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队伍

第三节 农机队伍


1950年,农场只有几名专业机务人员。  
  1951年,随着动力机械的调入,开始成批调入拖拉机驾驶员和机务人员。年末机务人员达44人。  
  1952年,农场开始出现第一批拖拉机手
  当年冬,农场举办了第一批机务学员训练班,学期3个月,教员汪占元、政治教员王加芝(女),培训学员50人,王林春、韩景彬、高树,孟宪洲、贾祥、齐振强、冯文彬等参加了学习。这是自己培训的第一批拖拉机学员。
  1953年7月,鹤立农技校分配农场一批机务人员。同年,又从桦南农场调来一批机务人员。  
  1954—1955年,从富锦、绥滨县先后招收两批机务学员,每批40余人。
  1956年4月20日,从佳木斯招收一批机务学员80余人。其中,女学员20余人,当年又招收一批山东支边青年98人。
  1958年“大跃进”以后,尤其是1959—1961年,“左”倾思潮泛滥,农场经济形势恶化,职工思想波动,这些从城市招收来的年轻机务学员绝大部分离开农场,机务队伍减少了许多技术力量。  
  1958年,复转官兵中,后来有许多人成为机务骨干和技术,人员。
  1959年,从山东招收一批20多岁的青年,后一部分被充实到机务队伍中。
  据农场第二次党代会(1961年5月召开)报告中记载:“机务工作方面,随着机械设备的增加,技术队伍不断的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机务技术干部和工人710人,比1959年增加1.6倍。  
  1962年,为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农场进行了体制改革,机务队伍进行了整顿和精简。当年冬季举办了大型机务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机务人员556人,占农场机务人员总数的95%。
  1963年9月召开的绥滨农场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记载: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农机具和机械设备也有相应的增加,机务队伍也不断扩大,两年来为国家培养了63名拖拉机手,不仅满足了农场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农场拖拉机手36名。其中,支援人民公社9名,全场现有机务人员420名。
  1965年底,全场机务人员达千余人,其中、女机务人员290人。1969年底,女拖拉机手全部调离,只有少数留做机务后勤工作。
  1969年,新建13个生产队,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场后,不断充实到机务队伍中。到1976年,各机车都按定编配齐了人员,大型车 6人,中型车5人,小型车2人,每台车有知识青年2~3人,许多知识青年成为包车组长和副驾驶员。
  1977年开始,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大量返城,尤其1978年、1979两年,返城形成高潮,造成机务战线大量减员,机务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据计财部门统计记载:1978年全场机务人员1,704人,1979年1,398人,一年减少306人。
  为扭转机务队伍严重缺员的危机局面,保证农业生产和农场建设的顺利发展,农场一方面积极从当地青年中培训机务学员,举办机务训练班进行培训和技术专设,一方面动员老兵重返前线进行传帮带。在农忙季节,组织农工班的工人下田间,参加播种、中耕等项作业。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1981年基本上保证了机务队伍的定编人员。1980年,机务人员增加到1,595、1981年为2,047人。
  1982年,农场开始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机务定编人员有所减少,1982年末,机务人员1,787人。
  据劳资部门统计:1983年末(1984年元月2日统计),农场有拖拉机驾驶员(含胶轮车)770人。其中,3级工以上339人;自动、牵引康拜因驾驶员307人。其中,3级工以上171人;拖拉机、康拜因学员455人,汽车驾驶员172人。其中,3级工以上166人;汽车学员 3人;车工70人,其中,3级工以上36人;钳工19人。其中,3级工以上13人;刨252人,其中,3级工以上2人;铣253人,其中,3级以上1人,铸造24人;修理工152人;电工106人;锅炉工84人;木工171人。除木工外,机务人员合计1,992人。拖拉机、康拜因驾驶员和学员共有1,532人。
  1984年末(1985年元月5日统计):全场有拖拉机驾驶员(含胶轮车)570人。其中,3级工以上498人;自动、牵引康拜因驾驶员223人。其中,3级工以上205人;拖拉机,康拜因学员413人;汽车驾驶员172人。其中,3级工以上166人;车工48人。其中3级工以上 46人;钳工11人。其中,3级工以上11人;刨:Z2人。其中,3级工以上2人;铣工2人。其中,3级工以上2人;铸造工19人;修理工80人,电工90人;锅炉工70人;木工99人。除木工外,机务人员合计1,528人。拖拉机、康拜因驾驶员和学员1,206人。
  1985年末(1985年12月29日统计):全场有拖拉机驾驶员(含胶轮车)570人。其中,3级工以上498人;康拜因驾驶员223人。其中,3级工以上205人;拖拉机、康拜因学员413人,汽车驾驶员172人。其中,3级工以上166人;车工48人。其中,3级工以上46人;钳工11人。其中,3级工以上11人;刨252人。其中,3级工以上2人;铣工2人。其中,3级工以上2人;铸造工19人;修理工80人;电2590人3锅炉工70人;木工99人。除木工外,机务人员合计1,528人。拖拉机和康拜因驾驶员、学员1,206人,根据劳资统计资料,两年机务人员数没有变化。  
  为加强对基层生产队机务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从1955年开始,生产队逐步配备了机务副队长。  
  机务队伍在农场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和模范人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贾海涛 驾驶员,195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叶森 驾驶员,195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
  赵志勤 修理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进生产者,和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徐勤蹭 驾驶员,1964年被评为东北农垦总局先进生产者。
  肖文忠 修理工,1972年被评为二师劳动模范。
  王文波 驾驶员,1979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劳动模范。
  马宝山 机务副队长,1981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劳动模范。
  李玉才 驾驶员,1981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劳动模范。
  王心模 机务保管员,1981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劳动模范。
  1985年底,机务技术人员有工程师4人,技师5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工2人。  
  机务人员培训
  1947年11月,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宁安)在尚志县亚布力举办了第一期拖拉机手训练班。虽然条件艰苦,却为解放后的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农机技术人才。
  农场第一任机务副场长张锡久,机务工程师冯树堂、早期拖拉机驾驶员王仲秀,汪占元都是该校第一批学员。他们在该校受过较细统的农机理论和实际操作学习,成为农场第一批机务骨干。
  1950年冬至、1951年春,农场派郑光喜、冯英超去宁安农场农技校,在该校学习了3个月。
  1952年冬,农场举办了第一批机务学员训练班,讲解拖拉机构造原理,操作使用方法等,使绥滨自培的机务学员掌握了初级的机务理论和简单的操作技术。以后,每年机务人员都参加冬训。
  1953年7月,分配农场一批机务人员在鹤立农机校受过农机专业的系统教学训练,在农技理论和操作技能上,都具有当时较高水平。
  1955年冬至第二年春,农场举办较大型的机务训练班,参加学员100余人,其中,包括1954、1955两年从富锦县、绥滨县招收的新学员。历时3个月,教师有冯树堂、王竞祥、李培润、工程师冯树堂讲授了苏联的技术责任制。
  1960年春,农场成立技校,主任王林春,书记胡理存。同年秋王竞祥任技校主任。技校成立后,共举办机务培训班2期,各期分别为3和7个月,每期40—50人。讲课教师有石国珍、王竟祥、李荫新等。也聘请少数有实践经验的老驾驶员和老修理工讲实践课。
  1962年冬,全场举办大型机务训练班,全场机务人员几乎全部参加,共500余人。主要内容是整顿纪律,建立规章制度,进行技术传授等。
  1968年以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加入机务队伍,为使他们尽快掌握技术,形成了机务培训制度,每年对全场机务人员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进行培训。
  1970年,兵团提出“连培养学员,团培养驾驶员,师培养机务副连长”的培训计划。九团每年都培训驾驶员75~80人,连队培训学员600余人。年年坚持,直到1978年。
  1979年12月,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印发的《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及规程》中第四十三条规定:“有条件的农场要办好技术学校。各农场都要举办各种类型的轮训班,实行分批培训。使机务人员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机械构造原理、懂农机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会操作、会调整、会维修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新学员必须经过3个月以上的基础知识学习。做到“机器未到,培训先行”。机务管理干部必须带头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第四十四条:要建立健全技术、业务考核制度。新驾驶员经过考试合格,才发给驾驶执照。机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技术考核。考核成绩应做为任职和评级的重要依据。”
  1979年,农场抽调阎广信、巫红兵、杨贵起、张士军等4名技术干部在北江打鱼队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班,培训机务教员37名,为各生产队培训了技术骨干。
  农场从1979年开始,每年培训东方红和康拜因驾驶员60人,任教师有王竟祥、郭玉奎、石国珍、王军人、贾海涛等人。并对全体机务人员进行技术考试。
            1979年机务技术考试成绩统计表



  1982年春,机务科组织并主办了“土技术员培训班”。由生产队推荐,场领导批准,选拔了37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参加机务工作3年以上,年轻好学的机务工人进行培训。校长孔祥安、任课教师有宋士林、王贵锁、张士军、祁祥一、巫红兵、阎广信、杨贵起,李新帮等人。教室设在招待所会议室。吃饭、住宿、学习和业务文娱活动一律统一行动,纪律严明。学期一年。学员成绩优良,在结业大会上发了结业证书,规定回生产队后试用一年。优秀者被评定为生产队机务技术员。
  1983年,又培训“土技术员”42人。培训出农机技术骨干40人。
  1983~1984年,由于体制改革,改变了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培训考级变为考证。几经过训练,考试合格,交通规则及格,实际操作及格者,或二级驾驶员以上者都签发了驾驶证,列为驾驶员管理不受从事机务工作年限的制约。
  1985年,成立农机监理所,对胶轮拖拉机、链轨拖拉机和自走康拜因驾驶员由管局农机监理所签发驾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