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排灌工程

第三节 排灌工程


农场最早的水利工程是1954年在蜿蜒河南岸,顺蜿蜒河开挖的致富大壕排水渠道。
  1958年,全场集中了主要劳动力于一分场场部(现24队)西,兴建一个水稻灌区,灌水面积1.5万亩,扬程3.5米,修建引水灌渠900米,配水渠2,000米,总工程土方量5万立方米,没有全部配套后因1959、1960年大水内涝成灾,工程失败。
  1960年,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规划设计老龙坑涝区排干,全长14.7公里,是横贯农场北部地区的排水渠,其控制面积20万亩,流量9.76立方米/秒。设计土方量98万立方米,建筑物46座,支渠8条,投资83万元,1961年,集中两台C一100型推土机施工干渠,450人施工支渠以下配套工程。
  向阳涝区是跨场县的大型涝区。农场控制面积12万亩,设计土方量73万立方米,建筑物32座,投资71万元。基本解除了农场北部内涝问题。
  农场1974年开始蜿蜒河主河道施工,施工土方50万立方米。1983年,建设永丰桥,北山桥、新华桥、团结桥,农场段设计土方量290万立方米,建筑物162座,排干6条,总长52公里,投资300万元。
  1968年秋,进行东灌区干渠施工,成立东灌区施工指挥部,由总局设计院派人负责设计和指导施工。完成土方量27.8万立方米。
  东灌区设计流量9立方米/秒,装机1,620冠,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二级提水,主干21公里,支渠21条,设计土方量327万立方米,建筑物174座,投资265万元。
  西灌区是农场自行设计的小型灌区,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万亩,二级提水,站为浮船式泵站,单机流量1260立方米/小时。在干渠7公里处设二级提水站,单机流量0.52立方米/秒。干渠总长14公里,设计土方162万立方米,建筑物101座,投资180万元。灌区工程1977年动工,1982年竣工,利用灌区种水稻, 1983年1,200亩,1985年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