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田间作业
第四节 田间作业
农业机械作业包括农业机械田间作业、非田间作业和农田运输。
农场田间机械作业开始于l951年,在原2队(现26队)的机械开荒。1952年,在现27队处进行较大规模的开荒,4台纳齐拖拉机,牵引五铧犁,当年开荒15,000余亩,建起原3队(观27队)。以后,陆续于1954、1955、1956、1958、1969等年份进行几次集中的较大规模的机械开荒,其中,1954年开荒27,915亩;1955年开荒37,470亩;1956年开荒56,595亩;1958年开荒120,000多亩;1969年开荒27,555亩。建起13个连队。各年,各生产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土地连片,都进行一定面积的分散开荒。
开荒一般是伏、秋两季,其次是春季。开垦岗平地,植被是榛柴岗、小叶樟、五花草塘等。为了土地连片和扩大耕地面积,在干旱年份也开垦低洼地,特别是1969年,为了土地连片九团时期在西南片大量开垦低洼地,新建13个生产连队。
耕翻作业:1951年,在开荒作业的同时,在已有熟地上就开始了耕翻作业。1958年以前,实行浅翻作业,翻深15~18厘米。1558年以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深翻密植,翻深20~22厘米,最深25—28厘米。1963年以后,实行耙豆茬播小麦的农业措施,改连年深翻为“深浅交替,翻耙结合”的技术措施,反对在同一耕层连年耕翻,以便打破坚硬的犁底层。1975年开始实行“深松少耕”新耕作法,改变了连年耕翻的传统耕作法。
耕翻作业所用农机具主要是五铧犁,1958年后,由于深翻土壤阻力加大,多数改装成四铧犁。1974年开始,牵引大犁逐步改装成液压牵引大犁,减少了把大犁的农具手。1978年,农场调入部分悬挂四铧犁,但由于此种大犁不坚固,容易变形,逐步被淘汰。提倡“深松少耕”新耕作法后,农场改变了“无犁臂深松犁”。“中耕深松机”等农具。
70年代,试用过“旋转犁”。1958年以前,采用过C-100大型履带拖拉机牵引2台(卸掉一铧共9铧)进行耕翻作业。1963年以后,一般是耕翻复式作业,大犁后连挂钉齿耙,轻木耙。马拉圆盘耙,合墒器、柳条耢等,做到随翻随耙随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充分发挥机械效能。
耙地作业:是开荒作业和耕翻作业后的主要整地作业。为适应开荒耙地需要,1953年调A2.2—20片重型缺口耙,1954年调入圆盘耙,1958年调A2.5—24片重圆盘耙。
耙地一般采用复式作业,耙后连挂轻型木耢子,熟地联接3台,耙幅10.2米,采取斜耙和对角线耙为主。
耙地作业还包括耙茬作业。1975年,实行新耕作法,有深松耙茬作业和搅麦茬作业。
耙地作业也是灭草措施之一,秋后灭荏和早春耙草有明显的灭草效果。建场初期采用过16.6灭荏耙进行封闭灭草。
耢地作业:耢地作业是耙地后的重要整地作业。建场初期,采用耙后带轻木耢子和桦树枝耢子进行复式作业,1958年后,农场自制了大圆木耢子,实行联三作业以后又用废旧链轨板和道轨改装成重型铁耢子,进行整地作业。
耢地,在耕作改制后已成为一种耕作措施,大豆茬原垫越冬,第二年春耢豆茬原垅种玉米,甜菜、谷子等。也可以种小麦。玉米茬原垅越冬,第二年耢玉米茬原垅双条卡种大豆,秋起垄垄包肥,第二年早春耢平垄顶播种玉米,大豆、甜菜等。
早春耢雪可促进雪早化,保证按期播种。
播种作业:农场机械播种作业开始于1952年春,播种机采用哈尔滨产和石家庄产的24行播种机,还采用过德国造的胶轮播种机。以后,在复种苜蓿草时,采用过靴式开沟器播种机。1963年后,对播种机进行改装,分装盛种箱和盛肥箱,以解决种肥分装的问题。 1958年以后,开始调入48行播种机,仍没有盛肥箱。19S5年开始调入装有盛肥箱的48行播种机,装有星轮式排肥装置,齿轮转动,解决种肥分装的问题。
播种作业一直延续长条播方式,联三播种机播种。1958年前,实行过联四和联五播种。1958年,大田作物逐步改平作为垄作。 1963年,调入和改装玉米点播机,试行玉米点播,未推广。70年代中,调入龙江1号,以后又调入龙江6号精量点播机,玉米普遍实行精量点播,禁条播。1975年后,实行耕作改制,改部分平播为垄播。如大豆原垄卡,秋起垄垄上播等。
镇压作业:是播种后采取的重要作业程序。农具从1952年来采用V型镇压器,联五作业,1963年以后,在采用V型镇压器的同时,又采用环型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
中耕作业:开始于1953年,采用中耕机联三作业。最初只是在垄沟浅趟除草,不能除灭苗眼草和苗带间杂草。1958年后,平作逐步改为垅作,并逐步摸索到一套机械除草措施。60年代中期,实行标准作业,中耕作业已有成套经验。头遍中耕采用单翼齿窄苗除草,垄沟采用鸭掌齿分层深松土。第二遍中耕,前期安装护苗器,垄沟深松,并封成方垄。第三遍中耕配备培土铲和自制的“半拉瓜”,封成尖垅。中耕作业,60年代总结出“头遍开口、二遍拉手、三遍碰头”的经验。以后又总结出“早中耕、早培土、深中耕、高培土”的经验。耕作改制后,提出要进行垅底深松,垄沟深松。垅作有平播后起垅、随播随起垅和秋起垅等形式。垅距有45、60、70、80厘米等。
苗耙作业:1958年以后,推广苗耙作业,农具是苏制重型丁齿耙,以后又采用国产中型丁齿耙,每台耙幅3米,连接4台和6台进行作业,耙幅为12~18米。
50年代中期,曾学习红星农场自制红星2.4轻型钉齿耙进行麦田除草。
化学灭草作业:开始于60年代后期,在小面积上用,2.4D—丁脂进行麦田除草。1977年以后,全场普及化学除草。农具采用机引泵压管状喷雾器。喷幅10.8米。
收获作业:1952年,开始采用康拜因联合收割小麦,采用的机械是苏制C一6牵引康拜因和C—4自走康拜因。60年代中期,逐步推广小麦割晒,分段收割的收获方法。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又提倡大豆分段收割和玉米机械收割。
非田间作业
种子精选:建场初期,种子精选不严格,一般采取风选方法,即:多扬几遍,取上风头留种。1954年以后,调入精选机,对种子进行分级筛选,提高了种子的纯度和整齐度。
药剂拌种:防治作物病虫害,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药剂拌种,农药是0.3%六六六粉剂和0.2%赛力散粉剂。开始用木掀拌种,后来制成手摇木筒拌种器,木筒两端较细,中间较粗,正反各摇60转,药粉附在小麦种子的腹沟内和种子表面即可。70年代又改装了铁筒拌种器,用机械和电力带动。
制造颗粒肥:50年代中期粉状过石要求制成颗粒状,最初采用废油筒为农具,以后研制大木筒制作颗粒肥。70年代,又改制成多节铁筒式和大圆盘式等,用拖拉机和电动机带动。70年代中期,又调入和自制挤压式粒肥机,把粉状过石挤成条状、凉干后压成颗粒筛选。
凉晒、扬场、入囤:建场初期、晒场都是土晒场,扬场、凉晒、粮食入囤全部用人工和畜力完成。1956年调入了扬场机,机械扬场代替人工扬场,60年代中期少数生产队开始修筑水泥晒场,70年代,所有生产队都有了水泥晒场,晒麦棚、种子库。扬场全部用扬场机。摊起场用摊场机,粮食入库用入囤机。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效率。
农田运输
送种送肥:50年代至60年代,生产队只配1台胶轮拖拉机,播种时送种送肥送饭以马车为主。胶轮车做各种机动和远地号运输。70年代至80年代初,各生产队配备2~3台胶轮拖拉机,播种时送种送肥等作业以机动车为主,畜力车为辅。1985年以后,家庭农场大量购置农机具,每个生产队有胶轮拖拉机5—10台,还有大量的小四:轮拖拉机,田间农运全部机械化。
短途农运:50年代至1984年,生产队长途运输,如出粮等作业,主要靠农场调汽车。短途运输,如到场部领件、领料、领粮、田间清理等主要靠本队胶轮拖拉机。1985年后,除往返鹤岗、宝泉岭等的长途运输外,生产队极少调用农场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