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1951年春,在老场部(现26队处)创立了第一所小学,设1~4年级的一个复试班,教师一人,1953年,场部搬迁到现在的24队处,学校亦随之搬迁到新场部,学生人数达30人,教师仍然是1人。1956年秋,学校又随场部搬迁到福兴乡的近思屯(现场部),学生增加到60人,教师2人,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无桌椅、用木板当课桌,木方当椅子。
1957年春,将原近思屯小学并入了绥滨农场职工子弟学校,由2个班增加到4个班,共5个年级,其中高小1个班,学生130人,教师6人,校长韩忠孝。1958年秋,近千名转业官兵来场,场部小学已成为1~6个年级的完全高级小学。上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学生总数248人,几名转业军人充实教师队伍,教师增加14人,校长韩忠孝。
1959年秋,侯关山到学校任书记兼校长。副校长韩忠孝,年底福兴乡3个屯(福兴屯、德善屯、同仁屯)和忠仁乡6个屯并入农场,全场学校增加到8所,教职员工38人,新建砖瓦结构校舍面积是 1,060平方米,14个教室,但桌椅仍然不够用,师生们创造条件,自制了土桌椅,教师住教室。教师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学生们的良好品德和优异成绩,期末考试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960年,农场又接收了忠仁乡6个屯,全场班级增加到30个,教师增加到59人,暑假培训小学教师36人。开荒种地面积600亩;同年8月成立总校。并代行教育科职能,侯关山任总校校长。总校下设5个分校,全场学校46所,学生数309人。
1961年7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农场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经过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提高。
1962年,归农场的福兴乡6个屯和忠仁乡6个屯重新划归绥滨县。
1963年,全场绝大多数生产队建立了小学,学生人数达22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5%,于秀和担任场部职工子弟学校校长兼支部书记。学校发展到17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4个教学班)学生600人。在”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鼓舞下,全场各学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师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共产主义觉悟大有提高,在学校条件差,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勤工俭学种地100垧,纯收入3万元。
1965年,全场有52个班级,学生总数2,236人,教师81人。
1966年秋,农场为了方便职工子弟就近上学。凡离场部较远的生产队都建立了小学,全场学校已增加到17所,班级67个,学生总数达2,167人,教师69人,同年,”文化大革命”序幕拉开。学校停课闹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发动师生造反夺权,一些教师被迫离开学校。当时大力提倡”请进来,走出去,开卷考试”等一系列所谓教改经验。把教育引向不正常轨道,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67年,军宣队进驻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9年,农场组建为二师九团,全团小学校25所,班级146个,教职员工114人,学生总数2,676人。
1970年,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全团小学都改为五年一贯制,小学校发展到34所,班级增加到177个,学生数 2,512人,教师129人。
1972年,部分教师返校工作,仍然心有余悸,城市知识青年虽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但深受“狠批师道尊严”思潮的影响,从而出现了老教师不敢干,新教师不会干的现象,教师对学生欲抓不能,欲罢不忍,教师的工作涣散,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这年学校37所,教师167人,学生数3,998人。
十年浩劫,农场小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教师成为革命对象,有的老师心灵和肉体都遭到摧残,他们的子女亦受牵连,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损失。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场各小学校充实了领导力量,调整了教师队伍,增添了教学设备。
1977年九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恢复文教科,全场小学校 41所,教职员工205人,学生总数3,031人。1978年秋,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给农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由于知识青年在教师队伍中占比例较大,造成教师队伍几乎处于瘫痪状况,为了充实教师队伍,1979年3月,文教科在全场采取命题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了206人为代课教师。1982年,全场小学恢复6年制教学,为了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科有计划的组织了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56人,学习教学大纲,基本掌握了教材教法。还组织部份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听课观摩,抓45分钟教学。
1983年春,落实岗位责任制,教育科制定了《1983年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改进了学校的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全场1~6年级期末统考成绩总平均分数为75,4分。6年级毕业生465人,考入初中395人,1984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学校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创了农场教育战线工作的新局面,全场期末考试平均78.1分,及格率达78.3%,优秀率达40%,6年级毕业生508人,考入初中400人。
1985年,农场认真学习、宣传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精神。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在全场影响很大,广大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各学校抓思想、道德、纪律教育,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了“学雷锋,争三好”活动。教育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同年1月制定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试行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制定了《教学质量贡献奖和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奖实施方案》。开展了课堂教学能手竞赛活动,并且在各学校推广了“语文序列教学法”和“循环识字法”。全场小学校42所。教师196人,学生2,715人,全场总及格率达80.4%,优秀率达50.3%,6年级毕业生470人,考入初中399人,场直小学在管局总统考中名列前3名,各小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校容校貌、校风校纪、体育、卫生诸方面都有提高。
全场公办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览表
(续表)