肥仍是粉状过石,含有效磷16~18%,游离酸0.02%以下。还有少量硫酸铵,含氮21%,少量南京产尿素,含氮45%,缩二脲0.8%以下。
70年代中后期,化肥种类逐渐增多,氮肥除大量调入大庆产尿素(含氮46%),还调入少量的进口复合肥,有美国产的磷酸铵(含磷46%,氮18%),希腊产的磷酸铵(含磷46%,氮18%),突尼斯的磷酸铵(含磷46%,氮18%),磷肥仍是过石。还曾调入钙镁磷肥,以补充过石供应不足,但此肥需要发酵后才能施用,以后不再调入。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不但化肥种类增多,质量提高,而且数量也逐渐满足供应。磷肥逐步淘汰粉状过石,调入粒状过石和三料磷肥,即重过磷酸钙(含磷46%);氮肥仍以硝酸铵和尿素为主。并开始调入大量复合肥磷酸二铵(含磷46%,氮18%)。化肥开始由进口。向国产过渡,由单一肥向复合肥过渡,淘汰粉状,全部是优质颗粒肥。
此外,微量元素,生长激素,细菌肥料也有少量应用,主要有钼酸铵、硼肥、三十烷醇。稀土肥,磷酸二氢钾,三碘苯钾酸、大豆根瘤菌等。
历年使用各种化肥商品量情况如下:
1972年,过石3,038吨,硝酸铵2,153吨,磷酸铵414吨。
1973年,过石l,451吨,硝酸铵772吨。
1974年,过石710吨,硝酸铵1,364吨,三料过石929吨,氯化钾4吨。
1976年,过石799吨,硝酸铵528吨,磷酸铵120吨,三料过石52吨,尿素760吨,磷肥480吨,钙镁磷5吨。
1978年,过石1,955吨,硝酸铵422吨,三料过石1,029吨,尿素542吨,复合肥150吨,磷肥172吨。
1979年,过石4,254吨,硝酸铵409吨,磷酸铵304吨,三料过石1,083吨,尿素3,461吨,复合肥21吨。
1980年,过石3,434吨,硝酸铵984吨,尿素445吨,二铵690吨,三料1,030吨。
1981年,过石892吨,尿素1,516吨,成品过石2,067吨,二铵1,237吨,三料808吨。
1982年,过石942吨,尿素1,867吨,成品过石2,086吨,二铵2,436吨,三料1,824吨。
1983年,尿素1,374吨,成品过石208吨,二铵1,843吨,三料1,459吨。
1984年,尿素1,052吨,二铵733吨,三料944吨。
1985年,尿素1,592吨,二铵2,073吨,三料1,326吨。
施肥方法
50年代初期,有机肥作底肥施入。即在上年秋末。冬季或当年春季播种前,把已经腐熟的有机肥运送到田间,撒施均匀,然后耙入土壤中,也有在播种前条施或穴施在苗床内。如玉米抓把粪,俗称“口肥”。也有先播种后施有机肥的,俗称“盖头肥”。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肥料仍以有机肥为主,主要做底肥施入.粉状过石还未做成颗粒,与有机肥混拌或单独做玉米底肥施入。氮肥主要做玉米追肥施入,或与小麦混拌做种肥施入,播种机没有盛肥箱。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三大作物施肥方法是;
小麦有双层施肥,播前施肥,播种施肥,三叶期追肥。
大豆有种肥,追肥、拌种施肥和叶面喷洒。
玉米有追肥、种肥。
70年代,播种机多数是48行,装有星轮式排肥装置。三大作物施肥以种肥为主,氮肥与颗粒磷肥按比例混拌均匀,盛装在施肥箱内,种肥分盛,同时播施。玉米、大豆仍坚持侧深施肥,禁种肥相混。
80年代,大量调入复合肥,提高了化肥的地位。1981年,开始推广秋起垅(或春起垅)垅包肥的施肥方法,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微肥应用
大豆钼酸铵拌种,用20克钼酸铵加水1公斤喷洒在100公斤大豆种上,阴干2~4小时后播种。
稀土拌种:用25克稀土加水0.5—1市斤拌30市,斤豆种或麦种。
大豆根瘤菌拌种;亩用根瘤0.5市斤,加水成糨糊状,拌1亩地豆种,阴干后播种。
叶面喷施微肥;用人工或机械喷施,亩用磷酸二氢钾3两,稀土30—40克,三十烷醇2~3毫升兑水喷雾,各种作物均应用。
施肥数量
施肥数量的多少和施肥比例的大小是相对的。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化肥施用量很少,每亩不超过10斤,施肥比例也没有严格的技术规定。
60年代中后期,施肥标准是:小麦15~20斤/亩,氮磷比例是7:3或6:4;大豆10一15斤/亩,氮磷比例是2:8或3:7;玉米20—25斤/亩,氮磷比例是5:5。
70年代中后期,由于土壤有机质下降,作物对化肥的反映越来越敏感。小麦亩施肥量逐步提高到30—40斤;大豆亩施肥量提高到15~20斤;玉米亩施肥量提高到20—25斤。
80年代,施肥量增大,小麦播前或芽期施肥总量是,每垧尿素,二铵或三料各100~120公斤,除深施部分外,留少量肥料同种子混拌施入;大豆垧施肥量为二铵50公斤左右,三料50公斤左右,尿素30-40公斤;甜菜垧施量为尿素270~285公斤,三料115~130公斤,种肥垧施尿素40~50公斤,种、肥相距5~7厘米,追肥垧施尿素220~230公斤,分两次追肥;水稻垧施量是,插秧田尿素174~218公斤,三料87—109公斤,施钾肥纯量20~25公斤。直播田垧沲尿素150—195公斤;油菜垧施量是,播前垧施尿素30公斤,二铵150公斤,三料50~100公斤,氮磷比为1:1.5~2,肥料做填充物与种子混拌,二铵80~100公斤,尿素每垧不超过5.0公斤。
历年实际施肥总量及亩施肥量统计表(商品量)
单位:吨、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