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机务管理
第五节 机务管理
从1951年8月开始,农场各个时期都有副场级干部主管全场机务工作。从1952年成立作业科以后,就配备了专管机务工作的科室领导。以后无论是成立生产指导科、生产科,都配备了专管机务的科室领导。1959年,单独成立农机科,不但配备了机务正副科长,还配备了管理机务单项业务科员。在农场实行三级管理时各分场都配备主管机务的技术员和副场长。从50年代中期开始,各生产队陆续配备了机务副队长。
1952年前,农场缺乏机务管理的经验,干部工人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都较差。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农场在“整党整场”运动中开展冬训,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加强了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观念。在机务管理上,制定驾驶员工作日记和拖拉机记录簿,实行定员、定额、定量制度。
1955年,建立拖拉机和农具的日常维修保养制度,实行班保养和号保养。提出机务管理要做好五个字(用、管、修、改、训),1956年,开始实行机具的“双班保养”制度,部分生产队建起了副油库和农具停放场。1963年逐步建起了烘炉。
从1952年1月开始,由松江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厅统一对农场农机具进行编号,建立台帐和技术档案。1960年,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重新从“001”号开始进行编号。1972年重新为农具进行编号,1985年,为链轨式拖拉机建片照。1963年开始实行单车核算。
1958年开始,在“大破大立”中。所谓旧的规章制度被破除,建立起来的机务规章制度、不是被废除,就是不能贯彻执行。机械设备无保养,损坏日益严重的观象。
1959—1960年,农场处于严重困难时期,许多机务人员不辞而别,机件损坏十分严重,大批淘汰报废。
从1961年起,农场从新强调加强机务管理,恢复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着重贯彻机务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逐步恢复了以包车组为中心的责任制度,机务干部逐步稳定下来。多数生产队建立起来农具场、油料库,零件库。
1962年冬,农场对全场机务队伍进行大整顿、大培训以后,机务管理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机务维修保养上,各生产队一般都一锤、一钻、一车、一焊。在机务队伍中开展冬检、冬训、冬改。简称“三冬”活动。恢复了单车核算制度。填写“机械作业日记单”。
1963年,农垦部颁发了《国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和各项机械作业定额。农场认真贯彻执行,促进了机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年农垦部对机械作业指标做了统一规定。使制定机械作业计划有了依据。
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绥滨农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抓好种管收三大环节和系统的农业技术措施,坚持标准作业,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技术责任制,加强机务管理,提高机具三率,提高机械化程度”。
1964年,东北农垦总局颁发了“生产队主要农机具配备方案”和“农机具配备标准”。促进了农场机具配备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机务管理水平,提高了三率,减少了浪费。
1964年,农场重点抓了农机具检修保养标准化和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统称机务管理标准化。机具检修保养标准化概括为“五净三好四不漏六封闭”。各生产队普遍建立了“两库一场”,建立了严格的领用和保管制度,并提出“黄油机油不下地、机油枪入库。”
树立标准化典型,当时的典型是2分场5队“东方红一54链式拖拉机。11号包车组”,组长徐勤增。这个车是1960年5月进场的老车,10年只更换一组缸筒,延长2个半大修理间距,年年超额完成工作量,10年平均亩耗油(标准亩)0.71公斤,比标准耗油量降低16.5%,为国家节约大量油料和资金,先后被评为场和“东总”的先进机车组和标兵。在全“东总”得到推广。
1969年开始,农场经过20多年摸索逐步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被废出了,经过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管理机械化农业大生产的经验,被当作“管、卡、压”。“旧框框”予以否定。
1972年开始,兵团吸取了教训,举行了首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
此后,机务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制定和贯彻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机务管理制度。1973年2月,九团首届七次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加强机务管理,首先是党支部要抓好机务队伍的思想建设,经常采取办学习班的方法,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机务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严格贯彻机务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机械作业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机械作业质量”。
1978年3月,松江农场革命委员会,对农机科、机务副连长、机务技术员,包车组长、驾驶员、拖拉机学员、连队油料员、连队零件保管员、连队农机统计员等农机管理机构和各级人员职责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保养使用制度(5条);修理制造管理制度(6条);三库一场管理制度(5条);安全生产制度(7条);技术档案管理制度(6条)。
1979年,贯彻十个标准化要求,提高标准作业水平,组织全场生产队长,机务副队长去二九○农场参观学习“三库一场”建设的先。进经验,落实行动。1981年,全场共建成砖瓦结构的保养间31个,油料库36个,零件库35个,农具场12万平方米,大部分生产队实施了缓冲卸油,浮子取油,两次沉淀,两次过滤,封闭加油等。
为加强机务管理,调动机务工人的积极性,从50年代初期开始;就注意加强机务队伍的思想建设,对机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主力军责任感和光荣感;教育他们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鼓励他们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的钻研精神,采取战前动员、冬训、开现场会、树典型、参观学习、处理肇事者等方法进行教育。在重要农事阶段,尤其是麦收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年终开展总结活动。如评比先进车,跃进车、卫星车、样板车,标兵车等。50年代,搞过记件,1956年以后,又发给物资奖;“文革”开始,批判“物质挂帅”,取消物质奖,主要突出政治;粉碎“四人帮”以后,主张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发给少量物资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在精神鼓励方面,授予光荣称号,发给奖状、挂流动红旗,留影,上光荣榜,通报表扬等,在物质奖励方面发给奖金和实物。
关心机务人员生活,是机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在农忙季节,搞好机务人员的伙食,田间作业人员能吃到热饭、热菜、热汤,喝到热水。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搞过驾驶员吃小灶的做法,按季节,按规定发给机务人员劳动保护用品。在正常情况下,都注意强调作业人员要劳逸结合,但在“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等运动中,忽视劳逸结合,搞放“卫星”、“连续作战”等。
80年代初,严格执行总局的“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及规程”。
安全管理:1953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国营农场机务规章》,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翻印了《农业机务工作手册》,其中都对安全生产做了具体规定。从l956年起,采取“安全签名登记”措施,1957年,农场劳资科配备了安全员,并采取了其他许多安全管理措施,但由于当时机务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规章制度不健全。 1958年后,建立一些规章制度遭到破坏,新成分增加。1959~1961年,作业条件恶劣,严重缺油缺件,造成大量机具损坏事故,如,冻坏机体事故,每年都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也不断发生。
1962年以后,农场形势好转,在对机务队伍进行重点整顿的过程中,狠抓了安全管理。对造成重大事故和严重损失的机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制定了安全管理措施,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明显减少。1963—1966年,未有在机械作业中造成死亡事故。
1966年开始,“文革”爆发,尤其是1969年以后,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废除了各种规章制度,机务管理混乱,加上生产规模迅猛扩大,机具大量增加等原因,各种机械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又明显增多。
1979年,国务院下发了(79)100号文件,指出发生事故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未查清未处理不放过,肇事者本人和群众未受过教育不放过;未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农场在处理事故中认真执行了这一规定。
农场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措施,提出会会讲安全,人人管安全,开展“安全活动月”活动;实行”安全分”、“安全奖”;农场成立安全委员会,生产队成立安全小组,对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和机械事故都按规章,按情节进行及时处理。对减少各类事故起到一定作用。
但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由于机械增多。不懂机务规章的新手多(年龄大的60多岁,小的14~15岁),无证驾驶的多,违章作业的多,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又明显增多。
对这些事故,农场都进行了及时处理,并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