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饲养
第三节 畜禽饲养
繁育
1.猪
农场养猪业始于1949年,有公养猪100头,都是本地猪,只有一头公猪是杂种。2名饲养员。土草结构猪舍120平方米,调料室,兽医所112平方米。
50年代,猪的品种得到更新,先后调入约克夏,巴克夏、哈白等种猪130余头。中期,猪肉已经能够自给有余。猪舍大都是土草结构一面坡或双列式简易房。实行了熟食饲养,并且搞了一猪三针防疫工作。
60年代,已开展了猪的人工授精工作,在饲养技术上推行了生料干喂,自动饲糟,自动饮水,大群养,卧满圈,短期肥经验。引进了长白、民猪多头,改良了农场猪的品种,饲养数量猛增,支援了出口。
70年代,猪的饲养水平提高较快,重点繁殖,分散饲养等科学养猪经验得到推广。又引进了斯格猪,梅山猪,丰富了农场的基因库。
80年代初,由于价格下跌,饲粮涨价,养猪不如卖粮等原因,饲养量下跌,1983年后,猪饲养数量有所回升,开展了标准化养猪,繁殖,8队创出平均窝活仔猪10头以上,窝重407.8斤的养猪史高产多活的记录。
2.奶牛
农场60年代末开始饲养奶牛,主要是供给场部地区职工。1969年引进荷兰奶牛50头,年底有74头。1976年引入黑龙江奶牛和小荷兰公牛各一头,70年代奶牛发展较慢,饲养水平不高。80年代初,实行人工授精,同时在医疗水平上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了青割,野干草混合饲料饲养,牛舍达到了砖瓦化,个体奶牛户不断出现,饲养量不断增加,到1985年底奶牛数已达250余头,个体饲养数已达150余头。奶粉厂的投产,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
3.羊
农场从1950年开始养绵羊,有20只蒙古羊到1953年,已发展到66只,有一栋100平方米拉哈辫羊舍。1955年,绵羊已达360余只,半细毛羊已出现。当年绵羊全部调出。
1965年7月,从佳南农场购入绵羊220只,由于条件差,3月份产羔又营养不良,造成大批死亡,到1966年底,总数只有180余只,1969年养羊业有了大发展,绵羊总数一下增到4,000余只,繁殖育种有了提高。
1970年后,开始了半细毛羊改良,到1973年大部分绵羊毛质属异质半细毛类型羊,到1980年又引进考力代公羊59只,母羊48只,横交公羊9只,1/4标育公羊1只,并开始了绵羊人工授精技术,1977年,绵羊总数已达4979只,1980年,绵羊育种工作得到新进展,被东北地区绵羊育种委员会评为育种先进农场。80年代初,农场的绵羊饲养虽一度出现下降趋势,1984年后,个体养羊业发展起来了,到1985年底,全场绵羊全部转让给个人,并推广实施了胶皮筋断尾、碘化食盐预防甲状腺肿大,环磷酰胺脱毛等新技术。
4.黄牛
1957年,饲养黄牛25头,主要是役用,以后黄牛饲养一直不衰,到1960年已达332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黄牛饲养量下降, 1963年底只有175头,为了适应生产,1964年又购入41头,当年年底,黄牛存栏210头。
1972年,黄牛开始做为菜牛出口香港,黄牛发展迅速。1978年已达1019头。1981年,出口销路不稳,价格下跌,出现下降。1982年,黄牛向改良方向发展,个体饲养量增大,全民饲养的黄牛全部转让给个人,到1985年底,黄牛存栏628头,基本失去役用,向纯肉牛方向发展。
5.马
建场初期,马匹役用,饲养量不断增加,1959年已达5.03匹。60年代多方购入达100余匹。70年代初,马全部实行人工授精配种,繁殖,改良搞得轰轰烈烈,1974年成立了马匹配种站又从15团引进奥洛夫等3个品种种马。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小型牵引机具的出现,马匹越来越不实用,降跌迅速,到1985年底,全场只有马19匹。
6.鹿
1969年,从吉林省双阳县购入鹿198只,其中公鹿90只,母鹿108只。当时鹿舍是土草结构简易房,围墙是柞树条圈成。1970年修建了1506.8平方米砖瓦结构鹿舍,第二年修建了砖围墙,1973年又从辽宁西丰鹿场引进种公鹿20只。1982年,又修建一栋100平,方米的二层楼鹿茸如工车间,鹿茸加工质量得到保证。1983年一架砍头茸被评为特级,当年鹿舍全部铺上了砖地面。多年来鹿茸产量不断提高。一等品比重也越来越大,1969—1984年,共上交鹿茸24025两,并能够进行了鹿胎膏、鹿鞭、鹿筋等副产品加工。
7.鸡
1956年,从齐齐哈尔引入来杭鸡雏2000只,1957年,成鸡800只。
1958年,又从哈尔滨购入鸡雏6000只,并开始孵化1959年底,鸡数量达8500余只,1960年发展到9031只。这期间的白条鸡主要出口苏联。60—70年代,鸡饲养一直上下波动较大,由于大锅饭,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严重。
1981年,公养鸡全部转让给个人,到1985年底,白条鸡和鸡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局面。
8.野生动物饲养及其他
农场野生动物饲养好于60年代初,自猎野貉饲养,发展缓慢,70年代也只有个别人饲养80年代初,有貉、貂等,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出现死亡,发展较慢。
鹅、鸭、兔的饲养持续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就引进湖南鸭6000只,公养饲养较好。1970年公养本地鹅700只。1971年引进青紫兰兔50只。但公养鹅、鸭、兔一直未发展起来,一家一户饲养量也不大。1984年,农场饲养的兔的品种主要有:青紫兰,比利时,法国公羊,德国巨型等,由于销路不好,兔、鸭、鹅只是做为自食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