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修造一、厂房
见下表。
历年修造厂厂房建筑面积及时间表
二、设备
修造厂截止1985年实有机械设备及起用时间一览表
1985年实有机械起用时间及产地—览表
(续表一)
三、修理能力及范围
修理厂是从一个修修补补的小作坊发展起来的。 1952年,拖拉机等机械都是进口的,只能进行一般的故障排除。
1955年后,采用了苏联的修理制度,一般是手工作业,工艺落后,精度低,修后机车事故多。如,1955年冬检后,春耕时就发生一起苏产一台斯特兹断轴大事故。这个时期能进行简单的康拜因配件及拖拉机配套的农机配件修理。
1957年,修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设备增加,有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能做到大修和高号保养,附近公社均到厂来修车。
1963年,修理业走向正规,扩大了修理范围,自制做了东方红变速箱,转向离合器和主离合器拆装工具等。1964年40多个兄弟场来本厂参观学习。
“文革”时期,受到一定干扰,降低了修理能力,缩小了修理范围。
1973年以后,修理业有了好转,划清了为农业服务与图名图利、规章制度与管、卡、压、经营管理与利润挂帅等的界限,扩大了厂房,开展了修复旧件活动,增加了自制设备。
80年代后,“全国农机修理学术讨论会”对本场农机修理事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总局子1980年7月颁布了“国营农场农机修造厂管理规章’和1981年颁发了“拖拉机定期修理制度的通知”,使农机修理工作有章可循,修理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四、修理制度及工艺
50年代,采用苏联的二级修理制度(大,小修制度)一、二、高号保养以及故障修理。
60年代后期,友谊农场首创实行一级修理制度。绥滨农场是 1976年开始实行一级修理制度,但标准不统一,各行其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总局农机处通过调查于1981年颁发了拖拉机定期修理制度的通知,使农机修理工作有章可循。
50年代建厂初期,采用“事后修理”方法,在修理工艺上是锤打、棍撬、眼看、手摸的修理方法,在工艺流程上,哪方便就在哪个部位上拆。因此,修理质量低,故障多。
50年代中、后期人才,流动、智力投资使修理厂技术人员增多,又增加了机械设备和厂房,改善了条件,提高了修理工艺。
1955年后,基本上是专业分工修理,修理工艺分鉴定组,工艺流程按先后程序拆卸,鉴定、修理、换件、安装,这时的修理工艺可算是有内容、有标准?有检验。但由于农业机械刚刚在农场兴起,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设备等还很落后,修后的机车事故多,有些是修理技术和修理工艺造成的。如,1955年,有3台斯特兹修后在作业中造成曲轴断轴事故;一台C一4康拜因在作业中,活塞到上死点顶缸盖。
由于修车工艺落后,机车在厂时间长。
60年代,由于国产车增多,有了国家的机车理论书籍,促进了修理工艺。
“文革”时期,修理工艺遭到破坏,“小修不出队,大修不出连,有地方就修车”,降低了修车质量。
1973年6月,农场召开了修理工作座谈会,认真总结出搞好修理工作的经验。在修理工艺上基本实现“拖拉机拆装工具化”,“农具修理样板化”。
七十年代,多人到外地参观学习,促进了修理工作。尤其是修理工大上,工艺改进,降低了劳动强度。如,支重轮拆装台,发动机拆装台。缸套拆装运输等等。七十年代后期,又自制了牛头刨床、摇臂钻床、车床,铸造补充的筛选机、清砂机等等。
八十年代,修理工艺基本达到了规范化。
五、改装、革新、制造
修造厂为农机运用:农机修理做了许多改装、革新和制造。
1954年,挂拖拉机主轴瓦片巴士合金,由王希昌等改装离心浇铸机。
1955年,修复加工拖拉机主轴瓦由冯景德改装手摇镗瓦器;赵志勤改装车床转刀固定盘加工C一80支重轮铜套胎具和C一6收割机双刀片3张茂林改装加工五铧犁沟,路轮轴大型胎具;由赵国栋改装革新一台手动液压机。提高了C一80链轨节拆装更换修理能力。
1957年,由赵志勤提出,与其他人共同改装革新一台机动升降磨缸机,解决搪缸后缸筒表面光洁度,从而提高了修理质量。
1958年以后,修造厂铸造车间张文长,万同义等改装革新一套小型转炉炼钢设备和改装革新了C—80拖链轮增加表面硬度铸造新工艺。由合江局设计,高玉善主持校核革新制造一台卫星车床。由王永吉、王立兴等革新制造一台虎钳。连杆校正器、气泵和改装牛头刨床加工“卫星”车床床身和胎卡具。
由彭茂生主持改装革新汽车播种成套机具。
由高树主持改装鸡用饲料切碎机一台。
由李文辉改装革新冻土破碎锤一台,解决冬季兴修水利。
修造厂集体利用C-4康拜因改装一台冻土切碎机,以后修理所改装修水利的各类工具多种。
由刘文廷改装革新夹皮带锤一台,解决了锻造的大型锻件加工问题。
由高玉善飞杨宝玉改装革新弹簧锻锤一台。解决了一般锻件加工问题,
由姚显山主持改装革新制造一台水泥,铸件相结合的2米龙门刨床,解决了大型机械加工。
由赵志勤,革新制造一台4齿车床,以后,修造厂技术室主持革新制造8呎皮带床13台。
由伊淑杰利用高压油泵改装革新一台机动液压机代替手动液压机。
1963年后,由谢宝禹主持改装革新C一6键簧筛的制作的各种胎具,共制作改装C一6有45台。
由杨宝玉主持改装革新小弹簧锤一台。
由石国珍、王占元主持改装革新变速箱拆装台,主离合器拆装台,转向离合器拆装台,后桥检测器,轴承间隙测量器等等。达到拆装工具化。
由王占元、于恒业改装革新一台液压升降磨缸机,可任意调整升降速度,并减少噪音。
由王立兴设计制造洛式硬度一台解淬火件检测工艺。
由谢宝禹改装革新东方红油杯座精密铸造胎具一套。
修造厂技术室革新制造4寸离心水泵10台。
由孙国庆、王占元主持改装革新一台l,500顿擦压力机。
由谢宝禹、伊淑杰、王立兴、王占元主持改装革新加工7.62自动步枪的枪机心等5个部件的生产流水线、专用机床、各种工装胎卡磨具、热处理和检测等一整套工装,曾获兵团二师,沈阳军区装备部表扬,在九团修理连召开军工生产“毛代会”。
1972年以后,由技术室主持制造B66牛头刨床3台;E325摇臂钻床3台,解决厂、所、队设备短缺问题。
由石国珍、王立兴设计制造C625一M1全齿马鞍车床5台,解决了修理所和生产队设备不足。
由石国珍设计制造铸造车间用9米桥式吊车一台。
由王光廷、万同义改装革新制造铸造车间用,碾轮式混砂机一台,铸造件型砂得到处理,解决毛坯质量。
由谢宝禹、石国珍设计制造一台100T偏心冲床,解决冲压件的加工问题。
由王立兴、杜桂珍设计制造T675卧式镗床一台,解决超重件的内孔、平面、螺纹等加工。利用该机床曾制造75公斤空气锤3台,四轮变速箱40多个等等。
由石国珍、谢宝禹主持制造轴承加工摆头轨道磨床2台,无心磨床一台。
石国珍、王永吉设计制造一台2.5米液压龙门刨床。
王希文、王立兴、万同义革新制造4千瓦电动机工装、胎具、离心、浇铸机一套。
由张敬明、吴宝乐改装革新制造一台铸铁件破碎机和排风口热风冲天炉一台。
1978年以后,由崔崇民、伊淑杰改装革新一台震动堆焊机床。
由吴宝乐、王光廷、万同义设计制造一台大60暖气片漏模机。解决暖气片生产关键。
由娄道胜、谢宝禹仿照喷药嘴头胎具一套,生产3,000个。
由技术室主持制造250平方米平移喷灌机一台。
由周臣主持制造东方红架液压铆合台一台,解决车架修理问题。
由谢宝禹主持造东方红车架校正台一台。
由石国珍、谢宝禹主持制造液压泵和分配器试验台一台。
由技术室主持制造75公斤空气锤3台,解决了设备不足。
由王守宏主持革新制造电动卷板机一台,解决板材卷筒加工,并取代了人力卷板。
由修理车间韩荣树主持共同研制油气加热铬铁焊装具一套,结束用火炉烧铬铁的旧工艺。
1983年以后,体制改革,专业承包,指标到人,常规修理机车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厂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多方了解,获得信息一小四轮短缺。根据这一信息,马上组织设计,上工装,于1984年生产出三江一12马力小四轮100台,当年全部卖光,1985年大上,制造400台,还制造三江一12马力手扶三轮31台,手动插秧机31台,玉米脱粒机5台,动力打稻机5台,2吨拖车工5台,及其小拖配套农具。获得农科院农机产品省级鉴定推广证书。并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注册。
产品投放市场后,给企业带来了生机,打开了眼界,并和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杜桂珍参加了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黑C/NJ33—85、90型拖拉机技术条件标准制定会议。石国珍参加鞍山农业机械厂生产的Dyp416圆型喷灌机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