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职工少,生产规模小,没有基本建设队伍。边生产边建设,就地取材盖简易房。1953年为适应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成立基建工程队。
  1958年—1959年,农场人口急剧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设也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各生产队建起了食堂、宿舍、家属房,农机库等。
  50年代房建种类很多,如简易土草房,拉哈辫房、大坯房、土叉墙房、地窨子房、木板房、土墙瓦盖房、砖基础土墙瓦盖房、半截砖墙瓦盖房(称为“穿靴戴帽房”)。这些房屋大都用来做食堂、宿舍、家属房,机车库等。房屋结构特点是:结构简单(土草木),材料来源广泛,施工快、造价低、保温性能好。大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砖瓦、白灰,木材结构、水泥结构较少,材料基本上从外地运入。
  60年代的基本建设
  1959年至1961年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6年后处于瘫痪状态。50年代末全场房屋面积10万平方米,60年代末全场房屋面积才达136,036平方米。
  1964年开始自建公助家属房。由于农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增加,职工家属住房紧张,而国家又比较困难,给农场的基本建设投资很少,农场当时的生产形势,经济状况都较好,银行存款360万元,为解决国家投资少,职工住宅缺的矛盾,农场开展自建公助家属房,在木料和基建用材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价格上给予优惠。房权归己,并对盖房的有关政策做了明确规定。
  70年代到80年代初
  这段时期是农场房屋建筑大发展时期,也是农场房屋建筑逐步走向砖瓦化。各生产队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大食堂、宿舍、办公室、俱乐部和家属房。50年代的土草房百分之八十淘汰。基本上结束了年年苫草、岁岁抹墙的农民式生活。基本建设1970年累计面积298,526平方米。
  80年代基本建设不但要求建筑速度快,质量高,而且要求造型美观大方。居民住房不但要求分得开,住得下,而且要求宽敞明亮。一般设置会客室、厨房、卧室。建筑设计也进行了改革,建起了各种形式的民用房。如青年式、三屋一厨式、老干部式、老职工式、大五户、小五户、科技房等。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从1984年起,开始实行自建公助职工家属房的热潮。住宅面积由原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平均每户40一50平方米增加到每户平均55平方米。在房屋外观和内部装饰上也要求高了,从普通砖瓦结构发展到外墙抹水泥墙面和水刷石墙面。房盖从土瓦盖发展到镀锌铁板瓦盖。室内从砖铺地、水泥地发展到水磨石地、红漆木地板、木地板块地、地板革等。室内墙壁从沙浆墙刷白灰发展到麻刀灰刷涂料,下面贴瓷砖、墙壁纸,墙壁布等。1985年自建公助住房面积为5,000平方米。
  从建场至1985年底全场房屋总面积为375,31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