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土壤普查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李久兰等人与农场农业技术员共同合作,对农场进行了全面的土壤普查,并绘制了全场土壤分类图。
1974~1975年又进行了一次全场性的土壤普查。1981年春至 1982年底,用两年时间对全场耕地土壤进行了全面的养分普查。
土壤化验
1969年,孙秀芝开始着手筹建土壤化验室,购置了部分土壤化验仪器和药品,借用了气象站的一个小屋。但由于基本条件未具备,没有正式开展工作。
1973年正式建立土壤化验室并开展工作,负责人侯作祥,配备4人。配合当时大挖草炭土的群众运动,化验草炭的腐殖酸含量。
1974~1975年,进行全场土壤普查,对全场耕地土壤的土类,亚类进行分类,绘制全场土壤分类图。并对全场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PH值,水分、比重、容量、孔隙度进行化验分析。
1976一1980年,化验员3人,主要是配合全场耕作、栽培、攻关等试验项目进行土壤化验和科研站试验区各种作物试验区的定期土壤水分测定,以便科学地指导大田生产。化验仪器主要是、电烘箱,少量采用酒精灼烧法。
1981~1982年,借调5人,在省国营农场总局的统一布署下,对全场各生产队各地号进行全面土壤养分普查,采集样品500个。具体化验项目是: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有机质、PH值等。化验仪器有电烘箱,6连电炉,581型光电比色计,PH酸度计,蒸馏器等。
1983年春,对以上7个项目的化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并按黑龙江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绘制了1/25,000的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养分分级图。
1983年冬,采集样品231个,进行速效磷,水解氮的化验分析,并根据化验结果汇总制定了本场测土施肥参照表。
1984年,汇总了土壤普查化验结果,按顺序整理成册,参考 1975年土壤普查资料,写出“绥滨农场土壤普查报告”。当年冬,对100个样品做了常规的速效养分测定分析。
1985年,化验员1人。除完成正规化验工作外,参加生产科统一组织的小麦测产和大田考查。并对采集的小麦、大豆样本进.行考种和产量分析,冬季对重点家庭农场采集的45个样本做了化验分析,计算和整理成册。
土壤性状
一、表土层质地适宜
农场耕地的表土层除棕壤型砂土,沙岗草甸棕壤是砂壤质地外,其余均为轻壤质地。砂壤和轻壤的砂粘比例基本是七砂三粘到六砂四粘,这样的质地表现为土壤发轻、松散、蓄水能力强,透气良好,而且耕作阻力小。
二、表层下的土壤粘紧,通气性差
农场耕地各类土壤,除棕壤型砂土、砂岗草甸棕壤外,均有一个粒紧透水通气极差的过渡层、心土层和白浆层,该层的质地都属于中壤、重壤或轻粘,尽管这一层的上部有一层疏松的表土层。但由于表土层仅有20厘米左右,该层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表层的1/9-1/3,全氮是表层的l/7—1/3,全磷是表层的1/4-3/5。
三、低洼地土壤
农场部分耕地土壤低洼成涝,尽管全量养分含量较高,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难以释放出来。这类耕地多集中在农场西南片,属于潜育草甸土和沼泽土壤类型。常有间歇性地表水存在或过湿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机械作业,同时也阻止了土壤潜在养分的有效化。
四、砂包上的耕地土壤
农场分布在砂包上的耕地土壤,易受风蚀。其土壤类型是棕壤砂土和砂岗草甸棕壤,开垦前都是以柞桦树或稀疏的胡枝为植被,表土层质地轻。
附:农场土壤类型基本特性表
土壤类型基本特征
续表
土壤肥力
一、各类土壤潜在肥力状况
农场各类型土壤潜在肥力的高低,主要受土壤成土过程因素的影响。沼泽土夹在潜育化和泥炭化过程中,土体常处在积水、嫌气状态,有机质的积累大于矿化过程,所以腐殖质积累多,全量养分含量高、白浆土类里的潜育白浆土和草甸土类里的潜育草甸土,在潜育化过程中,也常处在过湿嫌气状态,所以积累的腐殖质也较高。
沼泽土类,潜育白浆土和潜育单甸土,虽然潜在养分很高,但都属于不溶性的迟效性养分,速效性很差,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在棕壤类型中,—般母质较粗,粒径1—0.25毫米的含量占26.8%,粒径0.25-0.05毫米的含量占32.8%,粗的棵粒就占53.6%,而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粒仅有21.9%,所以质地较轻,多为轻壤。棕壤类中的棕壤型砂土,有机质含量非常少,仅有1.77%,农场土壤主要是棕壤类和草甸土类,按照黑龙江省养分分级标准,农场土类潜在肥力均在2~3级中上等水平。
二、耕地肥力水平
农场耕地的基础肥力属于中等水平,有机质加权平均值为3.41%,幅度在1.23—5.79之间。4级水平的养分占耕地最多,其次是3级;全氮加权平均值在0.18%,幅度在0.06—0.39%之间,3级占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2级和4级,全磷加权平均值0.10%,幅制在0.04—0.17%之间,4级占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3级;速效性养分农场耕地属于中下等水平,水解氮加权平均值4.03g/100g土,幅度在1.29~9.03之间,5级占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4级;速效磷加权平均值1.78mg/100g土,幅度在0.42—6.21之间,4级占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3级;速效钾加权平均值9.74mg/100g土,幅度在2.03~20.13之间,4级占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3级。上述三种速效性养分表现极差的水解氮,属于5级水平的占耕地面积86.88%,因而对肥的反映是“极强烈”。速效磷、速效钾对肥的反应均是“强烈”。
三、酸碱度
农场主要作物是小麦、大豆、玉米。多数耕地的酸碱度均在适应范围内,但从分析结果看,多数地是偏酸的,虽然还没有超出三大作物的适应范围,但在不同程度上已影响了作物生长。农场开垦初期耕地土壤基础肥力都比较高,但由于多年种植和耕作,用养结合不够,导致肥力明显下降,
养分测定(x)值比较表
土壤耕作
50年代至70年代初,土壤耕作的原则是,以深翻为基础,翻耙耢镇结合,达到地平土碎,创造上松下实苗床,在作物生育期内,以锄草为中心进行3~4遍中耕。60年代初开始,推广大豆耙槎种小麦,并为打破犁底层,进行翻地要深浅交替。
翻地:以伏翻秋翻为主,春翻为辅。农具主要是五铧犁和四铧犁,翻深一般伏、秋翻22—25厘米(深翻),春翻15~18厘米(浅翻)方法主要有向心耕法,离心耕法,套耕法,复式作业犁后代耙。
耙地:耙地,农具主要是3.4园盘轻耙,伏、秋耙好地,春耙跑墒严重,并不易耙透,出现小麦架空吊死现象。耙深12~15厘米,方法是斜耙和对角耙。
耢地,早春顶凌耢地,农具主要是“连三”大木捞,还有链轨捞子,三角捞子,道轨捞子等,方法斜捞,不重不漏,捞平捞碎,避免拖堆和出土埂。
镇压:有播前镇和播后镇两种,农具主要是v型镇压器和环型镇压器。
耙茬:60年代初,推广耙豆茬播小麦,耙茬是实现“深浅交替,翻耙结合”耕作原则的一部分。耙茬必须是上年有深翻基础,田间杂草少,土层比较疏松不板结,耙前田间干净,最好是秋耙茬,春耙茬要复式作业,防止跑墒,一般是斜耙和对角耙,农具主要是双列耙带加重箱。耙深10~12毫米。
70年代后期,大力提倡和推广“耕作改制”。
一、实行深松少耕法,改连年耕翻为隔年耕翻(间隔几年要因地制宜确定) 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改浅层同层春翻为多层间隔深松,改“掠夺式”生产为积极培肥地力。建立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翻地、耙地、耙茬、搅麦耙、原垅卡(原垅种)相结合,用地养地结合,垅平结合,机械化“四制”(轮作、耕作、施肥、植保)配套的耕作制度。
二、新耕法要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条件,有利于不断保持生态平衡;充分用地,积极养地,以压绿肥、秸杆还田、厩肥改土等办法,三年培肥地力一次,有效地协调水、肥、气、热关系,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充分显示出抗旱涝、抗低温早霜,抗风蚀水蚀,有利于消灭杂草和病虫害,为农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高度利用机械化生产条件,发挥原垅、平作优点,体现既要间隔深松和少耕,又要不断提高耕作质量,不违农时,降低作业成本。
四、在“四制”配套的基础上,实现轮作、耕作,施肥、灌溉、植保、种子等多项制度的完整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