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林业生产开始于1955年,没有专业技术员,1955~1956年的林业生产由农业技术员周奇勋兼管。
1955年春,陈占尧从哈尔滨马家花园引进200株小平果,在老场部(现24队)定植,品种有花红、大秋、铃铛果、紫太平、青太平、胡家果等。同年在老2队(现26队)菜地,用扦插方法育5亩左右杨树苗,品种有小叶杨、小青杨等。
1956年春,由周奇勋负责,在老2队营造用材林100亩左右,树种有小叶杨、花曲柳。在老6队(现9队)营造用材林60亩左右。树种有花曲柳,黄波萝等。
1957年春,在现场部东建立专业苗圃和果园,面积为150亩。当年播种落叶松7.5亩,产苗500万株。播种花曲柳15亩,产苗20万株,扦插杨树15亩,产苗20万株,栽植果树75亩。
1959年,圃地荒芜,林业生产下马。
1964年,成立林场,主要是育苗,其次是造林和果树栽植,场长李忠义,固定职工20余人。春季用临时工达百人。1966年造林1,399亩,其中秋季栽植落叶松防护林345亩。
1967年,有少量的造林面积,1968年育成苗木绝大部分损失掉了。
1970年,九团生产股配林业参谋,负责全场林业生产,全场每年春季开展常规造林,但造林面积很小。
1976年,林业生产得到重视,总局相继发了龙总(1977)24号文件《关于加强林业生产领导的通知》,龙农党(1977)65号文件《关于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大会战的指示》和龙农总(1979)256号文件《关于造林政策和造林验收制度的通知》。造林面积大幅度上升(详见表二)。1975年成立了专业苗圃。
1980年,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总局(1979)256号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又贯彻落实总局(1980)201号文件《关于加强次生林管理的通知》,总局(1981)89号文件“关于发布《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林木保护条例》的通知”,总局(1983)51号文件《关于造林验收标准的补充通知》等文件精神,明确了农场林业生产发展方向,造林面积剧增。五年造林育苗情况详见表一。
1981年,农场试行了林业生产责任制,收到良好效果,1982年进一步完善了林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以来,造林成活率平均达80%以上,造林验收合格率除1983年外(因涝灾)都在95%以上。截止1985年底,森林覆被率达到7.9,全场累计造林保存面积为43,111亩,造林保存率为62%。农防林面积29,560亩,约2000多条,总长度约为20万米,农防林占耕地面积比例为6.7%。基本实现林网化的生产队有28个。用材林面积为8,179亩,薪炭林面积为2,776亩,果树面积为1,453亩,丰产林面积为336亩。五年累计义务植树535,300株,从1976~ 1985年累计育苗面积为2,974亩,生产各种苗木900万株。
1983年、8队、13队、24队被管局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1984年,7队、10队、21队被管局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1985年,4队、8队、10队、21队被管局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重视培养林业技术干部(林业技术人员)和林业管理干部。1957年以来,先后在省农干校,总局果树学习班、管理局技术培训班、场职业高中等地培训近百名技术人员,1985年全场有林业工程师1 人,林业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包括以工代干),果树技术工人2人,营(护)林员40名。
进一步推广了科学造林的先进经验,如五铧犁培根造林,五铧犁改装植树机造林,中耕机改装植树机造林等,保证了造林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加快了造林速度。
推广小黑杨、小青黑杨树优良品种。1930年后造林面积80%为杨树优良品种。1932年引进和选育出超小黑杨树品种A43(小青黑×黑)A100(小黑×黑小)。1985年,林科院监定后,被省列为全省推广杨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